李清+刘铁民+刘亚娜
盛世修志。1991年至2010年,二十年的时光虽然在历史上是一瞬间,但天津水利事业的发展、天津水利人的付出却是镌刻在海河流域大地上的一幅壮阔美景,它带给了天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水利资源支持,它带给了天津及周边人民和谐生活的水利舒适条件,它尝试了人与自然的共处共赢创造了一处又一处的水天辉映、河渠蜿蜒的优美景色。认真仔细地记录下这个过程,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天津市水务局水源调度处(以下简称水调处),承担《天津水务志》(1991-2010年)第四编防汛抗旱中的第一章防洪工程、第二章防洪、第四章防潮、第五章抗旱等章节的编写工作。这些内容是天津二十年水利发展历程中的核心环节,在这部志书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面对修志的任务,我们感到光荣和艰巨。艰巨的是:1.内容浩繁,工作量大,需要很多业务科室人员兼职完成;2.经历过这二十年防汛抗旱工作的老同志都已陆续退休;3.原先留存的档案资料难免不全不细、志书的体例文字相对日常工作是个全新的领域;4.近三年水调处防汛抗旱工作面对复杂的气象气候条件日常工作繁重,存在修志与日常工作在人员、时间上相争抢的情况等诸多现状。为此,处领导班子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迎难而上,迅速成立了修志领导小组,多次召集各科室的编写人员集思广益探讨写作阶段面临的各种难题,派出修志负责同志参加局级培训班,鼓励修志人员多向局专业领导学习、请教,数易其稿,目前6万余字的防汛抗旱内容已基本修葺。
我们的体会是:
一、档案工作是修志的基础
编纂《天津水务志》(1991-2010年),对水调处档案资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虽然建处以来十分重视档案资料工作,但档案工作没有设专人专岗,是兼职工作。这与它应有的必须静下心来系统地搜集、整理、入库、利用形成了些差距。加之一些老的水利职工喜欢自己留存工作资料,对档案认识并不太深刻,所以给修志也相应地带来了一些困扰。井无压力不出油,有压力就有动力,在此现状下,作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和修志的主要工作人员,一边向局编办室随时请教、学习修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联系各科的编写人员一个问题一个小节地查找档案资料助其完成写作和修改,同时广泛地宣传档案形成、初步整理、移交、利用等知识,使年轻职工认识到只有做好日常工作,最后的档案形成才算真正地完成了,为以后的志书修撰创造好的条件。
二、修志工作中注重发挥老同志的作用
在修志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老同志是宝,是另一种形式的档案资料。他们亲身经历了水利大小事件,熟悉组织沿革,对相同的水利情形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去对比和总结,考虑问题横纵比较全面。例如第四编防汛抗旱由水调处负责承写,但具体到各章的具体内容,哪些要详哪些要简,哪种文字或表格比较得宜,尤其纵向二十年哪些是典型年,典型年纪实怎样写,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对刚刚工作几年就承担志书写作工作的年轻职工来说,虽然他们的学历都很高,在校专业领域的学习都很精专,但实践工作经验没有老同志厚实、扎实,经历没有老同志丰富,所以在志书的写作中老同志注重传帮带,新职工虚心学习、反复修改志稿,较圆满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工作。
三、修志培养和锻炼了年轻职工
志书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二十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内容浩繁,功绩卓著,这是上上下下全体水利人智慧和实践的凝结。透过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例,透过一个又一个朴素无华的数据,无不显露出过往时代骑着自行车勘查河道、条件简陋依然有职工坚守的水文泵站、几天几夜不合眼追着水头跑的艰苦痕迹。现在工作环境和条件大大提高了,但相应的社会发展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和期盼更高,责任更加重大。修志让年轻职工明晰了自身的职责并得到了综合锻炼,这段时间在繁忙的日常工作的间隙完成修志工作,年轻职工表示:辛苦是很值得的,付出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
(作者单位:天津市水务局水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