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所见殷商农业文明

2014-03-02 02:19:14
关键词:卜辞甲骨文形体

邹 渊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由于甲骨文是古老的表意文字的代表,字形多取自身边物象,或是描绘生活场景、记录当时的社会风貌,这些社会文化信息嵌入到了文字形体当中。又由于汉字形体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即使文字经历书写工具、书写载体、书写方式的诸多变革之后,常用汉字的形体依然可以准确辨识。正是由于这种稳定性和传承性,当汉字的形体除了承载本义外,又承载引申义甚至是假借义的时候,其形体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变得隐晦而模糊。但即使这样,汉字依然没有完全按照其表意范畴的变化而改变形体。汉字形体在造字之初嵌入其中的文化信息被完好地保存并流传了下来,以至于几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甲骨文字形提取其文化信息,参考传世文献及考古发现,还原先民的生活状态,考证当时的文化文明。

商代始于成汤灭夏,兴于盘庚迁殷,亡于武王伐纣、纣王自焚鹿台,经历6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伴随农业发展,先民已经实现了从原始的食物采集者转向了食物生产者的变化。甲骨文卜辞是商王占卜活动的记录,其占卜的内容与王朝重大事件、商王疾患安危息息相关,包括征伐、祭祀、农牧、田猎、疾梦、生育、天象等等。其中,关乎百姓生计的农业生产在甲骨文中多有反映。我们可以从甲骨文入手,循其象形表意的特点,辅以考古发现,从新的途径窥探和体验传世文献上所言的商代农业文明。

一、甲骨文记录的农业生产规模

商代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农副产品比较丰富,《史记·殷本纪》就记载了商纣王“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大聚乐戏于沙丘 ,(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大盂鼎》铭文也将殷丧天命归咎于殷之大小百官“率肄(通肆)于酉(酒)”,以至于周公为防后人酗酒失德特作《酒诰》以为戒酒令。商代上下君臣嗜酒贪杯,从侧面也表达了商代酿酒业的发达和粮食的富足。

商代种植业的发达在卜辞中表现为习见祭祀用酒数量众多。如:佑五十卣?(29691)卣为酒器,此句大意为:佑祭用五十卣酒吗?又如:其登新鬯二升一卣于……(30973)大意为(向某某)供奉新酿制的香酒二升一卣吗?甲骨卜辞所记殷代祭祀中卯牛用羊的数量惊人,用牲少则几头或数十,多则数百。如:丁巳卜,又燎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32674)其大意为,丁巳这天向父丁燎祭用百犬百豕,卯祭百牛吗?又如:丁酉卜,王……亡……/十五犬,十五羊,十五豚?/二十犬,二十羊,二十豚?/三十犬,三十羊,三十豚?/(五十)犬,(五十)羊,五十豚?(29537)此片虽有部分残缺,但所记用牲数目及品种清晰整齐,在甲骨上从下至上排列而数目递增,足见其畜牧业的发达。

在考古遗迹发掘中,在郑州、辉县、邢台、藁城等地的早商遗址和殷墟的晚商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贮藏粮食的窖穴。这些窖穴有的深达8至9米,窖壁光滑,有的有供人上下的对称脚窝(图一),还有的用草拌泥涂抹窖壁和窖底,建造得十分讲究[1]40。在埋葬遗迹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也屡见大批骨架齐全,集中掩埋的牲畜。在古齐国淄河东岸发现的殉马墓,据专家考证,殉马多数是6-7岁口的壮年马,人为处死后,按照一定的葬式排列而成,马分两行,排列整齐,昂首侧卧,四足蜷曲,呈临战姿态。按其已经清理的二百二十八匹马的摆放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当在六百匹上下,足见其当时“千乘之国”的威风,也见其畜牧业的繁荣。

图一

图二 东周齐国殉马坑

殷代农业的高度发展,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源自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我国素以农业作为国之根本,重本抑末是长期治国之策,史书有古代帝王亲耕籍田的记载。如《礼记·月令第六》:“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诗经·周颂·载芟》:“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传:“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卜辞中有商王亲自视察农业生产的记录:庚子卜,贞,王其观耤,叀往?十二月。(9500)耤是一种耕种翻地的方式。又如:王勿往省黍?(9612)省黍是巡视庄稼生长。商王也非常关心农业收成,卜辞常见对庄稼收成的“受年”、“求年”的卜问,其中“受年”出现581次,“求年”出现209次。如:癸卯卜,争贞,今岁商受年?(9661)貞,求年于大甲十牢,祖乙十牢?(672正)

其二,源自大规模地使用奴隶进行劳动。商代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众人”,即奴隶。卜辞所见对奴隶劳作有专人管理。如:贞,惠小臣令众黍?一月。(12)丙戌卜,宾貞,令众来,其受佑?(14)卜辞还见奴隶大规模集中劳动,常见对众人下指令的“令”或“大令”。如:甲子卜,令眾田,若?(屯395)又如……大令众人曰劦田,其受年?十二月。(1)另外,考古发现在殷墟宫殿区域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曾经发现了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1]37-38。如此多的劳动工作的统一陈列,可以想象相当奴隶劳作规模之巨。

其三,源自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的石制、骨制、青铜工具,甲骨文字中也保存了一部分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情况,其中可以窥见当时农业的辉煌。

二、甲骨文字记录的农业生产工具与农业生产工艺

1.生产工具

耒,甲骨文不见其单独成字,只见于偏旁。商周金文中有单独成字的耒字形像一种歧齿的翻土农具,从[0093耤],(卜辞作为动词,指耕作。如:乎耤于陮受佑年?9504正)像人举趾踩耒之形,以及金文字形,像手持耒形,可以看出:耒当可手足并用,以便于起土。现在云南贡山独龙族还使用双尖木耒。木耒利用树丫制成,推测最早的木耒也应是这样制成的[2]8。耒多为木质,故考古发掘中少见。目前仅得一件青铜耒。殷墟考古发掘中,还曾经在窖穴壁上发现过清晰的双齿木耒痕迹。例如小屯西地H305坑发现的大形耒痕,齿长19,齿径7,齿距8厘米。(图四)大司空村H112坑发现的小形耒痕,齿长18,齿径4,齿距4厘米[3]。还有山东武梁祠石刻神农象中,神农手持之木耒与金文形相似。(图五)

在民族学资料中还存在着与之相似的单齿松土工具。由尖头木棒改造而成,木棒下端捆一横木,便于脚踏,用以刺地松土,呈‘’形。如西藏地区门巴族使用有青冈杈,是用一根长约170厘米的青冈木棒和一根长约15厘米的横木制成;云南贡山县的独龙族,解放前曾使用竹子或树枝的尖端作为挖掘和点种的工具,后来又发展成鹤嘴形木锄;今重庆农村起土所用的踩撬,尖刃或平刃,近前端有供脚踩踏的横木,顶端有手柄。(图七)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农具。生活在大洋洲的玻里尼西亚人和密克罗西亚人,用削尖的木棒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美拉尼西亚人也用尖棒翻土耕地[5]3302。

耜痕在考古中也有发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报道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时,也曾提到灰坑、房基和墓葬壁上“保留有双齿耒平刃铲和尖刃耜(力)等掘土工具的痕迹”[6]3304。

2.生产工艺

三、结语

由于汉字的形体与汉字的意义有紧密的联系,汉字的形体对其意义具有导向性。造字时如何用笔画线条来记录意义、选用哪些部件组合来记录意义,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信息在汉字字形中的反映就是当时文化环境对汉字字形的制约。这种稳定的形体制约正好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切入点。随着语言生活的复杂化和精细化,汉字形体在语言系统中承担的意义不断被叠加,以至于其本身的形体意义被不同程度的掩盖,进而被我们忽略。只有淡化汉字的符号功能,寻求到汉字的较早形体,从微观视角独立观照汉字的形体,我们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戴吾三.汉字中的古代科技[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J].考古,1961,(2).

[4]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孙淼.夏商史稿[M]//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

[6]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M]//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

[7]新疆考古所.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卜辞甲骨文形体
殷墟卜辞所见宗法释例
东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20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三峡论坛(2020年2期)2020-10-20 05:04:56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殷都学刊(2019年2期)2019-09-19 00:48:06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8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5:08
最“萌”甲骨文——心
鸡霉形体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27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卜辞排谱与相关小臣某的族氏与身份
古代文明(2012年2期)2012-07-18 12: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