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哲 黄小林 吴文平 郝建梅 孔 莹 陈香妮 袁 超 石 磊
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西安710001)
敷脐消臌膏是国家级名老中医黄保中主任医师根据鼓胀病的病机特点及水邪致病的病理特性为治疗肝硬化腹水而设的外用药物,近十余年,我们配合敷脐消臌膏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01月至2013年12月本科门诊及住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0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42±6.05岁,平均病程5.22±1.38年。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0.5±6.15岁,平均病程5.11±1.22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鼓胀病中医诊断、分型标准依据《中医内科学》〔2〕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临床症状量化分级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选择患者的年龄在18~65岁,病程在3d~20年。知情同意,自愿接受。
诊断标准 中医证侯积分及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病毒性肝炎等相关章节内容。症状分级:对主要及次要症状进行记录评分,各项症状分轻、中、重度。①轻度:症状轻微,经提示才意识到,不影响生活和工作。②中度:症状较重,已影响生活、工作,尚能忍受。③重度:症状严重,妨碍生活、工作,难以忍受。症状积分: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主症分别记0、2、4、6分,次症分别记0、1、2、3分。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①利尿剂:氨体舒通不超过400mg/d,呋噻米不超过160mg/d,口服。②住院期间,给予静滴还原型谷光甘肽、支链氨基酸等保肝治疗;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者常规应用抗生素;并根据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白蛋白等间断输注血浆、人血白蛋白。根据中医辨证给予静滴丹参、清开灵、生脉、黄芪注射液等。住院15~20d,出院后每周门诊复诊1次,问诊、查体,并留取患者每天记录的症状、腹围、体重等资料,根据病情调整利尿剂。治疗组:在上述治疗、观察等基础上,各型均加用敷脐消臌膏脐部外敷,每日1次,30d为1疗程,连续治疗观察3个疗程。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敷脐消臌膏(商陆、元花、牵牛子等)脐部外敷,每日1次。30d为1疗程,连续治疗观察3个疗程。
观察指标 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及腹围、尿量、体重等。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疗效标准 证侯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侯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期积分]×100%。总体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大连会议关于肝硬化腹水的中医疗效判定标准〔4〕,分有效和无效,其中有效又分3级。Ⅰ级:腹水完全消退,B超检查阴性,主要症状消失,体重恢复腹水前水平。Ⅱ级:腹水大部分消退,B超腹水减少50%以上,症状明显改善,体重减轻>2kg,或腹围缩小>5cm。Ⅲ级:腹水有所消退,B超腹水减少不足50%,症状略有改善,体重减轻<2kg,或腹围缩小<5cm。无效:腹水减少不明显、症状、体重、腹围无论改善或加重者。
治疗结果 两组中医证侯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侯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180 13.84±4.38 6.22±2.38 11.12±3.91对照组 60 14.16±4.44 7.12±3.95 11.84±3.98
两组腹围、尿量、体重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敷脐后体重减轻,腹围缩小,尿量增加,提示有较好的促进腹水消退的功效。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腹围与尿量的变化(治疗前后差值,(±s)
表2 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腹围与尿量的变化(治疗前后差值,(±s)
组 别 n 体重差值(kg) 腹围差值(cm) 尿量差值(ml)治疗组180 6.33±3.18 9.89±3.38 638.0±425.0对照组 60 3.89±3.68 3.12±3.95 390.0±438.0
中医各型临床疗效比较 根据B超、症状与体征等综合疗效判断,治疗组中医各型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气滞湿阻型、湿热蕴结型等实证疗效更佳。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型疗效比较
临床总体疗效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n)
讨 论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臌胀”范畴,其病机复杂,迁延难愈,后期病情多变,预后不良。因此病治疗疗程长,长期服药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肝硬化后胃肠道瘀血水肿,以及腹水压迫胃容积减小,使得患者厌食或进食困难,为长期服药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口服药物有增加其破裂的危险。多渠道给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病痛是大家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
敷脐又称脐疗,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五十二病方》即有肚脐填药的记载,而敷脐治疗腹水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方家治肿满,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则肿消”。外治专家吴师机亦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脐是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母体之间输送营养物质、氧和代谢产物的唯一通道。脐与经络、血管、神经均有密切联系。《医学源始》言:“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现代研究证明脐部血管、神经分布非常丰富,脐下组织表皮角质层薄,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通,刺激脐部组织可使脐部皮肤上神经末梢活跃,促进神经体液调节、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植物神经机能,利于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而达防病治病之功。脐静脉、腹壁静脉与上、下腔静脉间形成通道,利于敷脐药物进入血流而发挥作用[5-6]。
国家级名老中医黄保中主任医师认为,鼓胀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为阴阳气血亏虚,实为气滞、血瘀、水停。初、中期为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晚期脏腑阴阳气血亏虚的同时,水湿、血瘀之邪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卒生神昏、痉厥、出血等危象。其临床表现为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致脐心突、四肢消瘦,皮色苍黄、甚至出现胸水而致心悸、胸闷、不能平卧,动则咳嗽、气喘等;晚期可出现四肢浮肿,形寒怕冷,呕血、昏迷等危重证候。治疗当以攻补兼施为原则,宜化瘀行气利水与扶正补虚并举,同时因“水为阴邪,得温则化”,故治疗以温阳利水、行气消肿为法,拟敷脐消臌膏敷脐配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方中大戟苦寒下泄,能逐诸有余之水,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商陆性下行,专于行水,有行水消肿、通利二便、解毒散结之功效;芫花泻水逐饮,偏泻胸肺之水饮;牵牛子“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具有行气利水通便之力;硫磺温肾助阳;冰片开窍醒神、清热解毒,且辛香走窜、穿透性好,可协助药物吸收。此药应用临床10余年,治疗病人千余人,无一例不良反应,且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此药对肝硬化腹水中医各型(气滞湿阻型、寒湿困脾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治疗均有效。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S].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192-19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7):95-97.
[4] 中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8.
[5]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肝硬化腹水中医疗效判定标准(试行)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6(8):15.
[6] 杨剑波.论敷脐疗法及其机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4(8):45-46.
[7] 刘 强,周莉玲,李 锐.中医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思路[M].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7,8(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