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刘秀兰,李亚洲,翟莉,游东阁,向明
(1.湖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5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理室,武汉 430030)
·药事管理·
濒危中药替代品的现状及替代途径
肖飞1,刘秀兰2,李亚洲1,翟莉1,游东阁1,向明2
(1.湖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43005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药理室,武汉 430030)
在自然资源短缺导致一些药用资源濒危的现实情况下,该文对寻求濒危中药替代品的途径进行分析,明确了应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充分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通过性味、功能、主治类同替代和扩大药用部位替代、近缘替代、内生真菌替代及现代生物技术、人工合成和培育替代等,确定濒危中药替代品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寻求濒危中药替代品的实践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濒危中药;替代品;途径;内生真菌
1983~1987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中药资源已达12 772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18种,药用动物1 547种[1]。然而,随着中草药用量不断增加,道地野生药材、珍稀药用动物日趋贫乏,药用资源急剧减少甚至灭绝,严重影响市场供应[2]。为此,积极寻找替代品以扩大药源,建立野生中药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合理开发,保护野生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等,对缓解药源不足和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 濒危中药替代品的含义 濒危物种是指滥捕、盗猎、环境破坏、栖息地狭窄等原因导致濒危、稀有野生动、植物的衰退和灭绝。中药替代品是指在正品缺货或中药基原属于濒危动植物时,根据临床用药方案采用药效相同或相近的品种替换。如古代《千金方·千金翼方》秦王续命十八风散用牡荆子,注云:“若无,用柏子仁代”。
1.2 濒危中药替代品形成的原因 ①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保护不力、规划不系统、长期过度采挖、不科学采收方式及植物自身生物学特性[3]造成了部分药用资源濒临灭绝;如犀角、虎骨、鹿茸等已被禁用,熊胆、麝香、蛤蚧[4]正走向濒危;②中药品种繁多: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可用中药资源的品种多不胜数,如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均有较高的致泻率,且用药品种又有许多炮制品,大黄有生大黄、熟大黄、醋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之分[5]。中药材同品种间可在临床治疗中灵活替代。这也为濒危中药替代品提供了更好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物质环境。
2.1 从性味、功能、主治相似的药材中寻找替代品 在一些濒危中药材缺乏时,可根据传统的中药基础理论,用性味、归经、功效、主治[3]等类同的中药进行替代。如《朱氏集验方》木瓜败毒散注云:“无宣瓜,寻常木瓜亦可”。现代研究显示:功效、性味等相似的同类药在作用机制、部位等具有相似性。如:水牛角代替犀牛角,在对犀角、广角、羚羊角及其替代品水牛角、耗牛角等8种角类药材[6]开展的较为系统的生物活性和物质基础研究中发现,水牛角的水溶性蛋白及肽类、游离氨基酸、宏微量元素组成与犀、广角相似,仅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故临床上常用水牛角替代犀牛角在处方中行使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但这种替代往往只从药物的某些功效上进行替代,并不能完全取代原药。对某些濒危中药,通过这种方式寻找药用资源丰富的替代品,仍能合理协调和优化药用资源,使其展现潜在的实用价值。
2.2 在同种动、植物体上扩大药用部位以寻找替代品 临床上的药用部位通常是动、植物的某一部位,然而该部位短缺或者药源不足时,则可以用动、植物的其他部位来代替。尤其是提取某些中药成分用于工业化生产。这种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不足带来的问题。如人参、西洋参、三七[7]均以根入药,通过对西洋参茎叶总皂苷提取分离研究显示:茎叶中西洋参皂苷含量是参根中的3倍多,故现在都从花、叶和茎中提取总皂苷入药,以便高效利用人参等贵重药材。但目前这种替代方式仅常见于植物,且一些濒危植物可能无法提取任何其他部位入药,故还应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2.3 从动、植物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药材中寻找替代品 药用动植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不仅外形相似,且药理活性和所含化学成分也具有相似性。这就遵循了“生物类群、生理活性和化学成分三者相互联系”的规律,故利用形态学上“品种相近,性效相似”原则和化学分析方法来研究濒危药用资源的替代品,是寻求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有效途径之一。如虎骨是我国传统的珍稀濒危中药,具有明显的消炎和镇痛作用,为了满足临床用药,有学者从亲缘关系和化学成分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研制出与虎骨具有相似功效和化学成分的塞龙骨[8]来替代,并取得了较好的药用效益。
2.4 内生真菌天然药物新资源 植物内生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某一时期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真菌[9],部分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药用活性成分。植物内生真菌易于工业化培养,故内生真菌已成为中药替代品的一种新资源,在濒危中药替代品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898年VOGL等从黑麦草种子中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10]。随后,1993年STROBEL等[11]从药用植物太平洋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了一种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这种内生真菌可以分泌一种与寄主植物相同并具有抗癌活性的代谢产物——紫杉醇,这一代表性的发现为人类解决药用资源危机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已对数百种药用植物的内生菌展开深入研究,内生真菌不仅能促进宿主的生长发育、增强宿主植物的抗逆性[12];还能促进药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这些代谢产物主要有:①萜类化合物,紫杉醇是红豆杉产生的一种萜类化合物,现在很多药用植物中都能提取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如有学者从南方红豆杉[13]中分离出6株能产紫杉醇或其类似物的内生真菌;②生物碱类化合物,禾本科植物内生菌能产生多达数十种的生物碱,这些生物碱能抗病原菌、抗线虫、增强植物它感作用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从药用植物长春花内生真菌中发现的长春新碱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③香豆素类化合物,FINDLAY等[14]从伏卧白株树中分离的内生真菌中发现了两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均对云杉蚜虫有一定毒性。除上述三大类外,从内生菌代谢产物中筛选出的抗癌物质还有鬼臼毒素、球毛壳甲素等。
2.5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人工合成和人工培育出新的替代品 首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农业技术、基因工程、人工合成、组织培养等方法寻求濒危中药的替代品,为濒危中药替代提供新方向。体外培育牛黄和天然牛黄在化学成分上有较大的相似性,能发挥与天然品相近的功效和药理作用;其次是通过人工培育将野生动植物变家培,现在绝大多数野生中药都能人工栽培,如人参、厚朴、天麻、黄连等,许多野生动物也能驯养,如人工手术诱生牛黄、人工饲养雄麝并活体取麝香及人工养殖熊科动物并通过活体胆汁引流术取胆汁干燥品[15],经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药理作用都与天然牛黄、麝香、熊胆颇为相似,这也是在寻求濒危动物药替代品研究领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某些濒危动植物已是国际上明确规定的保护物种,其药材来源随之受到极大的限制,如龙骨在治疗阴虚阳亢而致心悸、失眠、肝肾阴虚、肝火上炎的头痛眩晕、阴阳营卫失调的多汗方面有确切疗效[16],临床处方中不可或缺。为了避免临床用药和濒危动、植物保护的矛盾,寻找濒危中药的替代品是很有必要并值得深入推广的举措。以上5种替代途径,确定了多种可行的方案,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然而,怎样的品种能够代替正品,如何对替代品进行客观评价,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有专家就某些濒危物种展开了一系列替代品的研究,包括相应文献研究、性状研究、化学成分研究、药理效应研究、药物安全性研究、临床应用研究、资源现状研究等[17],将为临床替代品的客观评价提供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依据。
[1] 王汝平,王金宝.珍惜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的相关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6):3817-3818.
[2] 詹原竞,元英群,潘力佳.浅谈保护濒危中药资源促进中药可持续性发展[J].中草药,2002,33(10):7-8.
[3] 杨世林,张本刚,林余霖,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J].中草药,2000,31(6):401-403.
[4] 丁立威.保护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刻不容缓[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4):47-49.
[5] 杜华碧.浅谈中药代用品的合理使用[J].医学信息, 2009,22(7):1372.
[6] 刘睿,段金廒,李友宾,等.水牛角主要药效学评价及解热活性物质基础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23(5):297-301.
[7] 索风梅,陈士林.论濒危中药替代品的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6,4(3):68-71.
[8] 李金钢,郭希清,叶婧.虎骨及其替代品的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S1):218-221.
[9] 庞蕾,严铸云,梁俊玉,等.内生真菌在中药中应用前景[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3):242-243.
[10] 华永丽,欧阳少林,陈美兰,等.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4): 105-111.
[11] STROBEL G,STIERLE A,STIERLE D.Taxol and taxane productionbyTaxomycetesandreanae,anendophytic fungus of Pacific Yew[J].Science,1993,260(5105): 214-216.
[12] 梁卉,李联萍,欧阳敏,等.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概况[J].广东化工,2011,5(38):50-51.
[13] ZHOU X,ZHU H,LIU L,et al.A review: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axol-producing endophytic fungi [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0,86(6):1707-1717.
[14] FINDLAY J A,JOHNSON J A.Bioactive compounds froman endophytic fungus fromeastemlarch needles[J].Can J Chem,1997,75:716-719.
[15] 余宙,赵向峰,周蓉,等.几种中药代用品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5):656-658.
[16] 张晗,张磊,刘洋.龙骨、牡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839-1840.
[17] 唐仕欢,邵爱娟,林淑芳,等.中药替代品研究现状与展望[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2):83-85.
DOI 10.3870/yydb.2014.07.041
R286;R95
C
1004-0781(2014)07-0973-03
2013-09-14
2013-10-22
肖飞(1977-),男,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学。电话:027-84527965,E-mail: xfsrxbyws@163.com。
向明,女,湖南溆浦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抗炎免疫药理学。电话:027-83657813,E-mail:xiangming@ mails.t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