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为师,治学为生
——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进文

2014-03-09 05:15柳光强阮静
财政监督 2014年19期
关键词:近代史思想史经济学

●本刊记者 柳光强 阮静

兴趣为师,治学为生
——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进文

●本刊记者 柳光强 阮静

每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迎新生的舞台上,来自各个学院的知名学者、教授往往都会向本院的新生们推荐“大学第一本书”,经济学院院长邹进文教授的荐书是传统经典《道德经》,这让怀揣着经世济民理想的经济学院学子颇为好奇:《道德经》与“经济”这样一门致用之学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邹进文的推荐语简单而有说服力:“当今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真正建成好的市场经济的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国家,为什么不能建成好的市场经济呢?我认为主要是一个国家的道德体系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了全国市场经济的问题,我希望大家读了这本书之后,做好的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

邹进文的一次荐书,便将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与现实中的经世致用之学完成了思想上的有益“嫁接”,一如他所做的学问,于复杂的历史地图中勾勒出一条经济思想变迁的脉络,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为当世经济镜鉴。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曾说:“史家对以往史实的兴趣,永远与他对当前生活的兴趣连成一体。”邹进文认同这句话,也常引用这位历史学家更为著名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治史有方,研究经济也以史家视角观照现实,准确独到且成果颇丰。这既离不开背后支撑他的兴趣的力量、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无比热爱,亦离不开他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的治学坚持,用他自己的话说“做学问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邹进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湖北法治经济研究会会长。历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办(211工程办)主任、发展规划部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要学术著作有《民国财政思想史》、《公司理论变迁研究》、《管子与商战智慧》、《社会经济病态寻根》、《中国货币思想史》、《儒商法典》等。学术成果获武汉市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湖北省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奖励。另在日本《中国研究》及《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动态》、《社会经济体制比较》、《历史档案》、《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于近代史中“偶遇”经济学

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往往对其终生选择都有着重要影响。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农民家庭的邹进文,高中时就读于县第七中学,一个在他看来并不起眼的学校。但这所学校里面的一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老师对邹进文影响很大,“他是我的历史老师,讲课非常好,正是因为他,我对历史学非常感兴趣,也有志于当老师”,邹进文回忆道。于是高考报名时三个学校志愿的首选专业全部填报历史,最终他如愿以偿进入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七年时光都在这所学校中于史海徜徉。

而今,在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已经做出成绩的邹进文依然感激在华中师范大学打下的历史学基础,尤其对中国近代史的系统学习,似一个牢固的根基,让其后来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这样更为专业领域的研究中游刃有余、走得扎实长远。他还记得刚入华师时就读到了该校历史系著名教授章开沅先生的《辛亥革命史》三卷本,“章先生在当时研究辛亥革命就已经很有名气,这三卷本写得非常好,可读性强,文笔极好,我后来在学术写作上注重修辞就是受到章先生的影响。”自然,章开沅先生对于邹进文的影响远非文笔一方面,邹进文对于近代史的着迷以及对于近代史这一学术研究方向的确立都与章开沅先生的思想著作、悉心指导密不可分。当年章先生一部三卷本的《辛亥革命史》已经为邹进文构建出近代史纷繁复杂的宏大图景,而章先生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更加激起了邹进文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余年走向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兴趣,“章先生曾指导我说当代史研究局限性较大,不要靠得太近;而我本人对古代史也没有兴趣,自然就很坚定地选择了近代史这一我所感兴趣的方向”。

不难发现,在邹进文的字典里“兴趣”是个颇为重要的词汇。“兴趣为师”,正是在对近代史的浓厚兴趣的驱动下,邹进文从读大学起一直持续到今天“所有的研究都是在近代史的框架下展开”。

1990年1月,邹进文因成绩优异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提前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南财经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自此,这位历史系出身的学者与经济学结缘。彼时的中南财大经济研究所,已经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上具备相当的基础,与邹进文的近代史研究相契合。而为弥补经济学理论知识上的短板,工作后的邹进文开始大量阅读经济学经典著作,并攻读下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他曾三遍精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其闪耀的理论价值和追本溯源的写作魅力所折服;也曾细细研读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对这位德国历史学派先驱的经济思想和国家经济学主张颇为认同。就在这样的不断积累与思考中邹进文一步步夯实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其纵横开阔的历史学视野相结合,构建起其个人独特的经济学与历史学有机结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

“因此,我从事经济研究,更多的是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邹进文说道。

在学校第二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言

治学就要“标新立异”

至今让邹进文难忘的是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聚餐时与章开沅先生的对话。

——“章先生,想问问您在近代史中从哪个领域突破进行研究比较好?”

——“研究中外关系史是较好的选择。”

章先生的一句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邹进文后来的治学研究。在波云诡谲的近代史交响中,西学东渐无疑是其中最激越的旋律之一,“近代中国的任何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邹进文说道,“我的研究也正是在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展开”。

《公司理论变迁研究》是邹进文基于博士论文而撰写的一部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外公司理论史的著作。“我选择研究公司史是出于偶然的兴趣与机遇”,邹进文回忆道他个人研究公司史的“历史”,“在华师学习的时候,我看到电影《子夜》里面有炒股的片段。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正在进行,经济研究所的同事经常聊及股份制这个新鲜事物。当时我就觉得很纳闷,电影中民国就有炒股的情节,为什么到现在反而是新鲜事物?”正是这件事情激起了邹进文对股份制在中国演变历史的浓厚兴趣,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他曾花一年多的时间在图书馆查《申报》资料,从第一期一直到它停办,每一期都认真翻阅,正是从《申报》上发现清朝末年就有股市行情和招股说明书,也证实了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开始我国就已经引进了股份制。顺着这一方向,邹进文对中国近代企业制度有所关注研究,并发表《近代中国的股份制》、《经济变迁与法律嬗变:论中国近代的公司立法》、《近代股份制的“中国特色”之一:试论清末股份企业的官利制》等一系列学术成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便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企业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完成《公司理论变迁研究》专著。此后,对于民国时期的关注促使他与武汉大学学者共同编撰了“民国经济思想史”系列丛书,成为该领域首部系列著作,他个人也独撰了《民国财政思想史》。

“我认为学问需要的是创新,治学就要‘标新立异’”,邹进文阐述自己对治学的态度与看法,“学术研究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观点,自己开拓和立足的新领域,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不论从早期对近代股份制的探讨还是后来对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邹进文都是率先进入该领域的“拓荒者”,继而深耕细作推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待这一研究方向渐成热门、有越来越多人涉足时,邹进文也自觉这一方向研究已相对成熟透彻,便及时调整个人航向,于新的领域继续前行。

与澳门城市大学国际公开学院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

近年来,邹进文主要研究兴趣转向了近代留学生的经济思想,于是他又开辟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留学生与近代经济学的东渐:立足于博士论文的考察,其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数万字长文《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引起了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得到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认可。就在邹进文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中,他表达了这样的学术观点: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17世纪以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没有出现近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的,而是从西方舶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对中国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发展起了极其关键的中介和先锋作用,一些学者还取得了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经济学学术成就,他们的经济学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迄今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留学期间经济学学术思想史的系统、深入研究,对他们在海外留学期间取得的经济学学术成就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一项研究民国时期留学生留学期间经济学学术思想的成果问世……由于民国时期中国在国外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绝大多数是研究中国经济和经济思想问题,因此留学生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对“东学西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西方经济学界正是通过这些留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和传统经济思想,甚至由此影响到西方经济政策的制定。

这一研究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项目,邹进文目前正在这一方向上继续探索研究。就在他的办公室内,堆放着有近百年历史的海外留学生的经济学博士论文影印文本,这些都是他从欧美高校图书馆中找来的珍贵资料,对于史学研究者,这些史料如同在热带雨林中披荆斩棘后得来的富矿,等待着他们的深度加工打磨,而邹进文正是这样一位探索者、发现者以及加工者,以最淡泊的心境和潜心勤勉的工匠精神做好学术研究。

“我觉得我有这样一种使命”

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从来都不是“显学”,二十余年来邹进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冷门学科领域始终葆有着最热忱的坚持。他坚信经济思想史有着至关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发展演变过程,从广义上看就是这个学科领域的思想史,精密透彻分析经济思想史亦即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发挥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与此同时,历史学本科、硕士,经济学博士这样独特的知识结构也无形中赋予邹进文在经济思想史这一研究领域做出应有贡献的使命感,让他毅然放弃了武汉市东西湖区副区长一职以及可能会有的更好的仕途发展前程,立足高校、潜心治学,力求当一名一流的经济思想史教授。

为学生做“中国梦的经济学思考——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学术报告

的确,于经济学院治史成名,并带领一个财经大学的思想史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邹进文的成绩独特而值得肯定。与多数院校经济学院数理研究气息浓厚有所不同的是,邹进文因其史学背景和经济学的“跨界”研究而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更富人文气质和社会关怀。在学院发展上,他认同熊彼特的说法——“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他也希望从经济学理论、方法、历史(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这样三个方向着力培养精英人才。在邹进文看来,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学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来一直都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牌专业,而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研究在近年来也成绩不俗,这让身为院长的邹进文觉得有这样一种使命让经济学院跻身一流、行稳致远。

而在学者、教授、院长的身份之外,邹进文还是湖北省政协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常委,参政议政是其高校以外的职责。在公共领域中,他曾说“为农民代言是永远的追求”,也就“治理雾霾给经济发展刹车”等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他反对当前一些知识分子为富有阶层说话,他珍惜社会给予的每一个平台尽心为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发声代言。

2014年6月17日,邹进文应邀参加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四届一次会议,并当选为理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与会代表并讲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当选理事会主席。“这是全国政协领导下的综合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的全国性社团组织,是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正式成员,也是其领导机构管理委员会成员”,邹进文解释道。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更高的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反映中国现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辜负老百姓的期待是作为政协委员的邹进文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作为学者,就是要为弱势群体呼吁,要发现社会的种种问题,敢于批评而不是去迎合社会。我觉得我有这样的使命感。至于解决问题,那是政府的事。这样的一个学者对于社会才是有益的,有价值的”,当谈及学者的影响力,邹进文如是说。

诸多角色中,邹进文最为认同的身份还是学者,似乎用“治学为生”来形容他再贴切不过。兴趣使然,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让自己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甚至九十多岁的老父亲在他看来也是一部历尽沧桑的活历史,父亲一生对土地的感情或者不经意一句话透露出的对世事的洞若观火都让邹进文铭记在心。他常常坐在办公室里看书,一则方便他人找他处理行政事务,二则便于事情处理完后立马投入到自己的学问当中。对邹进文而言,治学与他的事业、生活、使命已全然密不可分。■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政协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猜你喜欢
近代史思想史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