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罡,张时,汪尚法
(江苏省滨海市食用菌技术研究所,江苏滨海 224500)
巴西蘑菇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
张士罡,张时,汪尚法
(江苏省滨海市食用菌技术研究所,江苏滨海 224500)
巴西蘑菇又名姬菇、姬松茸、阳光蘑菇、巴西菇等,该菇具有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对多种疾病如糖尿病、便秘等都有较好的疗效,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之功效,是一种食、药兼用的菇类,因而又被国内外称为“治癌菇”、“长寿菇”,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市场欢迎和消费者的青睐。巴西蘑菇一般多采用发酵料床式栽培,但因发酵料的腐熟程度较难掌握,常造成栽培产量低而不稳。近几年来,江苏省滨海市食用菌研究所通过推广和指导菌农采用熟料袋装集约化栽培,不仅容易栽培成功,而且品质好、产量高,生物转化率可达150%~180%,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特将巴西蘑菇袋装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作如下介绍,以供参考应用。
由于巴西蘑菇是高温型腐生菌,只能在20~30℃的温度下培育,一般春栽在清明前后、秋栽在立秋后播种,要掌握播种后40~50 d开始出菇,其自然温度能达到18~28℃最为理想。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要灵活掌握好播种期。
配方1:麦秸粉(将小麦秸用饲料粉碎机加工成糠状)70%、棉籽壳20%、麸皮8%、石膏1%、碳酸氢钙1%。配方2:稻草粉(将稻草用饲料粉碎机加工成糠状)60%、棉籽壳30%、麸皮8%、石膏1%、石灰粉1%。配方3:豆秸粉(将大豆秸用饲料粉碎机加工成糠状)30%、玉米芯(将玉米芯用饲料粉碎机或人工加工成颗粒状)30%、杂木屑或香菇废菌糠28%、麸皮9%、石膏1.5%、过磷酸钙1.5%。
将上述配方的主料配合均匀后,按1∶1.2加水,搅拌均匀,堆成宽1 m、高1 m,长度不限的堆,沿表面自上而下每隔40 cm打一孔径约8 cm的通气孔,盖上薄膜,待料温升至60℃后,维持该温度24 h,再翻堆2~3次,使料内产生大量放线菌,并使含水量达到55%左右(即手握成团没水滴,手伸展后团不散,但落地即松散),切忌水分过大,pH值在7~8。
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规格为15 cm×33 cm× 0.004 cm或17 cm×40 cm×0.0045 cm平底折角袋,每袋装湿料750~1 000 g。装料时要松紧适度,做到外紧内松,整个料筒不过实,便于通气发菌,袋口用橡皮筋扎紧。装袋后及时装入常压灭菌灶内或导气式灭菌池(包)内,温度达100℃后保持10~12 h。待温度下降至80℃时即出灶移入无菌室(棚)冷却。
菇棚可选择保温、保湿、透气良好,避免阳光直射、清洁卫生的场所,经消毒后将灭菌后的料袋放入菇棚。待料袋温度降至28℃后,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为了满足该菇的好气性要求,接种时在料袋中间扎一孔,采用麦粒菌种时便于下漏,发菌快,接种后将菌袋摆放整齐,留好通风道便于通风换气。
接种后按“井”形将菌袋摆放5层高,摆放在培养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为宜,袋温26~28℃,最高不超过30℃,空气相对湿度调至65%左右。发菌期对光照要求不严,一般在30~80 Lu。每天通风换气2~3次,每次20 min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隔7~10 d翻袋1次,做到上、下、内、外相互调换,使菌袋发菌一致。中后期菌袋内温度较高时,可疏散堆形,让空气流通散热,防止“烧袋”。每隔7 d喷洒杀菌灭虫剂1次,防止病虫害发生。在翻堆时若发现有杂菌感染的病袋应及时处理,防止蔓延交叉感染。
菌袋发满前应根据出菇时间可建地上式或半地下式菇棚。一般在4-6月出菇应建地上式;9-11月出菇应建成半地下式,可以灵活调节棚内温湿度。将已培养好的菌袋脱去袋膜,平卧摆放在预先铺好的床架上(若畦床放入前须浇足水,待水渗透后,撒1薄层石灰粉消毒和驱虫),表面平齐,菌体间的孔隙内填满熟土,然后覆土。覆土所用的土以壤土为宜,含水量20%左右,一定要呈粒状,先将指头大小土粒摊放于菌体表面,再用豆粒状的细土填缝,使之覆土层平整,覆土厚度3~4 cm,要盖严整个菌体表面。否则,会因透气性差、保湿度不够影响原基的分化与生长。
8.1 覆土后至出菇前的管理
覆土后用喷雾器喷至土粒无白心,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并盖上单层编织袋或稻草帘,保温、保湿、透气、防止阳光直射。温度控制在20~28℃,相对湿度调控在80%~90%。光线需“二阳八阴”,每天通风3~4次,每次15 min左右,夜间全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菌体形成后,原基分化及子实体形成生长阶段要严格控制“温、湿、光、气”4个环境因子的相互协调,否则会有不易出菇或畸形菇现象,造成减产,菇质低下。
8.2 出菇期的管理
在适宜条件下,覆土后15 d左右即可出菇,由米粒大逐渐长成豌豆粒大,此间应轻喷水、细喷水,随着菇蕾的增大,每天喷水2~3次,喷水要“勤、细、匀”。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5%~95%。若遇高温时要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湿度,切忌高温高湿闷棚,避免造成烂蕾。如遇低温时要及时采取增温措施,加盖草苫或塑料保暖被,防止幼菇萎蔫。出菇阶段,室内温度在20~28℃生长最好。此期间要灵活掌握,适时调控好适宜的温湿度。
病虫害的防治坚持“综合防治,以防为主”的原则,其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1)白霉素菌。该菌易发生在出菇前,呈白色粉状,有恶臭味,用1∶7醋酸液局部喷杀即可。
(2)绿霉菌。该菌多发生在未及时清除的死菇和菇脚上。发病后及时清除死菇、菇脚,喷洒2%清石灰水。
(3)黄霉病。该病易发生在料底面和料内,主要原因是培养料腐熟过度、料过湿。用1∶500倍托布津或多菌灵喷杀。
(4)棉絮状杂菌。多发生在出菇后,起初白色,如烂棉花状,后变成灰白色粉状,再变成桔红色颗粒状。可用1∶500倍托布津或多菌灵喷杀。
(5)胡桃肉状杂菌。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对旧菇房、旧床架要严格消毒;培养料堆制后期拌1∶8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发生初期用1∶500倍多菌灵喷杀。
(6)菌虱。菌种在播种前用20%敌敌畏蘸棉塞消毒;大面积发生时用0.5%敌敌畏+0.2%三氯杀螨醇或0.2%乐果喷杀,每平方米喷0.5 kg;然后再用敌敌畏熏蒸20 h。
(7)跳虫、菌蛆等。用1%鱼藤精或0.5%除虫菊酯类喷杀。
10.1 采收
该栽培技术可使出菇期持续3~4个月,一般可采收4~5茬,若天气适宜、管理精心可采收5~7茬。当菇蕾已长大成形,菌盖外皮紧包菌柄,菌褶内膜未破时应立即采收。如菌膜破裂,菌褶上孢子散发,烘干时菌褶会变黑色,降低商品价值。采收时用手指捏菇柄中部转一圈往上提即可,尽量避免菇根带出泥土及菌索。注意采大留小,不伤及菇蕾。
10.2 加工
采收后的鲜菇,可通过保鲜、盐渍进行加工。目前一般多是采用干品加工。应根据客户的需求,有的是整朵,有的菌盖至菌柄对切开,用烘干机烘干。在烘干前,首先用小刀削去根部杂物及泥土,放入清水中用毛刷洗去菇体上的粘液及污泥,捞出后凉晒在竹筛上,晴天可烈日暴晒,晒至下午18∶00-19∶00时进行烘烤。当烘干机预热至45℃后方能放入烘干,在45~55℃的温度下烘4 h,此时打开全部通风口,以便迅速排湿。然后烘至半干时,湿度应逐步上升到60℃,通风口逐渐缩小。8成干时通风口关闭,温度降至50℃烘至全干。优质的干品味香浓郁、色淡黄,菌褶不发黑,用手捏菇盖与菇柄之间硬脆,柄一折即断。干燥后分级装入双层薄膜袋内,再放入纸箱中贮藏待售。
201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