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卫,刘烈东,高光明,杜 耿,张鹏贵,杨振邦,苏海卿,任志龙
(榆林市第一医院骨一科,陕西 榆林 719000)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约75%为关节内骨折[1],跟骨粉碎性骨折,基本均波及距下关节[2],若治疗不当,容易形成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认识的提高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手术治疗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榆林市第一医院自2008-07~2012-11收治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67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现就治疗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本组患者67例,男52例,女15例,年龄18~56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7例,车祸伤18例,挤压伤12例,合并脊柱骨折7例,下肢骨折10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累及距下关节,跟骨关节面塌陷,入院后常规行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CT平扫+三维重建。按照Sanders分型方法,II型15例,III型44例,IV型8例。
患者健侧卧位或双侧俯卧位避免术中更换体位,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肢驱血后应用止血带。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皮肤、皮下锐性切开,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肌腱。在腓肠肌腱鞘深面将跟骨外侧所有软组织联同骨膜整块向上掀起,形成全厚皮瓣,分别于外踝、距骨、骰骨各打入一枚克氏针并向后弯曲,将皮瓣无接触的牵开,充分显露骨部位及距下关节。仔细辨别外侧壁骨折块,用骨膜剥离器撬拨复位,矫正内翻畸形,以距下关节面作为骨折复位的模块,恢复跟骨的宽度、外翻角度及足弓高度,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必要时取自体髂骨植骨。在C型臂透视满意后选用大小合适的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拔除克氏针,留置负压引流,缝合不宜过密,以免影响血供。术后不用石膏固定。
术后抬高患肢,24~48 h拔除引流,停用抗生素,早期进行无负重功能锻炼。14 d拆除缝线。定期复查X线片,6周部分负重,3月完全负重。
本组67例全部得到随访,平均8~24月,按照Maryland评分标准,结合患者的主观疼痛感觉,功能恢复及运动情况,对患者进行评分,优52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2%。术后无一例皮肤坏死,无一例内固定外露。
跟骨粉碎性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要求恢复正常的跟骨形态及关节面,避免骨折畸形愈合,疼痛及跛行。复位固定应满足以下要求[3]:(1)准确复位,对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应达到解剖复位;(2)恢复跟骨外型、长度、宽度、高度及几何参数;(3)恢复距下关节面及三个关节面的解剖关系;(4)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后足的负重力线。最终目的是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4],早期功能锻炼。
跟骨粉碎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通常伴有局部软组织肿胀、张力性水泡形成,手术时间应在软组织肿胀消退后进行,一般为伤后7~10 d为宜。合并张力性水泡者应早期细针穿刺抽尽水泡液,表面酒精纱布覆盖,等表皮愈合后方可手术。切口应充分显露,“L”应靠近跟腱前缘,将腓肠神经包在皮肤内,转角时尽量避免成直角或锐角,保持钝圆,切口的下面应在皮肤变色的交界处[5]。术中避免反复牵拉,以免影响血供,关闭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不留脂肪组织及失活组织。缝合时尽量采用褥式缝合,注意针距不要过密,负压较皮片引流更彻底。术后加强换药,避免使用止血药物。
本组病例中均为外侧关节面塌陷,跟骨的高度、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是术中复位标准,术中注意参照C型臂。近外踝的外侧壁突起需要解剖复位,畸形愈合会引起腓骨肌腱撞击。手术的关节在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骨折复位后如果存在巨大的骨缺损,应取自己髂骨进行植骨,植骨应充分。接骨板主要固定3个部位:跟骨结节,跟骨前部及载距突,跟骨粗隆。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也是手术的重点,本组患者均采用锁定接骨板,有以下优点:(1)恢复关节面平整,恢复后足负重力线,重建Bohler角、Gissane角;(2)内固定无需折弯,贴附良好,不易引起金属疲劳;(3)锁定接骨板体积小,厚度约1.5 mm,可减轻皮肤张力,减少术后切口皮肤不愈合及感染风险;(4)固定坚强,可避免外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手术是首选,应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配合良好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术中复位充分的植骨,可使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卡内尔,贝帝原.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王岩,译.第1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836-3859.
[2]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0-1233.
[3]俞光荣,燕晓宇.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 2):137-141.
[4]SandersR,FortinP,Dipipasquale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 [J].Clin Orthop,1993,290:87-95.
[5]Wiersema B,Brokaw D,Weber T,et al.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open calcaneus fractures [J].Foot Ankle Int,2011,32 ( 11): 1052-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