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蕾,张 珂
(1.南京医科大学 生理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9;2.靖江市人民医院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江苏 靖江 214500)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进行医学课程改革。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仅适应生物医学目标,不适应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目标。21世纪医学新目标的建立使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明确,医学教育从以学科为基础,逐渐向以问题基础、以体系为基础进行转变[1]。在医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等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较强,在教学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即用什么讲什么,只讲专业技术知识,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2]。对医学生偏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不但制约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医学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教育目标。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医学教学模式系统性好,易掌握,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紧缺的教育资源培养众多的医学人才。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学科之间存在横向联系不够、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课堂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较重,而且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绝大部分内容由教师课堂讲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用死记硬背、临时突击来应付以试卷成绩定终身的考核评估方式。这种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重分数轻素质的培养方式禁锢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医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在校是分数很高的优等生,但是进入临床后动手能力差,不能主动解决遇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高等医学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因此,进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对医学院评估目标和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内外的高等医学院校进行了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临床实践、考核评估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为了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提高医学生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医学生人才培养水平,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医学教育改革。比如根据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控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制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内很多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分别针对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长学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加强了临床教师队伍和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医学教育管理体质改革,加大开展共建医学院校工作的力度;加强临床医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建立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探索建立医学生实习资格认定制度。根据“十二五”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我校秉承医学与人文融通,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办学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以素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构筑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平台,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卓越人才。
教师方面。教师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医学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新一轮的医学教育改革中,我校进行了教师发展激励工程建设,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教学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建立教学业绩奖惩机制,明确教师岗位责任,把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加大教学业绩在教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估中的权重,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在学校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引导下,教师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将现代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师在自身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和教学责任心等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意识,逐步从单纯灌输理论知识的“授业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教”。依托学校建立的e-learning网络课程中心,教师可以进行课程建设、为学生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结合与学生在课堂和网络平台的互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学生方面。医学教育改革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主动的参与者。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以素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中,学生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能够自主学习,自我规划,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传统课堂讲授到案例教学的转变中[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和效率,自学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均有极大的提高。学校通过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参与科研和临床活动。早进实验室、早接触临床的措施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学校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人文素质等多学科、广角度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课程资源;通过举办医学人文论坛,校园阅读、社团活动等,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拓宽社会和文化视野。2013年8月,在南京市举办的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上,我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并圆满完成了志愿者服务活动,获得了外界的赞誉。医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还能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无形中培育了医学人文情怀,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改革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以探究为基础,推进案例教学;以素质为导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强化内涵建设,即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设立激励和保障机制等促成教师潜心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加大教学投入,实施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 力,易 萍,韩新美,等. 医学模式与医学人文教育[J].西南国防医药,2011,12(21):1392-1393.
[2]宫 亮,周向东,熊 玮. 国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特点和我国的现状分析 [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06-107.
[3]陈 蕾. 案例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探讨 [J]. 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