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仕红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广大基层单位的医疗服务无论在数量或质量方面仍然较欠缺。据不完全统计,村卫生室医生的学历结构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足10%,与此相对应,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也不足10%[1]。鉴于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强调深化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争培养大批面向乡镇卫生院,服务农村医疗卫生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2]。显然,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更多地承担培养面向基层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重任。
为了更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需求,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应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包括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需要调整和完善。如以《诊断学》课程为例,就更适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法,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诊断学是通过问诊、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对疾病本质进行判断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
诊断疾病是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同时,无论是问诊或者体格检查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学生通过学习问诊而获得关于各种症状的理论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培养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病人的交往沟通能力。再如,学生在学会血压测量的同时也应懂得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因此,诊断学课程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的联系。
基层医疗单位工作者大多肩负着全科医疗的职责。与大型综合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可能不具有明确的分工,除了重点强调农村常见多发病的基本诊疗技能以外,也必须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技能,还要熟悉有些护理操作技能如注射、包扎技术等。因此,在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技能训练,切实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高素质全科型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3]。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为: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4]。该理论认为,在知识建构方面,教育主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是让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第二是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知识进行清零,让大脑有足够的空间发展新的智慧。理论教学重在向学生输入知识,而实践教学在于使积累的知识得到释放,并将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某种素质或者能力。因此,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起来,有助于更有效率地使知识向素质或者能力的转化。
作者曾针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培养的相关性研究[5]。在学生学完《健康评估》课程后,进行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考试,根据理论成绩按照四分位分为理论高分组与理论低分组,发现理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实践操作成绩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理论高分组,理论成绩与实践操作成绩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在理论低分组却并没有这种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非完全取决于理论成绩,但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应该淡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界限。这一教研成果进一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教学做一体化,可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双师型”教师即兼具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专业素质于一体的教师。对于医学高职而言,双师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医生或其他临床医务人员。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是把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他们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地完成问诊、体格检查等工作过程,具有为病人诊治疾病的素质;另一方面,他们又懂得教育理论,熟悉教学环节,具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素质。比如,教师在讲授诊断学的问诊内容时,不仅能够向学生解释“主诉”这个概念,而且能够在临床病历中挑选一部分“主诉”( 如“患糖尿病3年”、“咽痛、咳嗽2天”、“左下腹疼痛伴腹泻”等),让学生判断这些主诉是否正确,以便学生更深刻理解“主诉”,在写病历时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主诉”。
双师型教师还需要适应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尤其是能够区分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教学目的的不同,能够深刻领会基层医学高职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医疗单位的技能型人才,更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定方面遵循“临床实用为主,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择取学科中最实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等,使学生更适合工作岗位的需求。
教学做一体化的含义之一即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理论教学的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实训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能够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同时,实训室也配备有实践教学的各种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等,尽可能模拟临床工作的场景。
在诊断学课程教学中,有关体格检查部分的教学更依赖于模拟病人。一方面,学校可购进电子标准化病人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可有意识地培养一部分学生扮演标准化病人[6],既节约了教学成本,又让学生体验了接近真实的临床工作场景。
此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也需要配套的教材及多媒体课件。教材内容的编排以课程的实训过程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核心目标。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实训室)进行诊断学授课,“教”、“学”、“做”的过程可以按序开展,也可交替进行。教师通过讲授和示范,让学生学习,然后学生相互练习和操作,并将练习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进行再讲授、再示范。例如,体格检查中“心音听诊”的内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那么学生在学习“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以及听诊特点”等理论课时,则会因为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而如果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训室授课,教师利用心肺听诊仪播放一段心音的音频片段,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出心音产生机制的动画效果,随后再播放心音的音频,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心音的听诊特点,同时,教师对学生扮演的模拟病人进行心音听诊的示范,最后,学生相互听诊练习,在授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可分组进行操作演示,教师给予总结。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通过反馈机制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效果评价时也可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评价。比如,在对学生关于“肝脏触诊”内容进行考核评价时,一方面让学生演示肝脏触诊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如“肝脏肿大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等问题,从而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的效果评价。
教学做一体化的含义还体现在教学内容需要与执业资格考试标准一体化。医学高职学生虽然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单位,仍然需要参加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国家执业资格考试接轨[7]。事实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在实践技能考试中,学生经常既要操作,又必须回答相关的理论问题,比如,执业考试中要求考生演示“瞳孔的检查”后,随即回答考官的问题如“瞳孔一大一小说明什么?”等,这正是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体现。
当然,医疗卫生专业的各门课程有其自身特点,不同的课程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金建强,刘军安,王云霞,等. 村卫生室医生执业化调查与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2):93-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6号,2012-05-07.
[3]刘 民,谢清平,汪行舟. 定向培养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 世界教育信息,2011,12:47-49.
[4]姚恩全,李作奎. 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 教育科学,2009,6:49-52.
[5]尹仕红.从高护学生《健康评估》成绩分析理论与实践培养的相关性[J].护理学杂志,2004,19(23):49-50.
[6]王秋兰,刘 丽,温晓辉,等. 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91-93.
[7]钱 怡,黄神姣. 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看临床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临床医学工程,2010,17(8):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