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洪 梅 陈 琴 张 婷
(1.重庆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2.重庆师范大学 编辑出版中心,3.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047)
21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年代,高素质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动力。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渠道,是适应未来高级形式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提高及社会变革能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和教育活动,备受教育界、知识界的关注和重视。
创新能力较为通用的涵义是指主体在学习和实践能力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独创性和革新性的事物所具备的本领或技能。[1]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由三个层面构成,即创新思维层面、创新人格层面、创新智慧层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主体善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创新能力是现代人的标志性素质,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实干型人才,新时代要求人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能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用批判和发散等新颖的思维方法观察、想象、分析和判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我国实施硕士扩招政策,硕士研究生总数激增的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及地方经济的拉动,逐步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组成部分。然而不同背景的高校在研究生素质培养、体制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实践条件、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差距较大,导致全国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普遍表现为毕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各种类型的统计调查(主要分为文科类研究生统计调查和理工科研究生统计调查),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总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呈现的特点和经验,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期望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2],同时对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1],截止于2013年,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文章(以中国知网为基准)总共有364篇。但是,大多数文章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定量分析所占比例不到15%(见图1)。同时,大多数文章主要从教育学领域视角进行研究,以静态分析为主,缺乏深入的系统分析。这不利于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
图1 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研究论文发表分析图
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在课题的选题、问卷编制、课题报告的过程中,分别从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大量的与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并借助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与查阅了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以及中国教育核心期刊等,并查阅了有关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相关书籍、论文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和相关信息为论文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综合比较与反思建构,有助于总结发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系统论:本文所依据的系统论主要指林福永提出的一般系统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系统环境、系统结构以及系统行为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和规律[3],系统论、组织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一定存在交叉科学研究领域[4]。结合这一核心观点,将研究生实践教学看成整体,将各个组成部门看成有机结合的要素,强调各个部门的整体效益和功能。将系统论运用到教学领域,构成教学系统,系统中“研究生、导师、学校、社会”等要素构成系统整体,通过相对运动产生各要素之间的输入与输出,从而反应系统非本质特征,产生结果。因此,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而进行的实践教学管理研究,可以从研究生、导师、学校、社会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问卷调查法: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从文科类专业研究生、理工科类研究生、综合类研究生等几个维度自编设计《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从多个层面了解目前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全面细致地针对所涉及的问题和问卷结构,严格按照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并结合专家评出的意见和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修改,之后进行了预测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最终结合本研究的具体实施对象,设计了文科类专业研究生问卷调查[5]、理工科类研究生问卷调查[6]和综合类研究生问卷调查[7]等三套问卷。通过对相关调查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总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呈现的特点。
综合比较文科类研究生和理工科研究生的调查,分析得出:无论是文科研究生还是理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都较薄弱,普遍表现为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其中文科类研究生普遍缺乏创新动机。问卷调查的具体数据表明:48%的研究生在自我创新动机方面意识模糊,对专业知识兴趣一般,20%的研究生对专业知识基本上不感兴趣或有一点兴趣,41%的研究生对专业知识比较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结果,一方面说明我国研究生存在对创新兴趣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生对专业知识,兴趣一般和感兴趣所占比例(81%)大于兴趣一般与不感兴趣之和(68%)。这表明,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提升空间很大,如果能将41%对专业知识兴趣一般的研究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其进入比较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这将迈出研究生创新动机和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1.导师专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时间少于科研时间
在针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导师和研究生都认为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化,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38%的导师认为课程过多,而认同课程过多的研究生则只有17%。这一结果离不开当前导师升职与科研挂钩的背景,也与导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是一致的(见表1)。有将近1/3的导师和研究生认为内容陈旧,而认为脱离实际的研究生和导师则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研究生,达到48%。因此,导师自身应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导师升职制度应做相应的调整,以解决制约导师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表1 导师和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6]
2.导师与学生学习交流较缺乏
综合三个层面的研究生问卷调查,发现能经常或总是与导师进行学习交流的研究生比重为25%,而高达52%的研究生仅有时与导师交流,这说明大部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较缺乏。研究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动机不够,不善于思考问题,导致不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就是研究生主要突出自我学习和导师负责制,当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导师的指导作用是相当重要的。[8]相关调查表明,认为导师有重要引导作用的研究生占66.32%,其中44.55%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的科研能力对学生影响最大。由此可以推断出,导师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或许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导师课题的参与度不高
经调查,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生为9%,偶尔或有时参与导师课题的为60%,总是参与导师课题的为1%,从不参加导师课题的为30%。能够经常参与或者总是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生为10%,这个比例太低,说明研究生对导师课题的参与度远远不够。相关研究表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不仅能加强研究生与导师进行学术沟通的机会,而且能为研究生提供实践中创新的平台。这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融合为一体的平台,就目前现状来看,这个平台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9]
在各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维度的调查中,在专业知识方面,工科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平均值最高,文理科研究生相对较低;在现实创新能力方面,工科类、综合类研究生高于文科类研究生;在未来创新方面,工科类研究生仍排名较前,文科类研究生排名最后。这说明文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在现实创新和未来创新方面存在不足;而工科类研究生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现实创新乃至未来创新能力方面排名均靠前,这说明学术视野和知识深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研发基础。[10]文科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缺乏合理的培养条件和方式,需要加强对其探索、实践、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11]
图2 各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维度
通过分析不同年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研究生(以下简称为研一、研二、研三)创新能力呈逆序态势(图3);在专业知识、现实创新方面,研三的学生都低于研一、研二的学生;综合各方面考虑,研一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佳。这说明在没有就业压力的情况下,研究生更能发挥自我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社会环境、经济压力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图3 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图
本文通过综合各方面调查,针对在创新方面实践教学所呈现的特征,建议在系统论指导下,树立整体观念。[12]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应从教学上考虑,更应从全局出发,将各方参与者(学生、导师、学校、社会)纳入系统,形成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从研究生自身角度考虑,要提高其自我创新意识和兴趣,首先要端正学习动机[13],树立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克服对权威的过分迷信,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超越和挑战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要强化问题意识[14],这是创新的源头,既可以使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又可以激发研究生探索能力,更能提高其自身动力;最后要克服自我束缚,不断扩宽知识面和研究领域,培养开拓进取精神[15]。
从导师角度考虑,导师对学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导师的科研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大。[16]因此,首先应革新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理念,树立“能本管理”思想,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流动机制和弹性化管理模式,做到“各尽其职、各尽其才”。其次,鉴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一位导师很难达到效果,有必要加强导师指导小组建设[17],实行双导师运行机制,即让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这有助于研究生博采众长,相互补偿,更有利于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最后,应重视导师激励机制[18],将实践能力纳入绩效体系,鼓励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其课题研究,改变导师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使导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从学校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研究生类型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加强各类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19],打破相近学科之间课程设置障碍,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其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20],应用型课程与理论性课程合理安排,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传授;第三,注重核心课程[21]的打造,将学科前沿知识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最后,强调课程学习的个性化,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强化课程的案例教学,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案例库,精心设计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导师科研课题平台,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实践平台方面,首先应设立研究生专项研究课题,为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是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学校增设讲座等方式及开设有关方法论文献检索方面的课程,有助于研究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和写作技能。
从社会环境来看,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需要从硬件和软件着手。硬件方面,国家仍应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支持,拓宽支持范围,不应局限于985、211等高校[7],同时丰富图书资料,提供先进实验设备,以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软件方面,加强学术交流,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导师资源在高校实现循环流动、共享。最后要注重与企业合作[22],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满足企业所需人才,为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做准备,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又可减轻就业压力,解决研究生进行创新研究的后顾之忧。
[1]胡建,何雪峰.基于学术性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10(10):63.
[2]董建国,董星,赵振民.突出行业特色,创新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J].价值工程,2012,(02):86-87
[3]林福永,吴建中.一般系统结构理论及其应用(I)[J].系统工程学报,1997,12(3):1-10.
[4]林福永.基于一般系统结构理论的社会(组织)网络研究——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C]//:2009年第5届全国网络科学论坛文集,中国会议,2009:12-21.
[5]李佳.地方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三峡大学,2012:22-27.
[6]王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D].华南理工大学,2012:36-48.
[7]刘佳.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25-35.
[8]张雪,李玮,李慧,杨占岭.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111-113.
[9]王毅.研究社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96.
[10]许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36-38.
[11]孙静.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D].合肥工业大学,2012:28-32.
[12]黄羽.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D].中南民族大学,2012:25-27.
[13]黄卫平,林铿.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42-43.
[14]魏宪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50-54.
[15]陈闻.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7):108-113.
[16]蒋雪明,徐倩,路世传.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2,(6):118 -119.
[17]张晓桂.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策略[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2):71-73.
[18]侯春玲.探析高师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今日中国论坛,2013,(6):57.
[19]卢雪翠.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考索·探微,2014,(4):245.
[20]王桂敏.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14-116.
[21]罗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今日南国,2008,9(103):73-74.
[22]杨宁.我国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D].大连理工大学,20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