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记张钫先生赤诚爱国的曲折历程

2014-03-06 07:17王秋芳
团结 2014年5期

◎文/王秋芳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记张钫先生赤诚爱国的曲折历程

◎文/王秋芳

古都洛阳之西,凤凰山下、涧水河畔的铁门古镇,坐落着一座古朴典雅的百年老园,这里就是张钫先生的老宅。青灰色的砖瓦、幽静肃穆的窑院,高高的窑墙上篆刻着两个遒劲沧桑的楷书大字“蛰庐”,这是1923年秋康有为游陕过豫,受邀在张钫家中憩息数日,其间乘兴挥毫、为花园所题之名。在书房的石屋门楣上有张钫先生亲笔题写的“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八个大字,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他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赤诚爱国的艰辛历程。

投身辛亥革命,功载共和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主人,河南新安人,生于1886年,自幼入私塾读书,因痛感国势日衰,遂弃文就武。1907年,张钫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后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之熏陶于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决心投身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的斗争。1909年,张钫学成毕业,被分配到陕西新军混成协炮队任排长。他与新军中同盟会骨干钱鼎等人在西安创建军事研究社,30多名新军军官加入,还与同盟会总部派回陕西的革命党人井勿幕取得了联系,联络哥老会等民间反清力量,共谋起义,成为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者。1910年夏,张钫与井勿幕、钱鼎和哥老会首领在西安大慈恩寺歃血结盟,共同反清。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消息给陕西革命党人以极大鼓舞,张钫和钱鼎等在10月22日发动了起义。张钫即于上午十时率领部分炮营士兵占领了军装局,夺取了武器弹药,向清军发起进攻,汉城很快光复。革命党人与清军激战两日,于24日早晨收复禁城。西安举事后,全省各地纷纷响应,不久革命即在全省获得成功。张钫在起义中身先士卒,骁勇善战,为起义胜利立下头功。

陕西对武昌首义的及时响应,对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甚大。但陕豫两省毗连,河南为清军集结重地,四通要道,如革命不能在河南取得胜利,陕西的胜利亦难巩固。率军东征、援助河南早谋独立,成为当时革命的迫切任务。1911年11月2日,张钫临危受命为秦陇豫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仓促出省,率师东征。9日,张钫率领东征军抵达临潼,10日发起进攻,11日光复潼关,并挺进豫西,多次获得重大胜利。清政府极为震惊,为保住军事重地河南,从各地调派大批军队赶来支援,与东征军展开决战。张钫在潼关一带和清军主力鏖战数月,最后于1912年2月18日逼退清军。在与清军相比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又很差的情况下,张钫先生左支右绌,竭尽全力,冒死苦战,潼关三失三得,当时威震清廷、鼓舞革命之气。张钫率领东征军保卫了陕西的东大门,歼灭、调动和吸引大批敌人精锐,大大减轻了其他各省革命党人的压力,为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赢得了时机,作出了不朽贡献,名载共和史册。

探寻救国之路,风雨漫漫

1912年袁世凯窃据了大总统后,令陕西义军编为三个师,张钫为第二师师长兼陕南镇守使,二次革命以后为袁世凯所忌,被削去兵权。护国战争中,他派人与于右任、陈其美联络反袁,孙中山委其为中华革命军陕豫联军总司令。他策动陈树藩、刘镇华起兵讨袁,又以筹办河南民团为名回豫组织讨袁军,但因刘镇华告密,张钫被拘押到北京。直到袁世凯死后,经多方营救,张钫才于1917年被黎元洪释放。

1917年张钫先生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后又因受到猜忌、排挤离开陕西。1918年护法运动期间,张钫应胡景翼、曹世英等人之邀回陕,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等整顿靖国军,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率军反抗北洋军阀及其在陕西代理人的专制统治。1921年靖国军面临解体以后,张钫因父亲去世回洛阳新安服丧。1924年张钫为了调停胡景翼、憨玉琨战争的爆发,多次赴前线调处。

1925年开始,张钫应于右任之约,协助冯玉祥同广东国民政府合作并与1927年春和于右任、冯玉祥商讨策应北伐事宜。同年5月,随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到达河南。1928年秋,南京政府任张钫为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他根据河南实际状况,提出整治河道、兴修水利,设立了水利局,又多方筹措经费,创办了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作者注:现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水利人才。

蒋冯战争时期他参与了策反韩复榘的活动,自此与西北军分道扬镳。中原大战时蒋冯双方打成僵持状态之时张钫奉命以河南省政府主席、讨逆军第二十路总指挥的身份瓦解冯玉祥的部队。1930年8月,蒋介石任命刘峙为河南省主席,张钫为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原因是张钫所部皆是新抚绿林、刀客之类,难以服众。张钫把所部改编为陆军75、76师共6个旅,把这些绿林豪客教育成国家的武装,他因此被人戏称为“中原老贼头”。1937年,抗战爆发,张钫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后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2月,任军事参议院副议长。他与中共领导的鄂豫边区游击队代表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问题坦诚谈判,并资助游击队军服1000套、银洋3000元。日军侵占河南后,大批难民逃往陕西。张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利用他与陕西政界友人的关系,救济和安置了大批难民,又解决难民子女及河南大学迁到西安的师生的吃住问题,被河南难民誉为“老乡长”。1945年5月,张钫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春,任国民政府顾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1949年12月初,张钫旧交西南行政长官邓锡侯、潘文华,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等通电起义,经由张钫斡旋策动,蒋介石嫡系二十兵团司令陈克非、十五兵团司令罗广文等率部三万余人于23日在成都郊区郫县通电起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四川及大西南做出重要贡献。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闻知消息,高兴地说:“这是给了蒋当胸一拳!”12月30日,贺龙率部进入成都,四川宣告解放。贺龙随后迎接张钫至成都,优渥有加。

新中国成立后,张钫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51年,张钫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到北京参加统战部举办的学习班,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接见;毛泽东见到他时,称他是“中原老军事家”。晚年的张钫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撰写文史资料的号召,从1960年起,写出约30万字的回忆录《风雨漫漫四十年》。回忆录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义几十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张钫(1886年-1966年),字伯英,号友石,河南新安铁门镇人;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任陕军第二镇统制、师长,参加过护国运动;后任国民党第20路军总指挥兼河南代理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历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及院长等。解放战争后期任鄂豫陕绥靖区主任,后毅然弃暗投明,动员并且参加了陈克非部在四川郫县举行的起义。解放后,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6年在北京病逝。

创建千唐志斋,青史有名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收集来的千余块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个天井、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国学大师章太炎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

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民国初年,盗墓之风的盛行,笨重的志石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张钫留意及此,遂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而近三百方北魏墓志,都由张钫先生送于右任,解放后收入西安碑林博物馆。

千唐志斋被称为石刻唐书,这些志石上记载了唐代三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大量史实。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亲贵戚,也有游园赏林的处士名流,悟道参禅的真观洞主。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

墓志之作,多仰名家撰述和书写,其在文化、书艺方面的价值,也是弥足珍贵的。千唐志斋藏志中,包含了篆、隶、行、楷等所有书体,以及汉晋的钟、王,唐初的虞、褚、欧阳,盛晚唐的颜、柳、李、张等诸种风格。张钫先生的所为,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6年5月25日,张钫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1986年6月20日,张钫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有关方面及其子女遵从先生遗嘱,将其骨灰由八宝山迁葬蛰庐。民革中央领导人屈武、郑洞国、张钫先生生前故旧习仲勋、汪峰等均献了花圈。张钫先生一生经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青年时即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晚年率部起义,投奔光明。在先生去世二十周年之际,魂归故里,盖棺论定,风雨漫漫,出生入死,功在国家,德泽桑梓,卓荦大节,青史有名。

(王秋芳,民革洛阳市委会副主委/责编金绮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