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

2014-03-06 05:18戴文霖
文教资料 2014年35期
关键词:牧歌渡船船夫

戴文霖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

戴文霖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作为现代文学的名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近20年来《边城》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简要的归纳。

《边城》 研究综述 悲剧性 象征性 牧歌性

刘西渭曾说《边城》是“一颗千年不磨的珠玉”①。《边城》问世整整有80年了,在这漫漫长河里,沈从文也一跃而起,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研究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悲剧性、象征性、牧歌性。

一、悲剧性

关于《边城》的悲剧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的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探索。

张鹏辉认为导致翠翠母女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潜在文化的制约。边城是一座安宁平和、民风淳朴的小城,信仰自然,翠翠父母的结合本也不是不可能,但最后还是双双离去。影响他们选择的不是湘西文化,而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以才会没有办法不负起军人的责任,没有办法离开了年迈的老父亲。翠翠与摊送,两个人的感情非常诚挚,也没有父母家长的阻碍,但还是以悲剧收场,是碾坊作为一种现代物质文化的隐形力量导致的。

袁栋洋认为,翠翠的爱情之所以是悲剧,一是因为翠翠自然纯真的、没有被激活的感情导致;二是因为摊送的诗人气质、浪漫造成的。他不仅代表自己去唱歌,还代表了哥哥,一模一样的声音,但传达的感情却不同,对于翠翠这个在感情上比较无知的少女来说,更是无法确定心意,最后两个人的爱情就这样生生地错开。

邱淑敏认为造成翠翠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影响。边城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城,封闭的环境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封闭的思想。这里的男人们受到当地建功立业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多会选择外出闯荡,这也是天保会意外死亡,摊送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女人们大多自生自灭,固守现状。二是因为内心的闭塞造成沟通上的困难。翠翠在感情上无知懵懂,爷爷年纪大了,又是男人,有些问题也不方便问得那么明白,使爷爷一开始就不能明确翠翠的心意,才会有后来的那么多误会,最后形成了翠翠的悲剧命运。三是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造成的。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虽然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躲过了战争,过着看似非常自在的生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文字之中找到那无法逃脱的传统价值观。顺顺看起来是个热情豪爽的人,但在心底里还是有着一定的传统思想:王团总家的女儿与摊送门当户对,小姑娘长得也漂亮,何况还有碾坊作陪嫁,可是翠翠却只有渡船;而后大老的死又给了顺顺刺激,更是推掉了老船夫的想法。

王俊虎则从人性、人事、天意三个方面总结了翠翠的悲剧原因。首先从人性角度看,边城是一座美的小城,但是过分的美丽就会变成一种过错。老船夫的性格善良淳朴,虽日日和翠翠生活在一起,却无法深入理解少女的心,而翠翠的羞怯与敏感也为一系列误会提供了机会。摊送原本是为了公平替哥哥唱了歌,但是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情感却让翠翠犯了难,造成了误会。其次,从偶然的天意与人事的误解来看,翠翠正感动于摊送的歌声后却再也听不到那动人的音乐,恰恰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天保的溺水;老船夫察觉到摊送还是不忘翠翠,去叫翠翠的时候,偏巧翠翠又没有及时出现。这样看似巧合的各种事情的发生成为悲剧故事的原因之一。最后,社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在翠翠与摊送之间,碾坊其实是暴露了封建婚姻的本质,这同时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让一种隐形的力量在人的生活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二、象征性

金介甫在《沈从文传》引言里说:“沈从文写湘西人的作品在历史领域中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可以把作品当做整个中国民族的寓言来读。”②沈从文的《边城》中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下面从洪水、黄昏、渡船等意象进行解说。

1.洪水

作者对于水是怀有深刻感情的。小说的开始在溪边,结束也在溪边,对于水的描写非常多,这样的水就超越了实体而具有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

石柏胜从“女性”、“生命”、“道”三个方面阐释了《边城》里的水的意义。自古以来,柔情似水就是用来形容女人,由此可见水与女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通常把润泽大地的江河称之为“母亲河”,这在边城里也是有所体现的。水,一面对子女温柔慈祥,这里的人们淳朴友爱;一面又苦心锻炼,让人坚强勇敢,不畏风浪。翠翠的母亲在水边死去,而翠翠也是在水上生活,这水就代表了翠翠的母亲,日夜陪伴着翠翠,所以当翠翠痛苦郁闷之时,一个人对着黄昏的溪水哭了起来。第二点,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着边城,也锻炼着边城。洪水里的人们坚强互助;龙舟比赛拼搏向前;吊脚楼上的无限风情;渡船上的美好人情等都展现了优美、有力的生命力。沈从文受到道家影响,倡导自然、和谐的人性。而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一定层面上也代表了道的思想。

晏杰雄认为边城里的水代表着女性形象。例如天保曾经夸翠翠长得像一个观音,这不仅仅是大老对翠翠的溢美之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女神膜拜的倾向性。此外,通过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因为在溪边看见一个穿白衣孝服的少女才写下了动人的《边城》一书。

覃宏勇具体阐释了“水”中的“洪水”意象。在先人观念里,洪水几乎就代表了死亡这个意象。在小说中,作者直接将洪水作为死亡之神的推手。在洪水来临之前,四处都是让人心生恐惧的气氛:热风乱吹,蜻蜓乱飞,竹子乱响,云乱起,这混乱的一切都意味了破碎。但是老船夫却在这样阴郁的环境里坐在门槛上独自打着草鞋。在民间,“打草鞋”通常代表的是即将要出远门的象征。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里,“打草鞋”可以说是暗藏了死亡的征兆。“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挟一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塌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③惊人的雷电,带来了死亡的恐惧,雨后的美好家园被洪水冲刷得狼藉一片,为最后死亡的出现做了铺垫。渡船消失了,白塔毁掉了,老船夫也死去了。

2.黄昏

杨爱芹认为《边城》里很多次出现了黄昏这个意象,而一日之暮与一生之暮是类似的,黄昏时节,是一个垂垂暮年老人的告别时间。在文中有多处“累了”、“老了”、“睡着”、“疲倦”、“休息”等字眼在暗示着老船夫的死亡。老船夫与黄昏的契合,使我们明白为什么翠翠会在黄昏想到爷爷的死,爷爷又为什么多次想到自己的身后事。

当黄昏与翠翠相关联的时候,就既表现了对美丽自然的歌颂,又突出了落寂青春的伤怀,翠翠的命运因此充满了感伤。“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下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④当黄昏作为翠翠的活动背景,当黄昏融进了翠翠的希望,就注定会落空。

黄昏与爷爷、翠翠的连接点是一种隐喻的生命。少女和老人正是生命过程中的两端,少女与黄昏形成对比,而老人与黄昏则同化成一体。刘西渭曾经感叹;“何以和朝阳一样明亮温煦的书,偏偏染着夕阳西下的感觉?”⑤

聂家伟从语词、意象、主题三个层面对“黄昏”意象进行了分析。在语词方面,在小说中,黄昏更多地出现在情节的高潮与结束之时,这或许是作者的故意安排,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一种潜意识。在意象层面,“黄昏”的出现总是与死亡、破灭、凄凉等相关,含有消失或者是不确定的意思,渲染了一种忧伤、寂寞的气氛。从主题角度来思考,一是“黄昏”导致了人神隔膜的惨剧发生,翠翠是自然之女,而摊送是摊神之子,本该是完美结合的两个人却生生离别。二是“黄昏”表现了苗汉文化冲突的民族忧虑。苗族是崇拜太阳的民族,而黄昏却意味着太阳的消失,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太阳崇拜的衰落,意味了苗族的奄奄一息。三是“黄昏”表明了对现代化的反省。原本的淳朴善良逐渐被现代的物质文化所覆盖,既是对乡下人的现代化反思,又揭示出传统文化的日薄西山。

3.渡船

罗才平认为老船夫高尚的人格魅力就是通过渡船表现出来的。老船夫对于渡船是怀有非常强烈的爱与满满的使命感的。不管他是外出办事,或者刮大风下大雨,总是不会忘自己的渡船。在雷雨之夜,渡船被毁,老船夫也悄然离去,这也正是体现了渡船与老船夫高尚人格的对应于象征关系。其次也是二老两兄弟淳朴感情的化身。天保和摊送是船总顺顺的儿子,他们完全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大户人家的女儿。但是,他们都看上了那渡船上的翠翠。这渡船正是两兄弟对翠翠真挚爱情的承载。此外作者对“渡船”也投注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想要表现自己的美好的人生形式,想要重建中华民族的健康品格的美好理想。

李松睿则把渡船和商船做了比较。渡船和商船相对的情况在文中出现了十三处,一种是把二者作为对立面出现的,一种是只出现一种隐含了另一种。渡船和商船在表面上是不一样的交通工具,但实际上却直接影响了使用工具的人的生活方式,也展现了不同阶级、地位的人的世界。在摊送的选择里,渡船与商船更是代表了爱情与金钱的舍取。

刘照扬认为渡船满载了老船夫对以后生活的期望。老船夫二十岁开始就在渡船上,五十余载的岁月都是渡船的陪伴;与孙女翠翠的很多对白在渡船上,对孙女未来的美好希望也在渡船上,但是渡船是飘荡不安的,是无法靠上安稳的彼岸的,这渡船就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悲剧的暗示。

三、牧歌性

1934 年,汪伟在《读〈边城〉》中,提出了沈从文创作的“牧歌情调”,他说:“《边城》整个的调子颇类牧歌,可是说是近于‘风’的,然而又觉得章法尚严,针线尚密,换言之,犹嫌雅多于风。”⑥

杨瑞仁在文章中指出:牧歌,通常指一种很传统的诗歌,来表现城里人对于理想化的农耕田园生活的向往。《边城》的开头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原始、简朴的山水画卷。沈从文在文中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不管是黄昏时节薄薄的凄凉还是深夜响起的笛声,甚至还有那一条灵性的黄狗,全都散发出浓郁的田园气息、表现出淡淡忧愁的牧歌情调。文中所描绘的社会风俗,比如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对歌等也展现了古老的牧歌田园生活。

刘洪涛研究了《边城》的牧歌情调。他把牧歌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来看待,以研究《边城》的牧歌图式的建构逻辑为插入点,表现了牧歌在作品中的体现。第二点把牧歌与乐园的构建结合在一起,边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细致地展现了乐园中的自然与本性。第三点与挽歌联系在一起,牧歌并不一定只能表现乡土的喜乐,同样的也可以带有悲剧的因素。哀歌是牧歌的具体发展的一部分。第四是物景化与古典化。物景化包括对于叙述时间上的控制;古典化则表现在故事中的人物的文化内蕴与幽美环境所构成的山水画卷中。

注释:

①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见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6:203.

②[美]金介甫.沈从文的《边城》.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1).

③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④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8.

⑤刘西渭.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

⑥汪伟.读《边城》.刘洪,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6:17.

猜你喜欢
牧歌渡船船夫
哲学家与船夫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船夫和风
老杨公公撑渡船
渡船调
桥头牧歌
话丢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