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玉
摘 要: 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首先闡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其次写出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最后叙述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行为 创新能力
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急需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直观地获取知识,借助计算机收集大量信息,探究许多未知事物,所以会使用计算机是新世纪人的基本技能。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兴趣是通向学习的大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第一,要消除心理障碍,抛弃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第二,化抽象为具体,计算机理论知识是抽象性较强的一门知识。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必须遵循心理学上“感知—表象—概念”的认识发展过程。第三,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讲计算机企业的神奇发展,计算机世界的传奇人物,展望未来电脑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学习电脑知识充满兴趣。第四,化枯燥为有趣。
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艰苦的思维活动,对于计算机学生开始兴趣很高,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逐渐乏味,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发思维机器(人脑)的动力。每个人都因为事物的新鲜而感到好奇,有很高的情绪研究,学生也不例外。计算机就是有很多特殊性能而让学生感兴趣,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如:网络、幻灯片、动画片、音乐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殊性,激发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现有教材及课程安排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乐于接受,在玩中学习,掌握知识。
二、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确立“求新、求异”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比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时,学生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学生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我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说思路,再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性,还培养了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感,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创新性。“创造性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灭。”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新途径。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为规为矩,强调自己作品的与众不同;注意整理学生作品,在期末办相应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登,就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同时,结合学校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例如,让学生利用电脑为班级制作课程表、设计口号、班牌,积极参与“电子报刊评比活动”,等等,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
三、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只有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实际任务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他们才有机会发挥创造,才能独立思考,才会有所创新。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为此,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我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讲授Windows的文件夹操作和文件夹属性的设置后,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文件夹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得出“被删除、被重命名、被设置为隐藏属性、被复制到其他文件夹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肯定,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
(二)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制作小报,用Windows画图程序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等。
(三)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手是大脑的入口”。手脑并用,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功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巩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或自制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如让学生经常在计算机上进行画、拼、编、图案着色等手脑并用的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如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计算机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理论和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