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富
教学课题:
线段的比较和画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以及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学习研究数学几何的必要性;
2.使学生发现线段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理解线段的和、差、倍、分及线段中点等概念,并会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会正确画图;
4.掌握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5.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观察,解释身边事物的习惯,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线段的度量及比较: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公理及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难点:线段的计算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画法及口述画法。
关键:做好实验与观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观察:(幻灯或多媒体展示)
1.图中的线段a与b哪一条长?(如图1)
图1
2.小棒的中间部分比两边宽吗?(如图2)
3.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如图3)
4.图中的六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如图4)
图2 图3 图4
(二)利用幻灯平移或多媒体演示以上各图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重新比较并思考,以上过程说明了什么
教学说明:同学们用眼睛直观观察以上各图会轻易得出ab,小棒中间粗、两头细:图中四边形不是正方面形;六条直线歪歪倒倒、根本不平行的结论。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得这些结论,同学们一般都会说“看起来像”、“好象是”、“我觉得”、“差不多”……等等似是而非的回答。老师这时先不忙纠正;当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度量或利用幻灯机、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后,同学们自然会惊奇地发现原来a=b、小棒一样粗、是正方形、六条直线互相平行等意外的结论。由此,使同学们从中体会到:做科学研究与文化学习,可不能用“想当然、我觉得、好象是、差不多……!”而应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用科学的方法!
新课讲解
(一)请六个同学,两两为一组,其中两组不一样高,一组身高相等,请讲台上作示范:比较他们的身高。提醒同学们注意比较的方法及结论
方法:1.背靠背;2.脚对齐;3.看头顶。
结论:1.甲比乙矮;2.甲乙等高;3.甲比乙高。
(二)再请同学们将三组示范的同学抽象成一条的线段,就很容易理解并得出线段的比较方法及结论
方法
1.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背靠背)
2.一端重合………………(脚对齐)
3.比较另一端……………(看头顶)
结论
1.AB 2.AB=CD………………(甲乙等高) 3.AB>CD…………………(甲比乙高) (三)随及就可得出线段比较的画法了 课堂练习一 课本P19页练习1、2题。 (四)观察右图中 1.共有几条线段? 2.它们有什么关系?(如图5) 图5 答:1.共有三条,线段AB、CB、AC。 2.AC>BC AB>AC BC AC+BC=AB AB-AC=BC AB-BC=AC。 说明:此例的安排,可比课本内容P19-20页更容易让学生复习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且巧妙地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和、差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五)观察、思考 如果,从家到学校有弯路1、5,折路2、4,直线3,通常你会走哪条路?(如图6) 图6 分析:同学们一般都会选择直路3,若将家和学校抽象成点A和点B,如图,即可总结出一个科学规律; 线段公理 所有联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指出: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说明:通过此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知识实际应用 1.如图一,为什么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路AB架设? 2.如图二,为了缩短航程,为什么通常需要把弯曲的河道改直? 说明,此二实际问题均体现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了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且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课堂练习二 课本P21页练习题 课本作业 课本P22页 习题1.2 A 2、6、8题
教学课题:
线段的比较和画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以及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学习研究数学几何的必要性;
2.使学生发现线段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理解线段的和、差、倍、分及线段中点等概念,并会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会正确画图;
4.掌握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5.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观察,解释身边事物的习惯,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线段的度量及比较: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公理及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难点:线段的计算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画法及口述画法。
关键:做好实验与观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观察:(幻灯或多媒体展示)
1.图中的线段a与b哪一条长?(如图1)
图1
2.小棒的中间部分比两边宽吗?(如图2)
3.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如图3)
4.图中的六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如图4)
图2 图3 图4
(二)利用幻灯平移或多媒体演示以上各图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重新比较并思考,以上过程说明了什么
教学说明:同学们用眼睛直观观察以上各图会轻易得出ab,小棒中间粗、两头细:图中四边形不是正方面形;六条直线歪歪倒倒、根本不平行的结论。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得这些结论,同学们一般都会说“看起来像”、“好象是”、“我觉得”、“差不多”……等等似是而非的回答。老师这时先不忙纠正;当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度量或利用幻灯机、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后,同学们自然会惊奇地发现原来a=b、小棒一样粗、是正方形、六条直线互相平行等意外的结论。由此,使同学们从中体会到:做科学研究与文化学习,可不能用“想当然、我觉得、好象是、差不多……!”而应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用科学的方法!
新课讲解
(一)请六个同学,两两为一组,其中两组不一样高,一组身高相等,请讲台上作示范:比较他们的身高。提醒同学们注意比较的方法及结论
方法:1.背靠背;2.脚对齐;3.看头顶。
结论:1.甲比乙矮;2.甲乙等高;3.甲比乙高。
(二)再请同学们将三组示范的同学抽象成一条的线段,就很容易理解并得出线段的比较方法及结论
方法
1.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背靠背)
2.一端重合………………(脚对齐)
3.比较另一端……………(看头顶)
结论
1.AB 2.AB=CD………………(甲乙等高) 3.AB>CD…………………(甲比乙高) (三)随及就可得出线段比较的画法了 课堂练习一 课本P19页练习1、2题。 (四)观察右图中 1.共有几条线段? 2.它们有什么关系?(如图5) 图5 答:1.共有三条,线段AB、CB、AC。 2.AC>BC AB>AC BC AC+BC=AB AB-AC=BC AB-BC=AC。 说明:此例的安排,可比课本内容P19-20页更容易让学生复习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且巧妙地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和、差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五)观察、思考 如果,从家到学校有弯路1、5,折路2、4,直线3,通常你会走哪条路?(如图6) 图6 分析:同学们一般都会选择直路3,若将家和学校抽象成点A和点B,如图,即可总结出一个科学规律; 线段公理 所有联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指出: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说明:通过此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知识实际应用 1.如图一,为什么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路AB架设? 2.如图二,为了缩短航程,为什么通常需要把弯曲的河道改直? 说明,此二实际问题均体现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了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且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课堂练习二 课本P21页练习题 课本作业 课本P22页 习题1.2 A 2、6、8题
教学课题:
线段的比较和画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以及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学习研究数学几何的必要性;
2.使学生发现线段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理解线段的和、差、倍、分及线段中点等概念,并会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会正确画图;
4.掌握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5.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观察,解释身边事物的习惯,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线段的度量及比较: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公理及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难点:线段的计算及线段的和、差、倍、分的画法及口述画法。
关键:做好实验与观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观察:(幻灯或多媒体展示)
1.图中的线段a与b哪一条长?(如图1)
图1
2.小棒的中间部分比两边宽吗?(如图2)
3.图中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如图3)
4.图中的六条直线互相平行吗?(如图4)
图2 图3 图4
(二)利用幻灯平移或多媒体演示以上各图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重新比较并思考,以上过程说明了什么
教学说明:同学们用眼睛直观观察以上各图会轻易得出ab,小棒中间粗、两头细:图中四边形不是正方面形;六条直线歪歪倒倒、根本不平行的结论。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得这些结论,同学们一般都会说“看起来像”、“好象是”、“我觉得”、“差不多”……等等似是而非的回答。老师这时先不忙纠正;当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度量或利用幻灯机、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后,同学们自然会惊奇地发现原来a=b、小棒一样粗、是正方形、六条直线互相平行等意外的结论。由此,使同学们从中体会到:做科学研究与文化学习,可不能用“想当然、我觉得、好象是、差不多……!”而应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用科学的方法!
新课讲解
(一)请六个同学,两两为一组,其中两组不一样高,一组身高相等,请讲台上作示范:比较他们的身高。提醒同学们注意比较的方法及结论
方法:1.背靠背;2.脚对齐;3.看头顶。
结论:1.甲比乙矮;2.甲乙等高;3.甲比乙高。
(二)再请同学们将三组示范的同学抽象成一条的线段,就很容易理解并得出线段的比较方法及结论
方法
1.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背靠背)
2.一端重合………………(脚对齐)
3.比较另一端……………(看头顶)
结论
1.AB 2.AB=CD………………(甲乙等高) 3.AB>CD…………………(甲比乙高) (三)随及就可得出线段比较的画法了 课堂练习一 课本P19页练习1、2题。 (四)观察右图中 1.共有几条线段? 2.它们有什么关系?(如图5) 图5 答:1.共有三条,线段AB、CB、AC。 2.AC>BC AB>AC BC AC+BC=AB AB-AC=BC AB-BC=AC。 说明:此例的安排,可比课本内容P19-20页更容易让学生复习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且巧妙地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和、差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五)观察、思考 如果,从家到学校有弯路1、5,折路2、4,直线3,通常你会走哪条路?(如图6) 图6 分析:同学们一般都会选择直路3,若将家和学校抽象成点A和点B,如图,即可总结出一个科学规律; 线段公理 所有联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指出:连接两点的线段“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说明:通过此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知识实际应用 1.如图一,为什么架设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路AB架设? 2.如图二,为了缩短航程,为什么通常需要把弯曲的河道改直? 说明,此二实际问题均体现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了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且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课堂练习二 课本P21页练习题 课本作业 课本P22页 习题1.2 A 2、6、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