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绒芳 陕西省渭南市中医医院(渭南714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在临床发病率极高,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笔者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使用补督通络降浊汤治疗64例椎动脉型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28例均为本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并根据临床表现,经TCD、颈椎X线检查等均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4例均为本科门诊病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发病年龄20~72岁,平均56.5岁;病程最长者10年,短者2h。眩晕伴恶心呕吐者38例,眩晕伴耳鸣、视物昏花者15例,眩晕后出现猝倒者3例,眩晕伴四肢麻木者5例,眩晕伴记忆力减退者3例。经颅多普勒检查:流速加快者26例,流速减慢者38例。对照组64例均为本科住院病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发病年龄22~73岁,平均57.5岁;病程最长者11年,短者1h。眩晕伴恶心呕吐者40例,眩晕伴耳鸣、视物昏花者13例,眩晕后出现猝倒者3例,眩晕伴四肢麻木者4例,眩晕伴记忆力减退者4例。经颅多普勒检查:流速加快者28例,流速减慢者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伴发症及TCD检查方面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①有椎动脉缺血征的临床表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花、记忆力减退、甚至猝倒、猝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多能立即清醒;偶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多汗或少汗等。②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特点。③X线正、侧位片示:钩椎关节横向突出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除外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椎动脉先天闭塞、锁骨下动脉栓塞性脉管炎等[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补督通络降浊汤:葛根60g,川芎、茯苓、泽泻各30g,熟地、鹿角胶(烊化)、菟丝子、山萸肉、清半夏、天麻各15g,龟版胶(烊化)、白术、生甘草各10g,恶心呕吐较甚者加旋复花(布包)10g,生代赭石(先煎半小时)30g,耳鸣甚加怀牛膝15g,磁石(先煎半小时)30g,四肢麻木甚者加鸡血藤30g,桃仁10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早晚各1次,15d为1疗程。1个疗程(15d)后统计疗效。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30003),5mg,1次/d(晚);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2742)3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5d为1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并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底动脉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
观察指标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正常值为30~70cm/s,PSV>70cm/s为流速加快,提示脑血管痉挛;PSV<30cm/s为流速减慢,提示脑供血不足。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日常工作及生活;好转: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及生活;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稍减轻,相关临床症状反复,影响工作及生活[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TCD检查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异常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TCD检查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比较 [cm/s]
讨 论 西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狭窄时,钩椎关节受挤压而向外增生,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痉挛或扭曲而产生的症状[1]。它主要是因长期颈部慢性劳损,导致颈椎内外失去平衡所致[4]。本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多发,且多反复发作。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可发展为脑梗塞。古人亦早有论述,如《医学正传·眩运》云:“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因此,本病及早诊治甚为重要。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根据中医理论,应按“眩晕”进行辨证论治。笔者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本病是多种病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致;但主要以肾精虚衰、督脉空虚为发病之本。如《灵枢·海论》篇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又《灵枢·经脉》篇云:“督脉之别,……,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景岳全书·眩运》篇又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故益肾补督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另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因此出现头重如裹、恶心呕吐,它是导致本病的又一重要病机,那么祛痰降浊当为常法;然而由痰致瘀,由瘀致痰,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本病更深层次的病机所在。在此需强调的是:颈性眩晕的多瘀,是潜在的瘀,而症状和脉舌不一定有瘀血征象,这就要求临证时应遵循《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病机探求法准则,详细询问病史及治疗史,全方位推求病机。经笔者临证观察,加用活血化瘀药,眩晕控制快,且症状消失后不易复发。
本方运用熟地、鹿角胶、龟板胶、山萸肉、菟丝子补肾益督;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泽泻汤,祛痰降浊,除风定眩,其中寓有小半夏加茯苓汤以化饮止呕,对颈性眩晕的头晕呕恶疗效显著;方中重用川芎、葛根活血通络,并引领诸药上达病所,尤其葛根是专理颈项、通督达脊之要药。全方配伍,益肾补督,祛痰降浊、活血通络,对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用之临床,效果显著,且不易复发。经检测治疗后经颅多普勒显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也得到显著的改善。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42.
[2] 周忠民.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254.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4] 赵青山,赵 娜.项痹酊外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33(12):16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