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安全政策给世界核安全提供正能量

2014-05-25 01:53:40李大光
中国军转民 2014年6期
关键词:国际原子能机构核设施安全观

李大光

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于2014年3月24-25日在海牙举行,来自全球53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58位领导人,以及数千名代表和记者参加了“2014核安全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本次海牙核安全峰会。

一、首次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

中国在核安全峰会框架里扮演着主要角色,并正在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的本届峰会,体现了中国对核安全问题的重视,是新形势下中国在国际安全领域采取的重要外交行动。

在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并介绍中国在加强核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阐述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同时还与其他有关方面共同商议如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合作。习近平特别指出,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加强核安全是一个持续过程。我们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把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提出核安全观,也是世界各国中第一个提出核安全观。中国的核安全观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参照,以积极影响世界核安全秩序、体系与机制的塑造。习近平主席首提的核安全观,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契合共同,并充分体现共同、平等、合作、效率等内涵。另外,其他国家的与会领导人在发言中也介绍了各自政策主张和措施,一致认为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是未来几年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各国都负有维护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深化国际合作并加强协调,建立国际核安全体系并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中心作用。

对于中国在核安全峰会中的角色,中国体现这样几个姿态:一是积极参与,全面合作。二是立场独特,客观平衡。三是开放务实,坚持原则。在核安全领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间的重要桥梁。中国的参与,对确保核安全以务实、健康、平衡的方式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这是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核安全峰会,也是习近平主席今年出席的首个峰会,是新形势下中国在国际安全领域采取的重要外交行动。此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出席荷兰峰会,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为全球核安全领域的迫切课题指明方向,推动合作。

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

在携手保证核安全的拼图中,“中国作用”不可或缺。中国在多个领域所做的表率,如完善核安全法规体系、制订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对全国核设施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等。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核安全合作方面保持着良好的核安全记录,倡导建立了中日韩核电安全机制,建设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承诺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开展高浓铀研究堆改造,为提升本地区和世界核安全水平作出了贡献。

中日韩核电安全机制。中日韩核电安全机制是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提出的。会上温家宝提出七点建议:一是积极支持日本灾后重建工作;二是高度重视核电安全问题;三是切实推进防灾减灾合作;四是为加快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五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六是加快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七是加强社会人文交流。会议宣布建成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同意举行三国年度亚洲政策磋商。会后三国发表了《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宣言》,以及加强灾害管理合作、核安全合作、可再生能源和能效合作等成果文件。

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通过国际合作,中国不仅需要维护自身的核保安,还要力促整个国际社会的核保安。2010年4月在美举行的首届全球核安全峰会上,中国提出了在本国建立一个核安全示范中心的倡议,中美两国已为此积极合作,以利两国以及国际社会核安全的有益实践。2013年9月29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与美国能源部在京联合举行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开工仪式。计划2015年竣工的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坐落于北京长阳科技园,将配备技术展示培训楼、分析实验楼、科研楼、环境实验室、响应力量演练设施和实物保护测试场等设施。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项目是对2011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建立核安保示范中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有效推进与落实,主要承担核安保、核材料管制、核进出口治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教育培训、测试认证和技术展示研发。项目建成后,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将有望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的核安保交流与培训中心,对提升中国及亚太地区核安保水平,推动核安保领域国际合作具有积极作用。

承诺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开展高浓铀研究堆改造。核安全没有国界,只有各国严格履行核安保政治承诺、完善核安保体系、加强核材料管理和打击核材料非法贩运,加强国际合作,才能缔造普遍安全的世界。维护核材料与核设施安全是超越意识形态与国界的全球性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回避或单独应对这个问题。中国在核安全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充分肯定。200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便与中国合作建立了核保障与核安保联合培训中心,为亚太地区国家人员提供核安全方法和技术的培训。2010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中国签订核安保合作协议,以加强在核安全法规标准、大型活动核安全、核安全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合作。

中方高度重视核安全问题,反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中方采取了一系列确保核安全的有效措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核安全法规和监管体系,积极支持和参与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为达成有关核安全国际公约作出积极贡献。此外,中方还同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许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三、中国对促进国际核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世界核大国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决防范核恐怖主义等危及核材料与核设施安全的行为与事件,并以负责任的态度,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

世界核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1993年至2011年,全球官方报告的核及放射性材料的遗失、盗窃等事件超过2164起。另外,世界现存的武器级核材料,足以制造出超过十万枚核弹,而其一旦有部分落入国际恐怖分子和国际犯罪组织手中,后果不堪设想。2013年7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在维也纳举行的核安全国际会议上表示,每年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的涉及核及放射性材料盗窃事件和其他未授权活动超过100起。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恐怖分子或国际犯罪组织获取核材料、制造核弹或放射性物质散布装置(即“脏弹”)以及蓄意破坏核设施等风险绝对不可低估。

一直以来,中国不断完善法律框架、加强保障能力,提升自我核安全水平。中国对核材料一直实施严格的管控,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核材料管理体系。中国《核材料管制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核材料实行许可证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放射性物质属于犯罪行为;建立了核材料衡算和控制制度;要求核材料储存场所采取严格的安全保卫制度,严防盗窃、破坏等事故;实行了核材料管制视察制度等。另外,中国还积极提供先进技术、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在国际核安全建设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的核安保管理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

在技术手段方面,实物保护系统与核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造、同时运行,核设施运营前必须通过国家原子能机构的评审,在运营期间必须接受定期检查。新建核设施的核安保措施要求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材料与核设施实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建议标准,原有核设施的核安保措施也需要根据技术发展进行升级改造。中国核材料与核设施的安全是有保证的。中国不断提高核材料与核设施的安保级别,特别是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中国的核设施增强了防冲击等安全措施。

中国一贯重视核安保能力建设,支持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合作。中国已批准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并已经建设了一个核安全示范中心,以进行核安保技术示范及培训其他国家技术人员。中国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安保领域的中心作用,决定向其核安保基金捐款20万美元,用于提高本地区的核安保能力。

中国严格履行保障监督义务,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提高核查技术能力,推进保障监督体系有效性和普遍性。中国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通过实施技术合作项目,促进核电发展和推广核技术应用,愿意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在核能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方面经验,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外,中国在防范与打击核恐怖主义方面已经付诸实践,而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维护世界核安全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设施安全观
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对日本老化核电站进行调查
祖国(2024年7期)2024-06-30 02:07:54
核设施用爆破片ASME与GB/T 567的对比分析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重庆与世界(2022年6期)2022-06-22 10:26:48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重庆与世界(2022年6期)2022-06-22 10:26:48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38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核设施退役产业全球经验探析
能源(2018年7期)2018-09-21 07:56:36
核设施退役去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核电(2017年2期)2017-08-11 08:01:17
中国将开展高铁、核设施等可靠性攻关研究
自动化博览(2014年6期)2014-02-28 22:32:00
日本外交官当选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
环球时报(2009-07-03)2009-07-03 16: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