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统君,吴永平
(徐州医学院:A.社会科学部;B.基础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在当代中国正在全面实施的新医改伟大实践中,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合格的医务人员所赖以诗意栖居的意义和心灵缺失,而仅仅依靠增加拨款、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重组医疗机构、重新建构医学课程体系以及修改医学教科书等,恐怕将难以保证新医改的美好愿景不陷入符号化的怪圈。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还要丰满医务人员的精神家园,增强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意义体认的时代体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无疑承担着培育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和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然而,我国当前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尽管在理论教学与研究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如何提升医学生对自身职业意义体察和认同度的实践教学与研究层面却尚显羸弱。这也是导致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鉴于此,为了全面提升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实效性,丰盈意义体认视域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教学研究必然是一项无法绕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教学一般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重在传授思想意识、理论观点以及人文理念等。作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教学则是指在完成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医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手段,以获得对课堂教学要求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思想意识、理论观点、人文理念的进一步理解、内化、应用为主要目标,培育和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此而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教学就是在“知”与“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践形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内化而进行的。
从学理上讲,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是指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论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教学形式与环节,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狭义的实践教学则仅指社会实践这一形式。因此,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一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由于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教学受制于经费、师资、时间、交通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而课堂实践和校园实践教学具有先天的便捷性,这就决定了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者之间形成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配合的内在关系。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其重要使命就是为全面实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科学界定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既是准确理解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功能价值的前提,也是全面实施实践教学的逻辑起点和认识论基础。
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增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深化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促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全面贯彻实施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以及重灌输、轻体验等教学倾向。科学的理论灌输是实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传统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课脱离了灌输教学的科学性、启发性、实践性等精神内核,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出现了当教师陶醉于自己的宏大叙事之时,学生却已然进入昏昏欲睡之态。显然,纯粹的理论灌输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医学生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课的学习热情,遑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能动性。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创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既有教学模式。由于实践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医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体性、能动性,因此,加强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必然是深化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向。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要真正领悟医学人文教育的要义与真谛,必须联系实际,到实践中去学习、去体验、去运用。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结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生动性等诸多特点。它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让医学生加深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和体悟,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还可以启发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医学人文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观。因此,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天然优势,必然有利于调动医学生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课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医学生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程度的增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医学模式的概念是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演变而提出的。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呼吁需要创立一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环境,并要关心病人、了解病人、同情病人,加强医患双方的思想沟通。然而迄今为止在医学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的却依然是生物医学模式,医疗实践中备受重视的依然是先进的医疗技术与医疗设备,医务人员依然“觉得躺在床上的不是有生命的人,而不过是称作肉体的‘物质’。[1]”显然,在当前医学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的时代境遇下,医学生仅仅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教学中是无法充分获得医学人文精神的涵养和润泽的,只有在实践教学中逐渐的体悟到生命的神圣从而在内心深处由衷生发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高尚医学人文意识,医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自觉的将目光真正的聚焦于生命健康的生物层面、心理层面以及社会层面之上,实现医学模式的现代转变才不至于经常的沦为镜花水月。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指的是人们依据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经验基础上确定的实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正确掌握并遵循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实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差异性原则是指在组织实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医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不同的医学专业、不同的年级以及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出具体的符合医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形式,而不是采取广而泛之的大一统形式。比如,同样是实践,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所采取的形式必然要各有特色;就是同样的一场专家讲座,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在兴趣的着力点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只有真正的把握医学生自身的特点,捕捉到医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了解到医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疑点,并以此为重点设计具体的实践形式引导医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悟,才能使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教学开展得更加深入,从而更加富有成效。
连贯性原则反映了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过程,它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学习,甚至以后的整个执业期间,而不是仅仅只囿于教学计划所安排的某一学期,更不是只需用某几节课就能够完成的。由于影响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生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再加上医学人文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前后连贯的完整过程,这就内在的要求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在总体方向上要与理论教学相一致,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上要相互衔接、系统连贯。
规范性原则指的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在组织架构上必须进行细致、缜密、全面的安排和规划,并能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确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举措,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都纳入规范化轨道,就能够有效地避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中的随意性与任意性倾向,杜绝突击安排、敷衍了事现象的发生,从而为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是一个多要素参与的动态复杂系统,为此,只有多措并举,有效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实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系统内外诸要素的有机结合,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教学才能不至于流于形式,并产生预期的综合效应。
“医学之所以崇高,不仅在于它攸关人们的生命健康、疾病痛苦,更在于它强烈的人道主义实践和浓郁的人文关怀[2]”。因此,在诸多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中,重视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培养,都是其重要和鲜明的特征。然而,由于医学生专业课教学内容繁多,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一些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医学生并未真正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导致了当前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尚徘徊于“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遇中。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是否能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得以切实有效开展,首先就取决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认知程度。因此,无论是医学院校领导还是广大师生,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医学人文教育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展开的基础,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锻炼、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恰当的运用所学医学人文知识去解决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此,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不适用时代要求的陈旧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予以摒弃,而对于当代优秀医务工作者诸如充满正能量的“最美乡村医生”事迹等必须予以弘扬。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内容又不应回避当代的热点、难点问题,诸如红包现象、过度医疗、医学技术主体化、医疗资源分配、医患冲突、安乐死、基因治疗等问题,直视热点、难点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成因、对策的实践教学分析,不仅能消除医学生因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困惑和不解,而且还能进一步增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指导性。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而目前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一方面,许多医学院校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师生数量比节节攀高,这样教师势必难以兼顾、了解到每个医学生的实践情况,结果“以点带面”、“放散式”的实践教学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现有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大都是由具备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组成,尽管他们也熟悉一定的医学常识,但对医学临床实践的亲身体验却严重匮乏,特别是对于因高新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所产生的诸多困惑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很难摆脱有纸上谈兵之嫌。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以及师资学科结构的单一化都不利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保证实践教学所必需的师资数量并优化师资队伍学科结构甚至吸纳、鼓励临床医师参与实践教学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必要环节。
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必然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只有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实施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党团群系统以及财务后勤等机构都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并相互形成合力,才能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运作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构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必须在健全组织架构、完善规章制度、精化考核评价、落实经费保障以及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做到踏石有痕、落地有声。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是因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是实践教学得以持续、稳定、有效开展的重要监督环节,缺失这一环节,实践教学就很容易流于形式,更难以深入进行。为此,负责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各部门都要严格依据实践教学大纲设定恰当的考评标准与考评方式,确保考评环节成为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对于医学生,可以从其出勤情况、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的质量以及在实践中体现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予以客观、公正的
评价;对于教师考评,则应侧重于实践教学选题的质量、实践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程度以及实践教学组织是否到位等层面予以考量。此外,在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的各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中,建立经常性的双向互动式的考评信息反馈机制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3]。
参考文献:
[1]郭航远,马长生,霍 勇,等.医学的哲学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3.
[2]胡涵锦,顾鸣敏.医学人文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83.
[3]髙 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实施[J].学理论,2012(19):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