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进荣
摘 要: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加强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精心设计中心法提问学生。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自主阅读 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要搞好阅读教学,取得成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培养中学生自主读书的良好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必然会有所触动,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与作者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他把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放在重要的地位,多次论及培养读书习惯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篇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感受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这样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同时,学生还必须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能揭示作者写作动机和艺术匠心的关键性语言,更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反复体味。阅读的重点不应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更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家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祥子顶着如此凶猛的暴雨还得拉车,足见其生活之艰难痛苦。因此,写景是为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这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运用启发式,精心设计中心提问。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课文可提的问题是很多的,即使是一篇短文,除思想内容外,仅就语文基础知识而言,就有“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一篇课文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突破课文,其他的次要矛盾才会迎刃而解。以课文的主要矛盾为切入口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理解。
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牵动整个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真正设置好一两个中心提问,必须兼顾教学对象和教学材料两者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他们思考和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样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炼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题眼、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要注意所教课文与一般文章写作常规不同之处,或所教课文的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以作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技巧。
学会目的性阅读。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注重总结,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笔者对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的探索,有待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检验。只要方法科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