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评

2014-03-10 22:16秋叶
英语学习(上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期限原文状态

∷秋叶 评

本文标题的关键词是“压力(stress)”,但作者谈的主要是“焦虑(anxiety)”。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当然是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态度,显然,这句话中的“压力”难以用“焦虑”来替换,尤其是在这个“谈焦虑色变”的时代!因为压力的能量有“正”有“反”,并非都要转化为“焦虑”,人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各异,结果也有很大差别。“焦虑”被当今人普遍认为是一种负面心理状态,不过,原文作者似乎并不这么看。

作者首先声明自己属于“五个美国人中即有一个焦虑患者”之一,但可能是属于较轻度的那种。根据其亲身感受,作者历数了“焦虑”的正面作用:

“在焦虑中有一种特别的活力,某种人们不能真正称之为快乐的无畏力量,但却让人有点迷恋其中。焦虑能够以一种激烈的方式让你具有创造性。它带给了我们一种激越的动感,如同车轮在盘旋。人们对之会习以为常,也许还会去追寻它。人们与它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接着,作者引用了心理学家与哲学家的结论做自己的论点支撑,更明确地宣称:

“压力即挑战(challenge),而挑战却是某种正面的事情,虽然我们还是更喜欢懒洋洋地享受阳光。……当你感觉安全时,就会厌倦。当你感觉舒适时,就没了追求。……平静自足的生活气息,其所带来的兴奋比不上焦虑。它缺乏那种因不安的魅力所引发的诱惑感。轻松生活的诱惑力不能与焦虑同日而语”。

在原文中,作者类似的为“焦虑”或“压力”唱赞歌的箴言式话语或段落还有不少。像我们这样近年来被各种媒体灌输了无数“健康生活”原则或标准的读者,也许会马上斥之为“吃饱了撑的”或“站着说话不腰疼”,但考虑到作者为美国“焦虑大军”中的一员(作者明确宣称“Anxiety is my identity”),其描述可能大致属于其亲身体验,在一定范围内应该真实可信,同时考虑到事物往往有两面性,不能一味地强调其中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对“压力”、“焦虑”一类的现代城市病做点反向审视。

疾病确实都有双面性,恰如跷跷板那样,一端降低了,另一端就会抬高。疾病消耗人的体力,但同时使人产生一种宣泄的需要。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副作用”,许多中外作家都曾是肺结核这种“悠闲逸适”疾病的患者。有学者(见《飘零的秋叶——肺结核文化史》,余凤高著,2004)甚至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结核病造就了这些作家的伟大创作,因为文艺不仅要表达人的正常心理,还要表达人的非正常心理状态,而受到这个“人类死亡队长(济慈语)”眷顾的作家,更会以一种原创特殊的方式去释放自己。恰如原文作者作为焦虑病患者,其对“焦虑”的感受与表达就会跟局外人乃至医学家不同。

适度的压力能调动人的潜能,这确是不假。例如,一件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果设定了期限,往往比不设定最后期限让你充分自由的工作完成得更好。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来各个高校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年限设置上限的原因,因为经验证明,无限期往往会导致“一事无成”。有一年北大英文系的部分博士生自发召开了一个关于“论而不作”的论坛,即是针对当时有一些博士生过了四年修业基本期限后还是未动笔写博士论文的现象。现在北大有了七年的博士修业最高期限,反而让绝大部分学生振作警觉起来,瞄着那个“死期”倒计时地开动大脑奋笔疾书,虽然未免让有些学生在处于最后应急状态时焦虑失眠,但这种短期的“非正常”身心状态一般是可控的。另一个例子是,笔者过去常代表学校参加体育长距离耐力项目的比赛,经验是往往比赛时能赛出自己的最佳成绩。如果对自己在比赛中的名次、成绩有要求尤其是对手比较强大的话,那么在赛前、赛中必然都会有压力、紧张感,也许正是这种适度的压力与紧张,激发了运动员管兴奋的中枢神经,而合适的兴奋度确是取得好成绩甚至超水平发挥的保证!

然而,我们不必走过头,从此认为压力、紧张、焦虑、失眠的好处多多,像原文作者那样明确声称“Anxiety is my identity(焦虑即为我的标签)”、神秘兮兮地用“[insomnia has] often a kind of weird secret pleasure in it(失眠症常包含着某种奇特而隐秘的快感)”来诱惑人。笔者的看法是,压力、紧张、焦虑、失眠均属于人类的生存状态,一旦经历不必太担忧,但它们毕竟属于非常规、往往是应急状态下的心理表现,要避免让其长驻下去(不必听信作者“One inhabits it,sets up camp[我们要搭起帐篷充当居所]”之语),更绝非我们刻意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期限原文状态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婚姻期限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企业会计档案保管期限延长之我见
劳动合同期限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