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付倩倩
对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而言,一个国家级的“机会窗口”愈发明朗化——“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写入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长江两岸那些血脉贲张的城市中,九江一直是一个让人充满想象的存在。实际上,九江的区位优势极为突显。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九江处在东部沿海开放向中西部推进的接力地带,是长江流域赣鄂湘皖四省的结合区域,又是京九沿线上沟通南北唯一的水陆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和“大京九”的十字路口。
如今,处在政策叠加期的九江迎来了“最好的时代”。无论是省级的沿江开放开发和打造昌九一体化战略,还是国字号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亦或是刚刚升级的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带动,九江面临着黄金发展机遇。
九江不想与这些战略机遇失之交臂。最近两年,从九江主打的“工业牌”、“沿江开发牌”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九江主动谋划崛起的急迫心情。但机遇只是带来了发展的可能性,如何才能把可能性变成发展的必然性,是九江需要回答的命题。而外界更为关注的是,在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中,九江的发力点将落于何处?下一步的突围又需要哪些努力?
早春时节,本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踏上了浔阳江头。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从九江的战略走向中,探寻到长江经济带上同类城市新一轮发展的讯息。
“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就像下围棋,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李克强在“长江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的话,让九江备感温暖。2012年12月,李克强在十八大后选择的地方视察调研首站,即是九江。
实际上,九江等沿江城市的开放要追溯到20年前。江西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奇告诉《决策》:“1992年中央作出浦东开发的重大决策时,就提出以浦东为龙头,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提出的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这一战略构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并没有实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国经济版图上的这一“横”始终落后于沿海的一“ 竖”。
正是在1992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个长江沿岸城市。
武汉和重庆的城市体量和政治优势无可比拟,九江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岳阳和芜湖。然而,九江并没有适时出线。
“十二五”开局之年,九江市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沿江岳阳、安庆、芜湖、黄石四市学习考察,在总结交流会上,时任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提出“跟进南昌、追赶芜湖”。
对于芜湖,九江人的心中总是有着复杂的情结。二者的相似性颇多:在战略定位上,都是各自省内排名第二的榜眼城市;在区位上,都是高速公路、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枢纽型城市。
在城市经济的相互追赶中,九江蓦然间发现,一度在身后跟跑的芜湖,早已实现超越,并呈现渐行渐远之势。在争夺宁汉之间第一沿江城市的这场竞赛中,芜湖成功逆袭。
截取2003年以来两市经济发展的数据,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九江发展的滞后。2005年,九江的经济总量为428.92亿元,彼时芜湖的经济总量是400.65亿元,九江与芜湖比值是107%,而这是十年间的最高值。此后,九江占芜湖经济总量的比值一路下滑,至2008年跌落到96.69%,芜湖实现反超,继而在接下来的5年里差距越拉越大。
2013年,芜湖的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099.53亿元,九江则为1601亿元,只占到芜湖的76.7%。除经济总量外,在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上,九江的财政收入只有芜湖的73.4%,固定资产投资只有芜湖的73.5%。对于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芜湖达到1255.63亿元,九江仅为784.83亿元,是前者的62.5%。
与此同时,行政壁垒制约跨江发展也成为九江落后于芜湖的因素之一。2011年8月,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为芜湖跨江联动提供了战略空间。反观九江,江北岸是湖北省黄冈市下辖的小池镇。江西省区域经济专家陈新华告诉《决策》:“尽管九江—黄冈两地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联动,但跨江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省域行政壁垒,受到严重制约。”
至于岳阳,九江的经济总量在2003年到2013年十年的时间里,始终没能突破岳阳的70%。
对于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变化,九江也有深刻的认识,从该市“十一五”发展的总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我市经济欠发达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比较粗放,产业集聚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
那么,九江该从哪里奋起直追?
九江要发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坎。“工业决定实力、决定地位、决定未来,九江要实现赶超,出路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时任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在谈到“强工”战略时如是说。
2009年1月,九江市鲜明提出“两区(城区、工业园区)互动,强工兴城”,把工业作为推进九江赶超发展最重要、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并提出“用最强的力量抓工业,用最大的力度支持工业。”
九江市的既定目标是“决战工业一万亿”,即举全市之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确保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000亿元;到2017年,超过1万亿元,在江西省11个地市中“四分天下有其一”。
九江能否打好工业这副牌,关键点有三。除了现实中骨骼强健的支撑力,也离不开连续注入的持久力,还需要不断积蓄的爆发力。
九江的工业现状究竟如何?
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九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1.7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98.24亿元,增幅为1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3.44亿元,同比增长9.1%。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增幅最快,总量也最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6%。
2013年,九江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59.74亿元,同比增长22.94%;实现工业增加值784.83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利税总额411.52亿元,同比增长43.34%,三大指标均居江西省第2位。
工业发展需要产业支撑。截至2013年12月,九江的“四大支柱产业”中,有3个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分别为现代轻纺产业734.99亿元,石油化工产业589.29亿元,钢铁有色产业525.82亿元。但还没有一个突破千亿元。作为地方经济最大发动机的“千亿产业”,九江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产业崛起的关键在于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的发力,从企业的量、质两方面,可以看出发展的持久力。
2013年,九江市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终于突破千家,达到1009户。放在沿江同类城市来看,九江的数量不占优势。
除了数量不多,大企业的质量也有待提高。目前,九江仍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是江西省唯一上市公司数量为零的地级市。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最高的企业是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为327.85亿元,但这是央企布局地方的企业,并非生长于九江的本土企业。同期,全市主营收入超过50亿的企业只有5家。
这些相较于九江市提出的目标,“未来几年,九江将形成5个千亿元板块、4个千亿元产业、3个千亿元园区、2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尚有明显的差距。
除此之外,工业投资的数量也是我们观察一地持续发展后劲的视角之一。2011年至2013年,九江市的工业投资额分别是 728.87亿元、950亿元、105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40.2%、30%和23.6%。由此可见,九江市的工业投资增长幅度呈现一路走低趋势,工业发展后劲还有待提高。
当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关键时刻的爆发力,而爆发力则取决于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九江市提出加快推进九江工业由“九江制造”向“九江智造”转变,着力培养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至2017年,六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40%。
九江市工信委发布的信息显示,2013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48.43亿元,这一数值占到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的27.2%。其同比增幅为38.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5.66个百分点。以赛龙通信、志高空调、诠讯电子等企业为骨干的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若要实现占比40%的既定目标,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需达到4000亿元。如果继续保持平均38.6%的增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到2017年能达到3867亿元,尚存在一段距离,因而其增速还需进一步提升。
“强工兴城”,工业发展必须找到承载力,落到具体的城市格局中才能真正脚踏实地。
九江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围绕“一核(核心城区)、两轴(昌九、沿江)”展开生产力布局。换言之,九江要构筑“沿江挑大梁、沿路做支撑”的“T”型发展格局。
在九江市北部,沿江开放开发已经上升为省级战略。其总体定位是: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九江沿江地区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门户、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按照战略规划,沿江区域形成四大板块,即城东板块、城西板块、彭湖板块及赤码板块,涵盖沿江的七大县(市、区)。与此同时,各版块形成错位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比如,将赤码板块打造成江西省最大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彭湖板块打造成江西省最大的优质钢和重化工产业基地,城西板块打造成江西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在这些“最大”中,九江图变的雄心壮志跃然而出。
另一方面,沿昌九工业走廊布局成为九江南部产业发展的主轴线。对应于沿江板块的一“横”,昌九工业走廊就是九江“T”型工业布局中的一“竖”。
2013年7月22日,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发展战略,赋予九江双核的战略定位,也为九江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虽然打造省域双核的战略意图已经明确,但目前的九江和南昌相比,在诸多指标上都差距明显。2013年,九江的经济总量不足南昌的一半,占比48.5%,财政收入为南昌的50.2%。在差距较小的工业指标上,九江2013年的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是南昌的65.5%。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说:“作为双核之一,九江的分量偏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南昌和九江之间相距150公里,而中间散布的都是羸弱的县城,缺乏一个支点性的城市,从而显得后劲儿不足。
江西省决策层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目前位于两地之间的共青城被寄予厚望。麻智辉告诉《决策》:“省里有意要将共青城做大,未来共青城将扮演昌九一体化支点城市的角色。”
九江市委书记殷美根说:“九江的未来主战略将是决战沿江,打造昌九走廊,与南昌共同组成江西经济发展新引擎。”根据江西省的战略规划,到“十二五”末,南昌、九江两市的经济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江西的占比,都将从目前的约1/3提高到40%以上。汪玉奇告诉《决策》:“实现昌九一体化,是江西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中,谋求更大主动权的最根本、最重大的战略。”
对江西省来说,九江承担着核心城市的责任与使命;放大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来看,九江是宁汉之间实现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节点。目前,九江围绕工业和沿江开放开发两大战略的路线图,已经越来越清晰。恰在此时,省字号和国字号的诸多战略叠加,也为九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推力。这些共同构成九江谋求在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更多话语权的内外合力。
这座拥有黄金区位的城市能否找回应有的地位,值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