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试论科学教育与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刘 艳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拥有极高可塑性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引发探究的导火索,是实验研究的助推器,是问题意识的根源。好奇心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了动机,紧抓该动机开展科学教育,让学生的好奇心在科学学习里充分展现所具有的价值。
科学教育 好奇心 培养方法
对于科研者,好奇心可以引领他们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感兴趣的科学研究中,并有一番成就,这是好奇心在科研者身上的价值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可以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吸附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抑或是课堂上的科学实验中,这是好奇心在学生科学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儿童的好奇心犹如一株正在生长的“嫩芽”,在得到呵护成长的同时也具有优于成人的可塑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要引起足够多的重视,以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正在成长的幼小“嫩芽”,让他们的好奇心在小学科学的学习里充分展现具有的价值。
“好奇心”是指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未知的新奇事物的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促进人智能发展和帮助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内部动因,是一种心理倾向和愿望。通常表现为已看见并且留心注意的但无法作出合理解释或做出的解释无法让人满意和信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好奇心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创新的导火索。
好奇心是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给出满意、合理解释的出发点和内在驱动力。它能驱使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对觉得存在疑问的事或物能提出观点或问题,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创造性思维是多种不同思维的结合产物,它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通力合作。一个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提出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彼此之间进行循环往复的交替作用和运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要想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新问题,必定会多次用到和发挥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好奇心的带领和驱动下,学生会更自觉、主动积极地发动和运转大脑机器,开发大脑隐藏的无限潜力,对未知的事物提出创造性的疑问甚至超前准确的判断。
2.好奇心是科学问题意识的根源。
由于好奇心在驱动,驱使孩子们解决疑问,于是孩子们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对新奇的事物总想探个究竟,并找到答案,这是提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个人对生活周边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都会存在一定的敏锐性,但儿童好奇心强于成人,好奇心增加了孩子对变迁事物的敏锐性和敏感程度,并且总会对新现象和新变化作出一连串反应,如:发现新问题,寻找答案和解释,最后解决问题或是依然存在疑惑。但是,孩子的经验和常识还不足以解释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接下来就会问出一连串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问题,如:还有没有?是不是?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开始了创新思维和活动。
细读科学史不难发现,很多伟大的发明或发现都是创造者们在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之后,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一个现象或变化提出质疑,然后寻找解决办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得出伟大的发现或发明。看起来似乎很偶然,但其实其中都隐含太多的必然:先有强烈的好奇心,再由好奇心牵引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遑论创造与发明。
3.好奇心为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动力。
对周边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恰恰是这样的天性给学生提供了科学实验活动的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所有事物都很有兴趣探究,而且能运用感官、方法和工具,对所感兴趣的世界进行探索研究。小学科学教学课的老师应该引导儿童细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并提高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儿童科学探究实验的技能。更应该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不让孩子天生好问的天性被埋没。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需要讲究过程和方法,而且要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每件事物奥秘的兴趣。好奇心为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好奇,教师要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这一特点,适时点拨、指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感兴趣时,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弄清楚来龙去脉。以学生好奇心为前提开展源自生活的教学活动,必将是一堂精彩且成功的教学。
科学教学活动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带动学生学习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解答自己心中的“为什么”。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了解科学变化的现象及过程,科学课堂上一个个疑问被慢慢解开,通过实际参与科学活动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又解开他们心中的疑问,从而真正懂得科学的本质。科学课程中的每一次教学都和学生的好奇心存在相互关联和促进的关系,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活动中汲取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和好奇心同时获得双赢。
科学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教学开展,而且有利于儿童好奇心的培养及发展。如何做到有效促进好奇心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创设贴切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符合生活的科学逻辑性、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教学设计。可将学生常接触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引入例子的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好奇的特点驱动教学的开展和进行。教师在给足充分时间充分探究的情况下进行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从而进行自主且深入的探究,让他们的疑惑得到解决,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更多更贴切儿童好奇心发展的实验探究活动以便学生亲自经历并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达到满足好奇心和高效学习的效果。
2.创造新式教学方法。
老师是陪伴学生成长时间最多的人,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好奇心的发展趋向。积极努力打破照本宣科、知识讲授、“满堂灌”等固有的教学模式,创造组织课堂科学小实验、小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准备、参与实验、小结经验整个过程的新式教育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并给予疑问表现在好奇心方面的学生更多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满足,及时了解学生好奇心的动向,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儿童好奇心的发展。
3.将科学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
我国教材的知识体系设计采取了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方式,看似符合知识体系设计的建立逻辑,其实把整个知识系统分割了,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破坏了科学世界的完整统一性,导致在教学中没有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失去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导致学习内容的空洞和枯燥难懂,也就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学者应该如何处置?事实上,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与其他学科保持连带学习关系,小学科学课程也不例外。每门课程相辅相成,相互链接学习,共同构建知识网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意识到知识相关联,意识到在多门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关联学习其他课程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无形的知识网络。只有联想到更多的知识点才会有更多的触点激发和促进好奇心的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与儿童的好奇心培养至关重要,如何重视和发展儿童好奇心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在教学中应极力激发、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为教学创造更和谐的氛围和环境。在现实生活开展贴切儿童天性的教学,激发、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多种教学手法满足学生,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这同时也是在助推教学的开展。所有努力都是在为好奇心的培养和教学的开展作贡献,力争做到有效教学和好奇心培养两不误。
[1]许颖.浅谈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及其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02.22.
[2]杨辉.谈大学生对科技好奇心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3.15.
[3]胡可祖.好奇心的理论评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4]周淑惠.幼稚园幼儿科学课程资源手册[M].台湾“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策划出版,2002:7.
[5]郑三元.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7(10).
[6]王春燕.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5.01.
[7]袁维新.好奇心驱动的科学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3.5.
本文为1.遵义师范学院2013年度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及培养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2.贵州省社科课题“黔北地区县级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调查”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zc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