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绛“喜剧双璧”的文学价值

2014-03-06 05:18陈琳娜
文教资料 2014年35期
关键词:剧作杨绛喜剧

陈琳娜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论杨绛“喜剧双璧”的文学价值

陈琳娜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杨绛的戏剧创作在文化上融汇东西,以世态喜剧为桥梁,准确地把握社会历史的文化脉搏。杨绛剧作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但理论界并未给予应有的评价。她剧作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对于世态的关照和人性的深度探讨,都是中国戏剧史的重大收获。着重探讨人性的剧作家杨绛,应当从戏剧史的边缘地位来到中心位置。

杨绛剧作 人性 文学价值

杨绛并不是一位丰产的剧作家,她的主要作品和成就集中在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散文及小说中。从1933年的处女作散文《收脚印》到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在她横亘70年的创作生涯中,只有四个年头创作了四部剧作:1942年至1946年在“孤岛”上海发表并上演的三部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和《游戏人间》,以及四幕悲剧《风絮》。其中《游戏人间》剧本演出后没有保留,今天已无法看到。《风絮》由上海出版公司于1947年出版后,也没有再版。如今她的剧作流传最广的是被柯灵誉为“喜剧的双璧”、“中国话剧库中有数的好作品”[1]的《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

杨绛将自己的剧作称为一个“学徒”的“认真的习作”,戏称是为糊口而作,似乎属于学者型作家的玩票。这些作品曾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在沦陷区的上海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她的剧本的深湛的文学修养与独特风格非常突出,因此,杨绛的剧作受到研究者的瞩目。杨绛戏剧创作的类型,胡星亮教授把它与丁西林、徐訏、李健吾一起归于中国现代喜剧中受英法风俗喜剧影响的一路[2],是完全正确的。对杨绛剧作的分析和评价,1989年出版的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书中较具体地分析了《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两剧,指出了杨绛在题材上“以描写都市见长”,内容上“重在揭示西风东渐带来的现代文明与封建礼教的碰撞,对温情脉脉的封建伦理道德掩饰下那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进行暴露”。具体到两个戏的内涵,《称心如意》是“轻松幽默地揭示世态炎凉,嘲笑小市民的自私、虚伪和浅薄”。《弄真成假》是“表现小市民借口恋爱而为金钱奔波,借口婚姻而为金钱智斗的卑微庸俗”。艺术水准方面,该书的论述给予杨绛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喜剧语言“涉笔成趣,炼话迭出,摇曳多姿,其俏皮、机智的功夫在许多喜剧作家之上”,总体上“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自然、清新、优雅的戏剧美学风格”。

上述对杨绛剧作的论说,大体是符合实际的。然而,如果说杨绛剧作已经得到的认真评价已经完善的话,则有两个问题使人困惑。第一,但凡读过杨绛剧作,就会觉得其思想内涵和美学意味还没有说透,还有些内容没有认识清楚。第二,柯灵、李健吾都曾给杨绛剧作极高的评价,他们都是严肃的有素养的评论家。李健吾不仅激赏杨绛的喜剧,而且对60年中没有再版的悲剧《风絮》赞赏有加:“她第一次尝试悲剧方面尝试,犹如她在喜剧方面的超特成就,显示她深湛而有修养的灵魂。”[3]夏衍曾指出:“谈当代剧作家而不提杨绛,是不公道的。”[4]实际上是对杨绛剧作所得的评价和重视不足表示不满,我们该怎样理解这种评价上的差距呢?

问题根本出在评论的预设视野上。长期以来,我们的评论视野是以政治、革命为归依的,长期以来中国现代喜剧中讽刺戏剧更受重视,幽默戏剧则相对处于边缘地位。幽默喜剧家们使用的主要戏剧类型风俗喜剧,描写世情,探讨人性,在英法和欧洲本是主流的喜剧形态,但在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中却处于不被高看的边缘地位。正因为如此,幽默喜剧家中,除了丁西林外,不论是晦涩的徐訏、复杂的李健吾,还是清新优雅的杨绛,都存在不够被重视的情况。我们认为,杨绛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拥有中国现代作家无人能比的文化优势,因而能够真正超脱地观察世情,真正俯视人生,用俏皮而悲悯的心态描绘人情、探讨人性。因此,对杨绛剧作进行再评价是极必要的。笔者将对杨绛的两个喜剧进行重新分析,并给出评价。

世态喜剧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是近几百年欧洲最通用的喜剧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站在上层社会的角度嘲弄落后的社会风尚、陋习和传统习惯,但态度大多温和,机智幽默多于讽刺。自莫里哀开始,世态喜剧有了新的发展,讽刺的矛头对准上流社会,讽刺的力量增强。但他的作品一般还是通过暴露个人品格的愚行攻击等级制度,表现世俗风情。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世态喜剧在十九世纪俄国被赋予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代表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果戈理和契科夫不再一般地描绘人物的可笑行为和性格缺陷,而是自觉地从经济关系甚至社会政治角度揭示人际关系的种种可笑现象,突破传统世态喜剧单纯表现性格缺陷的局限。

四十年代初,上海、延安、重庆都形成了剧运高潮。由于“孤岛”沦陷的残酷环境和职业演出的需要,喜剧的演出占了主导地位,出现了十几位优秀的喜剧家,也造就了黄佐临、朱端钧、吴仞之等著名喜剧导演。这类作品在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唯美主义、趣味性、富于诗意与哲理,面对现实但却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多写爱情、婚姻、家庭,主要在人情、人性、人的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层的挖掘与表现。正如同时期的女作家苏青所说:“我对于一个女作家写的什么‘男女平等呀,一齐上疆场呀’就没有好感,要是她们肯老实谈谈月经期内行军的苦处,听来倒是入情入理的。”[5]沦陷区文学的这种特点,既是作家在艺术上的自由的选择,又是作家们在现实政治环境的重压下的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之计。杨绛创作这两部喜剧,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西方喜剧史上,优秀的世态喜剧总是将社会风尚习俗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紧密结合。这在李健吾的喜剧中一再得到证实。毫无疑问,曾经求学海外,并且大量阅读西欧流浪体小说和戏剧的杨绛,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地学习借鉴西方世态喜剧。她要求的不仅是对话的机智俏皮,幽默风趣,也不仅有热烈的场面,更注重题材内容和思想观点。《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被称为中国世态喜剧的“双璧”,因为这是她从现代中国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备真正风格的道地喜剧,是按照西方世态喜剧的写法对中国人性的深入探讨。她摒弃西方风俗喜剧的长篇台词、矫情议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质朴简洁的文字,传神地描摹性格,毕肖地状写习俗。她把婚姻伦理和经济结构两种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作为主线,把四十年代的上海作为背景,解析的是中国人在封建社会到资本社会转型期的敏感点,触及大背景中人性的变化,揭示了民族性格中的某一弱点。

首先为她赢得巨大声誉的是四幕喜剧《称心如意》(1944年列入孔另境主编的“剧本丛刊”第一集,由世界书局出版)。剧本创作于1942年底,由著名导演黄佐临导演,该剧在上海金都大剧院演出多场,获得极大好评,并迅速传到济南、厦门等地。《称心如意》的主人公李君玉因为父母双亡不得不到上海来投奔阔气的舅舅们。当年因为母亲追求婚姻自由与穷画家私奔,遭到家庭的反对,尤其是顽固守旧的老舅公徐朗斋。如今这些舅舅们找各种理由把她从这家推到那家,最后让她到舅公家碰钉子。谁知君玉与舅老爷相处甚欢,引来舅妈们的嫉妒,本想用君玉和穷学生恋爱的事激怒老舅公,却弄巧成拙,最后老舅公不但成就了两人的婚事,还将舅妈们一直虎视眈眈的财产留给了他们。李君玉在逆境中最终“称心如意”了。

庄浩然在《论杨绛喜剧的外来影响和民族风格》一文中指出,《称心如意》的成功在于借鉴了西欧流浪汉小说“用一个主角来贯穿”的结构方式,通过李君玉被拒绝和被接受的过程将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剪影巧妙地串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在“平凡”和“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中,保持了难能可贵的深度。张静河在对杨绛和李健吾的喜剧对比分析后认为,杨绛的艺术特点在于以含泪的微笑,深厚的同情,善于用简洁晓畅但又机智俏皮的生活化语言,描写旧中国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世态人情,徐徐展现出君玉舅舅、舅妈们复杂的虚荣心和性格缺陷,用操劳半世却一无所获的可笑结局对他们进行善意的揶揄[6]。总之,李君玉作为主角,主要起贯穿作用,全剧主要内涵在于通过她辗转各家揭示出一家家的小市民丑态,这就是以往评论的主要看法。然而,对《称心如意》的认识还大有深入的余地。

第一,李君玉本人承载的含义有待挖掘。过去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没有被充分意识到,这就是杨绛给李君玉设计的出身——五四青年的女儿。君玉母亲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和艺术至上理想的五四青年。夫妻双亡,意味着他们和社会不能融和,生活是失败的。现在她的女儿为生计所迫投奔亲戚,回到了她母亲出走之前的世界,已经没有了反叛姿态,这似乎说明了她母亲的彻底失败。但是作为生活理想追求者的母亲和艺术家父亲教育出来的却是一个天真率直、没有机心的姑娘,她像是一朵自然生长、无污染的花朵,在和现实的碰撞中展现的是纯粹天然的美好人性。她不会见风使舵,不因为人在屋檐下就丧失自尊,在对待异性追求时完全根据自身感情的发展判断,对待舅妈们表里不一的行为,能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意见。李君玉就是五四青年奋斗的文化成果,活生生地摆到了观众眼前。

第二,需要深入认识舅舅、舅妈们的含义。首先,他们的庸俗极为小市民,但他们的社会阶层绝不是小市民。大舅是银行经理,二舅曾经做过外交官,四舅管理着一家工厂。每个人都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如果放在如今的上海,他们就属于精英阶层、成功人士。其次,从历史发展看,这些人个个是紧跟时代的新派人物,满嘴新词汇,一套洋做法,是时代的宠儿。然而,尽管历史的步伐从五四向前跨越了二十年,故事的背景来到四十年代最开放的大都市上海,这些人似乎从来受到“五四”人文理想的感召。这些人代表着迈进资本主义阶段的中国上流社会,他们精于利用现代社会的机会,习惯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思想却仍然顽固地停留在“五四”精神发扬之前封建传统社会中。这就使作品的含义远远不是揭露小市民的庸俗而已,杨绛写出了五四以来新旧时代交替的变迁史。

第三,需要深刻理解老舅公徐朗斋和李君玉的和谐关系。作为顽固势力的代表,徐朗斋一直生活在完全传统的封建思想中,君玉母亲的私奔行为是对他传统观念的巨大冲击。他是君玉母亲最大的反对力量,他还固执、吝啬,是君玉那些舅舅、舅妈们都不能接受的古怪老人。然而,同样孤单的一老一少却相处甚欢,原因在于这个寂寞的老人其实怀有柔软的内心,在古怪、固执的表象之后,拥有天真未泯、真诚面对世界的理想。写君玉和老舅公的和谐相处,表现出杨绛是超脱新旧道德观念鸿沟,以普遍人性的描写探讨为目标的。正如当年君玉母亲一心投奔新生活,朗斋老人则一心相信旧道德。他们是各自理念的真诚维护者,但都有真纯的人性。最后老人完全赞同君玉的婚姻,深层的原因在于人性的沟通:由于对人的根本性质、品格的认可,老人才会将自己的大量财产留给这年轻的一对。

杨绛对新旧道德能够沟通和对李君玉生活结局的描写,是有自己的生活和思考的背景的。在她订婚前后,曾在给钱钟书信中表示只有两个人的快乐是无用的,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才是未来幸福的长久之计。这封信被钱钟书的父亲擅自拆看,不禁大为赞赏,还直接写了一封信给杨绛,将钱钟书郑重托付给她[7]。杨绛在这里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中少有的对旧道德的理解,因此才能达到对超越道德立场的人性的深刻理解,才能将《称心如意》中世态人情的描写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此可见,《称心如意》不是一幅单纯的社会风俗画,不是只反映了金钱魔力和人性冲突的世态人情,更不是对几个庸人自扰的市侩生活的嘲笑。在杨绛给日常琐碎生活以生动描写的背后,其实投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新旧势力交汇的特异景象,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在君玉与老舅公生活观念的对立和人性的真诚互见上,体现了她对伦理关系的通达了解,对人性的自然的深刻体会。时至今日,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仍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因此,这出喜剧如果在今天上演,那么仍旧会魅力十足。

1944 年初,杨绛又写了另一部五幕喜剧 《弄真成假》。《弄真成假》的主人公是出身于城市贫民的小职员周大璋。他为了向上流社会钻营,冒充富家子弟,吹嘘夸大自己,对地产商的女儿张婉如展开爱情攻势,企图把婚姻当做登天梯,穷女张燕华寄住在张家,寄望于找个金龟婿一劳永逸,抛开忠厚但贫寒的追求者,不择手段从堂妹张婉如手里夺走情人。一个以为有家业,一个以为有嫁妆。谁知费尽心机,到头来“弄真成假”,不得已两手空空结合在一起。

《弄真成假》,是在《称心如意》基础上的完善和发展,与《称心如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杨绛用正反两面相互映照的手法,写出在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压抑。她的确应用了西方世态戏剧中最道地的创作手段,仔细地描写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婚姻和最美好的爱情,在金钱的魔力下的变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金钱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在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开展上,《弄真成假》都有所延伸。与《称心如意》相比,《弄真成假》的主要角色所代表的含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再是纯情天真的少女,而是机心重重的青年。从自然状态下的美丽人性转为在丑恶现实扭曲下的可笑丑角。戏剧的结构从反复式的串合,变成真假、贫富相互映照的虚实对比。《弄真成假》的成功在于所涉及的社会现实更丰富。摆脱了李君玉“娜拉”女儿的社会形象,离开了“五四”残留的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完全融入了土生土长的上海市井小民的生活中,使我们不但观察到掌握经济命脉的上流社会中,铜臭对他们思想的渗透,还体会到来自社会底层人们,在金钱关系笼罩下人性的可悲变异。从整体上勾画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城市生活的影像。在《弄真成假》中,杨绛的特色在于她用精湛活泼的语言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周家生动地描摹出来。语汇的开阔灵活和生活气息的洋溢,比《称心如意》大大进步。生活化的台词,扎根于性格和世态的深处,使人叹服杨绛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对语言强大的掌控能力。

两部作品还有很多有趣的对应:尽管周大璋白忙一场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他以自己迫切改变命运的行动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与《称心如意》中处处被舅妈们摆布、被动地辗转“流浪”的李君玉相对照;《弄真成假》剧中想要积极进入上流社会的小人物周大璋的失败,正和《称心如意》剧中的不得已的外来者李君玉的胜利相对照;周大璋和张燕华在金钱幌子下的虚情假意,和李君玉、陈彬如天然纯真的感情相对照;最后的结局两对欢喜冤家都成为眷属,但是一对费尽心机,两手空空,没有得到想要的,一对顺其自然却得到大笔财富,得到没有想要的。因此,《弄真成假》不仅是在《称心如意》基础上的发展,更是从正反两面映照出社会风俗,丰满人性特点,不愧被誉为“喜剧双璧”。

[1]柯灵.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上海师院学报,1982(2).

[2]胡星亮.英法风俗喜剧在中国.中国话剧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李健吾.写在《编余》里.文艺复兴,月刊1卷3期.

[4]夏衍.李健吾文集,戏剧卷,代序.华夏出版社,2000.

[5]苏青.浣锦集后记·浣锦集.四海出版社,1944.

[6]张静河.并峙于黑暗王国中的喜剧双峰.戏剧,1988年秋季号,总第49期.

[7]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杨绛散文P170.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剧作杨绛喜剧
选择
选择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