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两周年:如何筑牢纪律新常态?
话题嘉宾
叶青: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湖北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
孙兴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翟继光: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经济法、财政法、税法等
王丛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财政部中国政府采购网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政府法治与应急管理、政府采购与公共资源交易、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等
杜彬伟:博士,副教授,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理论中心主任,湖北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发展、全球问题研究
王飞:河南省驻马店市财政局纪检监察干部,高级经济师
主持人
阮静:《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背景材料:
在八项规定出台两周年之际,新华社播发系列报道《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报道指出,“八项规定是我党一个庄严的承诺,更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两年,一个新的起点。八项规定对中国的改变,还在继续。”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和警卫工作到规范出访活动,从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到厉行勤俭节约,从压缩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到切实改进文风,八项规定涉及方方面面,规定详细具体,令人耳目一新。
两年来,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62404起,处理82533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259人,包括2名省级干部。其中,2014年全国已查处37370件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案件,涉及51235人,有15494人受处分。与截至2013年底的情况比,今年受党政纪处分人数翻了一倍。
铁腕之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禁“舌尖上的浪费”,止“车轮上的腐败”、治“会所中的歪风”、刹“节庆公款送礼”、清“文山会海”……小细节的规范正在步步改进着大风气,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正将遵守八项规定作为纪律新常态。
然而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仍有顶风作案之人,尤其是一些干部以“隐身”的形式违反八项规定——“单位食堂”变身公款吃喝“避风港”;“电子礼品卡”“微信红包”等让收礼送礼互不见面;网购民主生活会材料以应付“对照检查”;撕下飞天茅台商标或把酒装进矿泉水瓶……警惕违反八项规定之风回潮、筑牢纪律新常态依然任重道远。
八项规定实施两年间,本栏目也持续关注与之相关建设的各项进展,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到整治公款旅游、清退会员卡、整治培训中心的腐败、治理“走读”、“吃空饷”、收“红包”、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问题等,以一个个相关话题的探讨记录见证了八项规定在构建为政新生态、培育社会新风尚、引导市场更理性等方面正日益发挥的效力。八项规定实施两年之际我们更加关注由此带来的作风建设新局面应如何保持推进?形成的纪律新常态应如何筑牢?“治标”之后如何更进一步“治本”?本期监督沙龙将聚焦八项规定实施两周年,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结合背景材料,对于八项规定推出的两年间,您作为一名“围观者”或者一名“为官者”,切身感受到哪些变化?有评论认为八项规定是用“细节”撬动官场生态,您对此作何感想?
叶青:八项规定可能是最近两年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个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具体是哪八项规定,但是,大家都知道不准大吃大喝了,公务员要过上规矩的日子。这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说实话,两年前新的领导班子提出八项规定时,我是不相信的。几乎每一届领导班子都会提出类似的措施或者目标,这一次会不会又是一阵风呢?我在观察,起初我的预测是最多半年的时间就会偃旗息鼓。如今,两年过去了,八项规定做到了,更希望的是,八项规定能够一年一年不间断地坚持下去,不论是谁当领导,都不要再反反复复。
八项规定是用“细节”撬动官场生态,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八项规定就是撬动党风政风大转变的一个关键性支点。
孙兴全: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有了很多新气象,比如用公款送月饼的现象几乎没了,年关临近时贺卡、挂历不再满天飞,送礼风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高端餐饮悄然变身廉价“团购”,过年前后各大餐馆鲜有单位聚会活动,周边各种婚丧喜庆宴会规模也明显缩小;奢侈品销售增长大幅下滑,阳澄湖大闸蟹价格陡降等等。这些都是八项规定所带来的变化。
随着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官员开始意识到为群众做实事才是其应循之道,更加注重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官员对腐败的态度从不敢腐败转变为深刻认识到不应该腐败,在这样的意义上,八项规定才是用“细节”撬动了整个官场生态,因为它带来了官员态度和官场文化的整体改变,这才是廉洁之风的持久之道。
翟继光:八项规定对于构建行政新生态、培育社会新风尚、引导市场新理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八项规定落实之后,整个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新。各级官员在勤政廉洁方面都有所改进。很多歪风邪气都基本杜绝了。八项规定虽然是细节性规定,但其反映出来的都是根本性问题,只有把这些细节问题做好了,才能真正树立官场的正气。因此,认为八项规定用“细节”撬动官场生态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中央如能继续坚持下去,就不是“撬动”的问题了,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官场生态,真正树立起官场的正气。
王丛虎:大家有目共睹,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一些超豪华的消费场所门可罗雀、难以为继。有的改头换面、走中低端的大众化消费路线;有的改弦易张、甚至关门大吉。而对于曾经经常光顾这些场所的有权者而言,要么迫于威慑力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要么至少受到震慑、只能偷偷摸摸、掩人耳目到更加隐蔽的场所。的确,扭转不正常的官场生态决非一日之功,而如何及时找到突破点需要智慧。八项规定从“细节”做起,回应民众的关切,真正撬动了长期以来的“吃喝风”、“人情宴”、“关系场”等生态圈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要彻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官场生态圈还需要一系列的重拳出击。
杜彬伟:《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举措提出以来,党风政风明显发生变化,公款接待少了、公车消费降了、公费旅游禁止了,公务人员学习时间多了,陪伴家庭的时间多了,服务群众的意识提高了,“事情”更好办了。党风政风带来的新变化得到了百姓认可,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讲面子、讲排场的少了,“光盘行动”扩展了,高档饭店、场所更加亲民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八项规定详尽具体,切合实际,从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腐败”开始,逐步深刻改造政治生态环境,表明了我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也显示了我们党能够通过自我净化、继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信。
王飞:从吃喝到出行,从节庆假日到日常生活,从工作会议到新闻报道,“八项规定”所涉及的事项虽然细小,但正是在这些日常的改变中,百姓看到了变化,党员端正了作风,改革汲取了动力,也引领社会风尚更加清新。
主持人:还有一组数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八项规定落地后的成绩单:一年多来,“三公”经费较活动开展前压缩530.2亿元,下降27.5%;全国压缩会议58.6万多个,下降24.6%;全国减少因公出国9.6万多人;历史建筑和公园中的会所已关停转型457家;调整清理办公用房面积2227.6万平方米,占应调整清理面积的91.8%;超过19万个单位公开和简化办事程序,占69.6%;10万余人主动上交“红包”及购物卡,涉及金额5.2亿元,等等。对此成绩单,您又作何评价?
叶青:成绩突出,效果良好。但是,我还是希望,这只是一个起点。官员的八项规定之类的要求,建国前后,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但是,往往是浅尝辄止。此次两年的成果说明,本届领导具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坚强决心。这首先是反腐败进入了新常态,其次是廉洁政府的建设进入了新常态。
孙兴全:一方面,如此骄人的成绩单说明,八项规定的出台解决了一些多年想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反腐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压缩的空间如此之大,也说明我国官员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就像吸满水的海绵,稍加用力,就会有大量的水分被挤出,政府当局应当对此进行反思,反腐倡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翟继光:成绩单是中央落实八项规定取得成效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但不能仅从数据上看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三公经费压缩的问题、会议精简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压缩和精简的是不必要的还是必要的三公经费和会议,若是必要的经费和会议,压缩和精简反而是错误的做法。公开和简化办事程序是值得肯定的。上交红包也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效果显著,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客观上收了多少红包,上交红包的比例比以前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总之,对落实八项规定的成绩应当予以肯定,但不应过分高估其成绩,也不要将八项规定的执行和落实看成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不正之风有着“悠久的历史”,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根治的。因此,一时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八项规定在未来就一定能够被继续认真执行下去。应当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成绩单看成是临时和过去的成绩,未来的道路仍然很长很险。
王丛虎:这些成绩足以显示八项规定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对该项政策的最好评估。但是,应该说这只是执行中期或短期的评估,并不是最终结果的评估。基于这些成绩,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继续巩固成绩、扩大战果、总结经验,为此项政策走向长效机制和法治化之路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杜彬伟:自从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以来,全国各地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执行八项规定动真格,落实八项规定有成效,这既体现了党中央的权威,也体现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识。但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的同时我们还要讲究科学性,既经得起推敲,也不能造成新的浪费,比如“三公经费”压缩了、红包收上来了,这些压缩的钱、上交的红包怎么处理;正在建设的楼堂馆所停建了,半拉子工程怎么处理;大办公室已经建起来了,是否有必要还要再花钱改小等等,像这些延伸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同样会使八项规定的效果打折扣,同样会造成新的形式主义。
主持人:任何一项规定成为新常态都非易事,需要与之配套的连贯“动作”以及强有力的执行力。就八项规定推出以来,据背景材料显示已处理超八万人,且今年处理人数也超过去年,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落实八项规定的决心,也打破了很多人对八项规定起初“一阵风”的认识。那么对于八项规定的推出和两年间持续发挥的效力您怎么看?其进一步推进落实将对党风政风建设及对经济社会进步产生哪些影响?
叶青:八项规定实行了两年,从这两年的实际效果来看,意义重大。
首先,八项规定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从表面上看,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给高端的公款消费带来了有效的限制,比如,豪华酒店门可罗雀,不得不改弦更张,生猛海鲜的公款消费也大大减少了,连五星级酒店都后悔挂了五星,大部分的会议是不能在五星级酒店开的。包括一些以稀有食材做的宴会也失去了市场。领导不高兴了,老板不高兴了,但是老百姓关心了。对于一些大手大脚的浪费现象,老百姓早就意见一大堆,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现在实行了八项规定,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八项规定去除了浪费性的公款消费,但是,激活了节俭型的普通消费。商贸餐饮增长的统计数据虽然达到了一个低点,还是有两位数的增长。而且,从统计数据来看,千万不要以为数字下降就是坏事,有的餐饮增长数字下降了,可以说明两件好事,一是过去的公款大吃大喝支撑的餐饮数字不存在了,二是私人消费占主导后,必要性的消费起到支撑的作用,而不论怎么评价,私人消费是比较节约的。因此,餐饮数字增幅的减缓,带来的是经济的健康。
其次,八项规定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就是政府与官员的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过去,吃吃喝喝成为官员的一种“标配”,虽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是如此,但是,“三公”浪费毕竟是有权官员的一种共同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老百姓一提到当官的,就没有好的词汇——“贪污腐败”“大吃大喝”“肥头大耳”等。不论官员们的具体水平如何,至少应该从表象上去掉官员这些负面的特征。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达到了这个目的。不过贵在长期坚持。在去掉大吃大喝的坏毛病之后,在减少或者杜绝楼堂馆所的建设,政府与官员的现象一定会有大的改变。我从政11年,有这个信心。
第三,八项规定引导健康的投资方向。八项规定严格执行之后,一些从事享受型产业的老板叫苦不迭,但是悔之晚矣。很多高端消费产业的经营者,长期以来盯住公款消费的新动向,而不是关注民众的一般性需求,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过去满足公款消费为主的消费场所,现在也在逐步地转轨,五星级酒店主动要求降级。大众化、普通消费、节俭型消费等,成为企业家们投资的首选,这也是经济走向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作为统计工作者,非常希望各种统计数据能够挤掉水分,去掉奢华,走进民众。
孙兴全:八项规定是一个庄严承诺,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是建设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郑重表态。它着眼于以往官员不以为然的“小事小节”,表述简洁、指向清晰,针对官场中存在的种种腐败形式和现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给官员设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八项规定两年间持续发挥效力体现了政府对待反腐由“虚”到“实”、从“一阵风”到“天天见”、从“走形式”到“动真格”的决心。
八项规定的推进落实对腐败官员进行了严厉的处分,使得“有公款就是任性”的“特权”思维在铁律面前难有滋长空间,有助于廉洁党风政风的建设。对经济社会而言,八项规定的推进落实有效遏制了官场的不良风气,纠正了经济社会因此而带来的不健康的发展方式,让消费市场回归理性;同时也大幅减少了遇事就“走后门”的情况发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翟继光:中央对八项规定的执行力度和决心的确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测,由于之前中央也出台了多项类似的规定,但真正能够长期坚持的非常少,因此,大家普遍预测八项规定也会成为一阵风是有道理的。中央执行八项规定的力度和决心改变了很多人对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认识,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增强了信心。这对于中央推出的其他政策的执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我们应当看到,如果要根治八项规定所要反对的不正之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短短的两三年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因此,虽然八项规定已经坚持了两年,未来可能还会再坚持一年,但一旦降低执行的力度,八项规定所反对的不正之风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死灰复燃。之前两年乃至三年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的努力也会在一夜之间付之东流。因此,现在对八项规定的执行力度与功绩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其能够在两年的时间持续发挥效力还是表明了中央的决心,其所取得的明显效果表明只要中央能够坚持不懈地执行八项规定,一定会对党风政风建设起到革命性的作用。一旦党风政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必将大大激发全体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必将强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中央如能以此为切入点并一直执行下去,必将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飞:我们必须保持冷静清醒,既要坚定改进作风的信心和决心,又要看到我们现在取得的这一点点成绩,与党中央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距离。要继续加大正风肃纪力度,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治理作风问题,形成有力震慑,彻底打消一些人的观望侥幸之心。
主持人:2013年8月起,中纪委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9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陆续建立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从去年9月底至今年9月底,中纪委发布了13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月度汇总表。与此同时,两年来细化的刚性约束不断出台,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明确划出制度“红线”,仅今年上半年,中央有关部门就相继出台公务用车改革相关制度、党中央国务院重要会议经费管理办法、中央和国家机关外宾接待经费管理办法、短期出国培训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审计若干意见等多项制度。此外,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等也让顶风违纪无所遁形。可见,执纪问责、刚性约束、内外监督齐加码是八项规定落地的重要保障。那么当前在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部署下,应怎样进一步打好这套组合拳?
叶青:以上措施说明两点,一是要加大“反四风”的覆盖面,不要有死角。二是重在落实,我国的各项制度不可谓不全面,但是,很多是在墙上。比如,公车管理不可谓不全面,但是几乎做不到。因此,我在2003年5月20日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到湖北省统计局任副局长时,就在第一时间要求车改,即“自购私车,一月500,出差实报实销”。其实,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领域问题的代表,比如,大吃大喝,就反映了公款接待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每个领域都要加大落实的力度,才能够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新班子上任两年,但是有四件大事留存历史:节约、反腐、改革、法治。四件大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节约是一个基础。
孙兴全:当前,落实“八项规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铁面执纪,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重拳出击和坚定不移的问责行动震慑、警示官员。在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部署下,还应当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刚性约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内外监督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大检查力度,定期公示,保证组织监督无死角;畅通群众监督通道,如公布举报电话、不定期信访车直接进社区、下村镇等,同时应尽量少为媒体监督戴脚镣手铐和设禁区,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激活舆论监督的活力。只有将执纪问责、刚性约束、内外监督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保证八项规定落到实处。
翟继光: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落实八项规定也应当“依法”,为此,应当抓紧制定与八项规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把落实八项规定逐步变为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就是严格实现“依法治国”。只有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实行法治,实现“依法治国”才能改变社会公众以及党政领导干部将八项规定视为一阵风的偏见,才能将八项规定真正长期执行下去。未来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八项规定中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律法规依据但不够细化、无法执行的,抓紧制定实施细则或者实施办法,让八项规定的内容和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法规和文件之中。这样就可以顺利实现从落实八项规定到“依法治国”的转化。落实八项规定也就真正变成了新常态。
杜彬伟:八项规定之所以能够落地并持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文件”、“意见”等制度性措施。运动式治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但其主要缺点在于短期性和摇摆性,特别是容易出现“极左”的倾向。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好的制度可以带来“善治”。推进落实八项规定只是个开端,不是最终目的,从严治党、惩治腐败、打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根本上还要依靠科学的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党的重大部署,依法治党就是要依据党内法规治党管党。在依法治国的部署下,进一步推进八项规定的落实,其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管党治党科学、规范、理性。
王飞: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党规党纪,国法就很难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求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各级纪检机关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同违规违纪行为作斗争。
主持人:对于背景材料中一些违规行为隐蔽化趋势以及八项规定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您怎么看?如何防止这些不良作风的回潮?
叶青:中国的特点是地大、人多,人多势必就是官多。公务员超过700多万,要在两年之内把全国各地每个公务人员的事情都查清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五花八门的各种隐蔽方式层出不穷。方法是边查边监督,形成高压的态势。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短期内就可以杜绝各种问题,关键是要一天一天不停歇地去做。
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这也是传统文化的要求。希望把全体公务员作为节俭养德的重点,而不是只让民众来做。我觉得这项全民节约行动,宣传不够。谈到这里,我想到了孔子说的“政在节财”,政府成败的关键在于节约。讲的非常有道理。
孙兴全:这些隐蔽化趋势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经典写照,除此之外,八项规定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享乐之风、形式和官僚主义依旧存在等现象。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造成的,一些人仍旧习惯性思维,心存侥幸、等待观望、阳奉阴违,挖空心思钻制度的空子,使得八项规定的实际效果被打折扣。防止这些不良作风的回潮,一方面要严查严惩,加强警示教育,同时加强监督,把群众和媒体纳入监督机制,让权力运作在阳光下;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深化认识,让官员深刻认识到服务群众才是其谋求自身发展的正确道路,把精力真正用到谋事干事创业上来,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诱惑。
翟继光:将不正之风隐蔽化是落实八项规定最大的敌人,也是政策制定者意料之中的。八项规定的多数内容规范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这也是八项规定容易被规避,不正之风容易隐蔽的重要原因。为防止八项规定的落实流于形式,中央需要抓紧完善相关配套规定,从具体制度上堵住八项规定的漏洞,从实质上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真执行八项规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再巧妙、再隐蔽的规避行为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因此,在落实八项规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广大群众来监督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让其各种规避行为没有藏身之处。
杜彬伟: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些顶风而上的违规行为不是主流,广大党员干部赞同、支持八项规定,并自觉加以遵循,党风、政风、作风都已经有了新气象。客观地说,当前在作风方面的问题比较多,解决作风方面的问题难度比较大。事实告诉我们,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不可能一下子就会根除。对待作风建设,要打持久战,锲而不舍、驰而不息。面临着八项规定落实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监督、加强问责、加强教育,特别是要注重走群众路线,发扬党内民主。根本的还是要继续完善党的治理体系,提高制度意识,加强制度执行力。
王飞: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不坚持不足以深化,不深化也无以坚持。当前,改进作风到了节骨眼上,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最盼望的是保持长效。要抓常、抓细、抓长,决不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要盯住一个个具体问题,以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作风的整体转变。要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依靠群众和媒体开展监督。要加大执纪查处和点名曝光力度,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改进作风最终还要靠制度,要在实践中细化制度,不断建立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
主持人:要从根本上破解作风问题顽症,还要着力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据悉,就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中心和疗养院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全面摸底调研;行政审批、预算管理、机关运行经费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方面改革也已提速,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在您看来,在八项规定实施两年后的新起点,应如何筑牢纪律新常态?八项规定着力解决的作风问题治本之策何在?谈谈您的观点建议。
叶青:财政管理的常态化、制度化,是一个关键。新常态经济学越来越受到欢迎。所谓新常态,我把它分解为新态与常态。“新”有“三新”——改革之新、环境之新、技术之新,“常”有“四常”——速度之常、政策之常、民生之常、生态之常。民生之常就是说,财政支出要把重点放在民生上,不要再提高行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了。公务人员的福利与待遇应该公开透明,成为一种常态化。其实,公务员的福利与待遇,在我看来,就好像是每个人的面前有大小不同的杯子,科级、处级、局级的待遇是不同大小的杯子,但是,有的人不甘于享受自己面前的杯子,而是要多多益善,越级享受。因此,根据经济可能,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待遇,断绝公务员的灰色收入,是一种新常态。违反八项规定,只是公务员缺乏行政文化,缺乏责任感,法治观念缺失的表现。因此,要从根本上断绝“四风”问题,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在官德文化的建设,我长期建议,各级党校要开设财政学、传统文化的课程。二是重在监督体系的落实。很多公务员违法乱纪,就是有一种法不治众的从众心理,只有加强监督,才能够让公务员觉得没有空子可钻,才能够自觉地遵守各项法规。因此,两者并重,才能够从根本上让八项规定长期存在下去。
孙兴全:要筑牢纪律新常态,就要做到始终坚持严格执纪不松懈,同时结合群众诉求,条框明细、层次明确地建章立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严格完善有效的制度根治作风顽疾。
个人认为,作风问题在我国社会存在已久,短期之内连根拔除是不可能的。要想在短期之内使得官员作风得到转变,就应当借助“外力”,加大查处、惩戒力度,加强监督,将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还需要“内力”,即思想认识的转变,不仅包括官员自身,更是整个社会的思想认识的转变。只有官员完成了从不敢贪腐到不应该贪腐的思想转变,筑牢思想防线,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同时社会群众充分认识到行贿行为的恶劣性,删除其主动行贿的行为选项,作风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翟继光:八项规定所针对的不正之风是部分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过大所导致的,因此,要根治八项规定所反对的不正之风必须首先解决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过大的问题。为此,首先需要简政放权,把部分权力锁在笼子里,市场能解决的、群众可以自发处理的问题都要留给市场、留给群众,党政领导干部不要干预。其次,需要加强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应当严格执行“依法治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严格依法行使权力。最后,要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一方面应通过完善现有的监督体制来对权力进行监督,如人大监督、纪检监督、监察监督、检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另一方面应拓展监督的力量,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不仅要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还应进行适当的民意测验,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政领导干部启动特别调查程序,一旦发现问题,应当严惩。某些基层领导干部,可以试点并逐步推广让群众直选,如小学、中学校长,大学中的学院、研究所领导,街道办领导,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等。只有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八项规定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持久见效。
王丛虎:解决问题根本就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或者彻底杜绝权力被滥用。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系统化的工程,不仅需要从源头遏制腐败,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支出管理的公开透明等等都属于源头性问题;还要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加大监督和制裁力度,如财产申报、权力清单、网络反腐等都属于过程中的监督,以形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有效策略。真正使当权者不能腐、不敢腐、不愿腐,建成让民众满意的廉洁、高效、服务的政府。
杜彬伟:推进落实八项规定是和全面深化改革同步的,在八项规定实施两年后,继续推进落实八项规定已不是简单地解决、惩处违规问题,而是要把筑牢纪律新常态与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筑牢纪律新常态,首先要严明政治纪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其次,要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任何时候都要与党同心同德,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做到这两个“严明”就为筑牢纪律新常态奠定了基础。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宗旨意识薄弱、在于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制度问题是外在约束,治标不治本。从根源上解决作风问题,还在于加强党性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有了坚定的党性和毫不动摇的理想信念,就会从高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就会心胸坦荡、没有私利,就能保持政治方向正确,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作风的侵蚀。
王飞:落实八项规定没有终点,也没有止境。为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