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海
摘 要: 理实一体化在现代教育方法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却在职业教育教法的推广过程中遇到诸如师资、教学理论、传统教育束缚、教材、资金、实训基地和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为此提出推行可行的教育法律,引导人们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观念,通过转变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软、硬件的升级建设等解决问题。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 师资 三师型
自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职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既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每一所职业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优越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步骤是复习、导入、讲授内容、练习、小结、布置课下作业。而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步骤是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告知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需完成的任务、回顾相关旧知识、学生尝试完成、提供指导、完成过程中的不断修正、评估完成结果、增强保持和迁移。一对比就会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为主体。理实一体化教学则是“学生做老師讲”,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主动性在学习者。同时是一种转变,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围绕“学”进行设计与实施,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创设职业实践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
传统教学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比如图1-1
图1-1 传统教学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比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瓶颈
1.缺乏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2007年,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共有教师35.4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共有教师85.9万人,初等职业学校共有教师0.87万人,“双师型”(即讲师、技师)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随着职业教育连续扩招,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峻。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都超过23:1。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低,实践教学能力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2.忽视对一体化教学的理论研究。
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而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改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就不可能。改革与现代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当今,全国各大、中专院校都在大张旗鼓地进行一体化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一些院校在某些专业上实现了一体化教学,甚至有些院校各专业都实现了一体化教学。然而,只是表面披上了一体化的外衣,本质上还没有完全领悟一体化的实质。比如:如何井然有序地进行课堂管理;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等。正是由于一体化理论的理论研究跟不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严重影响了一体化教学的推广。
3.未摆脱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束缚。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只把学生当做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杀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做教育注入的结果。
“填鸭式、满堂灌”常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忽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
4.缺少全面、系统的一体化教材。
全面、系统的一体化教材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每个专业甚至每门课程都要专门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发新教材。把不符合现有学生接受能力和不切企业生产实际的内容删除。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或到企业中找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此外,还需收集最新、丰富、实用的教学材料。
5.一体化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采用一体化教学法的成本比传统教学成本要高,除开发新教材等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成本也很高。如学生在过程中出现错误,就必须重新操作,这将增加教学成本。另外,该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要求设备种类齐全,数量足够,故前期的投资和维护的成本比较大。由于我国长期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缺口较大,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改善,一体化教学缺少资金的现状还会延续。
6.缺少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2006年~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业教育的实训难问题。西部地区在推行理实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十几个学生在一个工位上进行实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此当中进行实践操作,其他学生只能在一旁观看的情况;东边沿海地区,由于其经济区位优势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对完善,但是符合一体化教学的工位严重不足。正是由于缺少一体化的实训场地,他们只能放缓一体化改革的进程,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7.缺少素质良好的学生。
由于一体化教学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体,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一体化教学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据专家估计中国学生不西方国家的同龄学生成熟程度约晚两年,加上我国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而且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被动,主动性差。故学习之初,学生不能自行决定学习、工作的内容,一体化教学法的优越性得不到体现。另外,高校扩招等诸多因素,也使职业教育生源质量连年下滑。
三、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发展的解决之道
1.推行可行的教育法律,引导人们改变对职业教育的观念。
现代社会普遍不认可职业教育,人们认为就读职业学校是无奈之举,学生、家长、企业都抱有这样的态度。要想一体化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人们认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学法改革才有根基,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扎根在职业教育上。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多优越性,然而要让它中国化,具有中国特色是一场革命,尤其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为困难。在德国,政府立法规定了企业法人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正积极研究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推进职业教育的前进。
2.摈弃传统教育方式,转变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中,我们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打破三段式(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向模块化、一体化教育转变,学生在第一阶段就直接接触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基本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入门技能和基本技能后,第二阶段开始工学交替,设置下岗企业顶岗实习;二是三个中心的转变(以教师、教师、教材为中心向学生、实验室、技能训练为中心)。
实现三级培训(国外培训、国内培训、校内培训)的常态化运行,尤其是国际交流的进行,为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带回宝贵经验。在国内实行“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将国外的技术迅速推广至全国。在校内定期举行交流会,将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播到基层的土壤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三师型”(讲师、技师、工程师)教师。
3.加强软、硬件的升级与建设。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应该把提高软、硬综合实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机制改革和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完善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和创新,建立合理的现代教学评价模式;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多渠道建设实训基地。如“巴斯夫模式”的校企共建共享企业培训中心,“丰田T-TEP模式”的校企共建、学校主导的实训中心,“澳大利亚TAFE学院产学结合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等等。
总之,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我国的实施和推广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前面的路还有很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必将快速推进,这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周敏.高職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3]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方案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关志伟.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