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孝雄,罗 明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上海 200438)
益气养阴法治疗晚期肝癌相关性感染临床体会
吴孝雄,罗 明*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上海 200438)
感染是晚期肝癌的常见并发症,既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又导致病情恶化。在药敏检测结果出来之前,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气阴两虚”是晚期肝癌并发感染的主要病机,以“益气养阴法”为指导,运用中药辨证治疗,能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益气养阴;肝癌;感染;医案
感染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肿瘤本身和抗癌治疗均会引起免疫力下降,造成并发感染。Inagaki等[1]对816例各类癌症死亡患者所做的尸检表明:47%的患者死于感染,其中肺炎占51%,败血症占38%。临床发现感染后,在药敏检测结果出来之前,通常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此期间使用中药治疗很有必要,既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又能控制病情,延长生命。笔者以“益气养阴法”指导晚期肝癌相关性感染的治疗,结合不同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个体化用药,每有效验,兹举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冯某,男,45岁,2012年9月24日于当地体检,超声发现右肝占位,进一步查CT提示“原发性肝癌”。10月23日至三峡中心医院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1月26日我院门诊查腹部超声提示:腹腔积液(下腹部可见54mm无回声区)。增强CT提示:肝癌行介入术后改变,病灶活动;门静脉主干及分支癌栓形成;肝硬化,脾大,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西医诊断:①原发性肝癌(晚期);②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12月6日入住我科,予以保肝、抑瘤、利尿、营养支持等西药治疗。12月9日下午出现发热恶寒,最高体温达39.8℃。抽血培养,化验结果:白细胞计数10.11×109/L,中性细胞计数7.91×109/L。考虑腹腔感染,予以环丙沙星经验性治疗。12月10日早上查房:发热、体温38.4℃,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胀,眠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性格内向,沉郁寡言。
综合病史,分析病情: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癌块本身、化疗栓塞、高热均导致气虚,故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水、利尿药物、高热致循环血量不足,脉道失充,产生阴虚证候,故见眠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癌邪存内,气机运行不畅,郁结于肝,见沉郁寡言;滞于肠道,见腹胀。中医辨证:气阴两虚,兼气滞;治法:益气养阴,兼理气;方药: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山药20g、北沙参10g、麦冬10g、石斛10g、枸杞子10g、生地10g、鳖甲10g、龟甲10g、柴胡6g、香附10g、木香6g、白芍10g。药物为免煎颗粒剂,共7剂,冲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发热逐渐好转,次数减少,最高体温为37.8℃,其余诸症亦有好转。12月12日化验结果:白细胞计数9.41×109/L,中性细胞计数7.69×109/L。血培养结果:大肠埃希菌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对环丙沙星耐药,当日改用敏感药物亚胺培南抗炎,继服上方,未再发热,5天后满意出院。
本例患者发生感染后,尽管及时使用环丙沙星进行抗菌治疗,但药敏实验结果证实患者耐药;而采用中药治疗后,患者体温由中高热降为低热,发热次数减少,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下降,其余诸症好转,提示中药产生了疗效,控制了病情,为后续敏感抗生素的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中药不能直接杀灭细菌,但能通过提高身体免疫力等途径达到抗炎效果,后与敏感药物亚胺培南联用,疗效显著,提示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晚期肝癌患者遭受双重打击:癌邪对人体的第一次打击,造成正气不足;外科手术、化疗栓塞、消融治疗、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对人体进行二次打击。刘鲁明等[2]认为该病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症状,以正虚为主,本虚标实,后期常见阴虚、津亏。陈超[3]认为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肝癌应重视扶正,尤以益气养阴为重。肝癌常与肝硬化、乙肝并存,在治疗时常需综合处理三种疾病,具有复杂性。中医治疗时不必拘泥于西医病种多的格局,应坚持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抓住病机,对症下药,方能凑效。
[1] 石引久弥.癌症合并感染[J].日本医学介绍,1984,5(9):16.
[2] 刘鲁明,杨宇飞.肝癌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
[3] 陈超.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中晚期肝癌初探[J].新医学,2011,43(4):3-4.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3-12-09
吴孝雄(1982-),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
罗明(1964-),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E-mail:romi915@126.com.
R256.4
A
1673-2197(2014)08-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