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芬 周细秋 指导 陆金根
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上海200435)
陆金根教授是全国著名肛肠病专家,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医40载,师承已故全国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外科的医、教、研工作,全面继承“顾氏外科”精髓,尤擅中医肛肠疾病的诊治,重视整体辨证观,强调顾护脾胃,重视气血双补、益气养阴。
1 慢性结肠炎 周某,女,69岁,初诊日期:2012年9月12日。素有慢性肠炎,症已2年,外院肠镜检查而诊断,每日排便次数不等,多则每日5次,少则2次,有明显激惹症状,夜间腹胀腹痛,夜寐差,苔薄,质瘀,脉弦滑。证属:肝旺侮脾,湿浊内生。治拟:清热化湿,柔肝健脾,祛风。方药:败酱草、地锦草、防风、杭白芍、丹参、淮小麦各30g,红藤、白头翁、柴胡、大枣各15g,秦皮、青皮、炒白术、玫瑰花各12g,炙青黛、甘草各9g。2诊(2012年9月26日):上症药后排便次数日行2次,连续排便症状得以改善,矢气增多,夜间腹胀仍明显,苔薄,脉弦滑。证属:肝旺脾弱,肠风内生。治拟:柔肝健脾,祛风为治。方药:杭白芍45g,防风、丹参、淮小麦各30g,党参、大枣各15g,柴胡、炒白术、茯苓、淮山药、扁豆、白寇仁、玫瑰花、石菖蒲、炙甘草各12g,陈皮9g;3诊(2012年10月17日)自诉症情较前好转,便前腹痛已消,夜寐转佳,苔薄,质红,脉细带弦。方药:杭白芍45g,防风、败酱草、丹参、淮小麦各30g,赤石脂、大枣、红藤、柴胡各15g,玫瑰花、扁豆、淮山药、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各12g,陈皮9g。按此方续服1月,病情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慢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是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腹痛,有时大便夹有粘液及脓血。病程较长,肠镜下仅能看到结肠黏膜充血,血管纹理模糊但无明显的溃疡面。患者往往精神及体力较差。陆师认为本病属肝脾同病。所谓“肝旺侮脾”,脾失健运,继而湿浊内生。治疗应该清热化湿,柔肝健脾,兼以祛风。初诊处方中,清热化湿药物有红藤、败酱草、白头翁、秦皮、地锦草为主,目的是清热解毒,燥湿健脾,配合疏肝理气、健脾祛风的柴胡、杭白芍、青皮;久病必瘀,故加入玫瑰花、丹参活血祛瘀,此类患者多伴有精神紧张,夜寐较差,故佐以甘麦大枣汤以调和阴阳。2诊症情明显好转,排便次数减少,大便成形多见,证明方药合法,治疗原则大体不变,唯诉夜间腹胀,证属肝旺脾弱,肠风内生,此时湿热症情不明显,故2诊治则以柔肝健脾,祛风为治。柴胡、白芍、防风疏肝柔肝祛风,陆师常云“肠风为内风,即内生之风”,白芍可以减少肠蠕动,防风可驱内风,固卫表,配以经典健脾药物炒白术、淮山药、白扁豆。稍佐石菖蒲化湿利浊。3诊症情明显好转,乘胜追击,治法同前,疏肝健脾和营,稍佐玫瑰花、丹参祛瘀不留邪,是以效佳。
2 肛瘘术后创面不愈 蔡某,男,50岁,初诊日期2013年4月22日。因患复杂性肛瘘入住肛肠科行肛瘘拖线手术。现为术后1月余,创面未愈,创周肉芽增生明显,患者自诉平素神疲乏力,大便2次/d,不成形。舌苔薄腻,脉弦细。证属:余邪未尽,气阴亏损。治拟:益气养血,健脾清化。方药:杭白芍、生黄芪各30g,炒白术、制黄精、当归、枸杞子、茯苓、皂角刺、淮山药各15g,扁豆、黄柏、川牛膝各12g,炙甘草9g。2诊(2013年5月6日):视诊:肛瘘术后创面有白色上皮爬生,创面较初诊时缩小,大便亦为日行1次,成形。苔薄黄腻,脉弦细。再拟原法为治。原方去皂角刺,加苍术、川朴、桑椹子各15g。3月后(2013年7月20日)随访,创面全部愈合,肛周局部B超检查提示:为肛瘘术后恢复期,未及新生物或残腔,也未见内口。检查:创面愈合良好,局部无硬肿感,偶有痠痒胀痛等不适感,苔白腻,尖红,脉弦滑。证属:气血瘀滞。治拟:益气和营通络。方药:丹参、黄芪各30g,当归、赤芍、丹皮、鸡血藤各15g,川牛膝12g,生甘草9g,续服1月,1年后电话随访病情未复发。
按语: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发病率很高,根本性质是慢性炎症刺激后形成的感染性瘘管。陆师认为肛瘘之症,一旦形成,一般很难自然愈合,即使愈合,亦为暂时现象,多有复发可能。不论采用哪种手术方式,都会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创面。而局部创面在生长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排便污染与创面修复的矛盾。故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缓慢肛肠科医生研究的重点,也是临床常见的棘手问题。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陆师认为本病总以脾虚气弱所致,治疗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为主。药用生黄芪、生白术补益中气,托毒生肌;黄精、当归、杭白芍、枸杞子补益虚损,益气填精,佐以健脾化湿药物淮山药、白扁豆、茯苓等增强疗效。2诊创面愈合明显加速,故去皂角刺,加用桑椹子益肾,舌苔薄黄腻说明湿热仍较重,故加用苍术、川朴加强健脾燥湿之功。3诊时创面已完全愈合,仅余痠痒胀痛等不适感,陆师介绍此因疤痕增生所致。属气血瘀滞,久病及瘀,故用当归赤芍、丹皮、丹参等药物活血和营通络。
3 肛周瘙痒症 居某,男,63岁,初诊日期:2012年10月26日。肛门瘙痒已十余年,内服外用多种药物和方法,症状未愈,刻下痒湿难忍,局部检查,肛周皮肤潮红,局部皮肤肥厚,但无丘疹,无脱屑,无渗出,苔薄腻,质瘀,边有齿痕,脉沉细。局部皮肤肥厚,潮热,伴毛囊炎,苔薄,质瘀,脉弦滑。证属:湿热下注,肝经郁热。治拟:清肝利湿。方药:地肤子、牡蛎、珍珠母、土茯苓、赤芍、白芍各30g,黄芩、车前草、鸡血藤各15g,生山栀、柴胡、黄柏、白鲜皮、苦参各12g,生甘草9g,龙胆草6g上方煎服坐浴。2诊(2012年11月09日):诉肛门瘙痒症状经中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十有去九,肛周仍有微痒,排便日行1~2次,夜寐可,苔薄润,脉弦滑。治拟:清肝利湿为主,佐以养血和营。方药:地肤子、牡蛎、珍珠母、土茯苓、赤芍、白芍各30g,车前子、黄芩、鸡血藤各15g,白鲜皮、黄柏、苦参、生山栀、柴胡、淮山药各12g,生甘草9g,龙胆草6g,前后共服用中药1月余,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肛周瘙痒症属肛门周围皮肤病,是肛肠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本病特点是早期有皮肤红疹、糜烂、渗出等临床表现。后期会出现局部皮肤增厚,呈现苔藓样变。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外涂药膏,但这些药膏多属于激素制剂,或内服抗组胺药物,短期疗效较好,但易产生依赖性,停药后病情易复发。中医学将本病归为“湿疮”范畴。陆师认为本病多因素体禀赋不耐,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有情志内伤,导致湿热蕴结肝经。陆师常讲“诸痒疼痛皆属于肝。”本病患者初诊属于湿热下注,肝经郁热,治疗采用清肝利湿法为主,予龙胆草、生山栀、黄柏、土茯苓清热利湿;柴胡、黄芩疏肝,地肤子、白鲜皮燥湿止痒,牡蛎、珍珠母镇静安神。2诊患者病情缓解,陆师认为此时治疗应该以清肝利湿为主,佐以养血和营,因为“久病必瘀,久病必虚”。湿疹日久营血耗伤,加用鸡血藤、赤白芍、当归养血和营,巩固疗效。
4 老年便秘伴粪崁塞 裘某,男,70岁,初诊日期:2013年5月25日。诉3日前出现排便困难,量少质干,肛旁有粪水溢出,腹胀疼痛,伴寒战。局部检查:直肠积粪。舌苔黄厚腻,脉洪大。证属:热结旁流。治拟:清热通腑。方药:川朴15g,枳实30g,生大黄12g(后下),芒硝9g(冲服)3剂。2诊(1周后),诉共服用中药2剂,当日及次日均即解出大量宿便。要求继续服用中药调治便秘。诉平日大便三或五日一行,症已多年,近日腹胀明显,矢气少。2012年6月曾作前列腺肥大手术史,盆腔CT平扫提示:直肠管壁增厚,无便血,无脓性分泌,肛指检查未触及新生物,仅有宿便痕迹,苔白腻,质红,脉弦细。证属:气阴亏损。治拟:益气养阴清化。方药:生黄芪、生白术、生地、炒枳实、当归、全栝楼、丹参各30g,莱菔子、大腹皮、麻仁各15g,生甘草9g。3诊(2013年6月15日)诉服用中药后症情有明显改观,矢气增多,排便量多,但口时有干苦,舌苔白腻,脉弦带滑,再拟原法为治。方药:原方加川朴12g,玄参15g。4诊(2013年6月29日):诉经中药治疗后症情好转且稳定,排便日行1~2次,苔白腻,中剥,质瘀,脉弦。治疗原则不变。方药:生黄芪、生白术、生地、炒枳实、当归、全栝楼、丹参各30g,莱菔子、大腹皮、麻仁各15g,桃仁、红花(各)12g。生甘草9g续服14剂(嘱患者2d服用1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老年便秘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非常多见。而粪崁塞是肛肠外科的急症。陆师诊治急性粪崁塞首选大承气汤。《景岳全书》云“便闭有不得不通者,属阳明实热可攻之类,以热结治法,宜诸承气汤。”本例患者初诊时大便秘结不通,辨证属阳明实热,陆师大胆应用大承气汤以“急则治其标”。陆师认为本例老年习惯性便秘辨证属“虚秘”,主张益气养阴。2诊方中生黄芪、生白术益气养阴;生地黄、麦冬、石斛、玄参滋阴润燥。莱菔子、大腹皮、全栝楼通畅气机,促进肠道蠕动。当归、丹参活血化瘀。3诊病人症情明显好转,守原法不变,惟口干苦苔腻,加用川朴,取其燥湿之力,玄参加重养阴生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