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 强军固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建设坚持军民结合发展战略回眸

2014-03-07 08:22:43魏岳江
中国军转民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品军民军队

■ 魏岳江

军民融合 强军固民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建设坚持军民结合发展战略回眸

■ 魏岳江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统筹经济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一贯坚持军民结合的原则。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个原则集中表现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军工企业生产民品则是它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改革开放后,在不影响战备任务的前提下,国家有计划地向社会开放军用设施,使其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面对国防建设亟待加强,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任务极为繁重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国防建设,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巩固国防;一手抓经济建设,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新中国的经济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对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阐述,并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指导思想上也作了重大调整,加大国防投入,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国家战略后方建设。随着国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国家抵御侵略战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慑止战争的战略态势。这一时期我国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定要抓紧利用当前和平时期这个良机,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认真地搞好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的长期性、根本性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虽然有了很大地提高和增强,国家尽最大努力增加了军费的投入,但是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军事投入,必须走一条以精确投入为主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道路。要走出这样一条路子,必须坚持勤俭建军方针,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切实转变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的管理模式,坚持统筹安排、精打细算、保证重点,加强科学管理,实施科学决策,向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要效益和战斗力,从根本上根治诸军兵种互争建设资源、自我发展、重复建设等顽症,减少资源浪费,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上。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军转民”经历了两次大的起伏。总的来看,军工单位从事民品科研生产走了一条“马鞍型”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20年不会打仗的基本判断,决定国家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要求国防建设在一个时期“忍耐”发展。国家裁军100万人,军品订货锐减,许多军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人员、厂房、设备大量闲置。军工企业为了寻找出路,陆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军转民”调整,各种民品项目纷纷上马。一开始,军工单位开发生产民品很盲目,基本上是“饥不择食”、“找米下锅”,盯住市场上的一般消费品,什么紧俏,就生产什么。从锅碗瓢勺到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甚至帮助农民收麦子,军工企业无所不为。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军转民”生产的民用产品一度活跃了沉闷多年的短缺市场,提供了人民急需的生活消费品,缓解了军工企业由于军品任务不足造成的困难。随着国家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同时,民用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推动民用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但由于大部分军工企业缺乏市场意识,产品升级换代和售后服务做得不好,也没有发挥出军工的技术优势,真正在市场上站住脚的产品不多。军工企业生产的相当一部分民品开始由畅销转入滞销,资金、能源、原材料紧缺,导致军工企业民品开发陷入低谷。

20世纪80年代,我军在完成教育训练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先后向地方腾让、开放了大批军事设施,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参加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工程建设,参加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开展科技助民和扶贫开发工作,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随着军队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军事投入与科技、工业等相关领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推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换句话说,军队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并非完全是“大炮与黄油”的关系,军队建设对经济和科技的拉动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军转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实践证明,军队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大有可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资源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取得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1992年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开始引入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大加速。政府更加灵活地综合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手段,通过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促进科研机构转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始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目标。这一时期,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有所调整,更加强调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发生了三十年来最重大的调整,国防科研生产管理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为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和现实战争威胁,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国防建设的具体措施:一是适度增加了军费的投入,使国防费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二是坚决果断地停止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一切经商活动,使军队吃“皇粮”的决策得到落实,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维护了军队的良好形象。三是确立了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新时期武器装备发展战略,保证了国防科技重点项目的顺利展开和资金的投入,取得了一批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四是进行了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为建立寓军于民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创造了条件。五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经济、科技体制调整形势的推动下,军工企业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开始把“军转民”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创业”或“第二次革命”;进行了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民品发展开始纳入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轨道;军工企业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民品,不断提高了经济效益;军工主导民品和优势民品得到迅速发展,开始在能源、交通、航天、航空、船舶、光机电一体化、电子通讯、核电、环保等领域取得了较大发展。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宣布,再次裁减军队员额50万。党的十六大后,江泽民同志又郑重宣告:2005年前,我军再裁减员额20万。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中。2004年7月2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了以“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他在阐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时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他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胡锦涛曾经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并强调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鲜明提出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胡锦涛强调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军队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心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胡锦涛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指导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原则。2009年7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前夕,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胡锦涛于2010年3月12日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全军和武警部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更加有力地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更加自觉地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更加积极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不断提高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能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和保障。到此,在军队保障领域,我军三军一体、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已逐步形成,军队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走开了依托社会建设军民通用基础设施、社会仓储设施储备军民通用物资、社会医疗保障力量组织军队医疗保障、地方企业实施军用装备维修等的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对加快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3月11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国军民深度融合的方向和着力点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对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新的更高要求的落实,军民融合进入一个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将在国家战略的层面进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需求牵引、国家主导”的总体要求,既要充分利用军队作战指挥、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现代化等产生的国防需求牵引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要有效地利用民口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先进军工和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以军队需求为牵引,突破民企、民品参军的瓶颈,为民企、民品参军创造一个系统平台,成为军队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工作的推进,2014年相关军民融合的配套政策制定将得到不断推进和落实,如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及武器装备发展规律的竞争机制,制定出台军品免征增值税等操作性文件,出台改进投资体制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军民大型设备设施共享机制等规章制度建设将得到加强和完善,武器装备采购法、国民经济动员法等立法工作将得到实质性推进。

(本文作者:魏岳江)

猜你喜欢
民品军民军队
航天企业民品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湖北省民宗委组织召开全省贯彻落实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视频会议
民族大家庭(2020年2期)2020-11-30 13:35:56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政府投资、军民工业标准差异与民品企业进入军品市场的困境
军队的4月1日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14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04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军民鱼水情
福利中国(2015年4期)2015-01-03 0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