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钟涛,孟令彾,邹安琪,王魏,范宇莹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管理学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150086)
三氧化二砷(又称亚砷酸)是一种临床上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常用药物,其对APL的治疗效果显著,目前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1]。国内研究[2]表明,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其有效率高、患者长期生存率高、复发率低,且不良反应较轻。由于三氧化二砷特殊的毒理作用,临床给药如何达到最佳效果且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的不良反应,已经成为血液科护理研究的新课题[3]。本研究改良了给药方式,并进行了两种给药方法的对比研究,以期探讨不同给药方法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APL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16~55岁,平均(45.5±6.5)岁。入组标准:(1)初治的APL患者;(2)入组前未用三氧化二砷和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3)入组前无高白细胞血症,白细胞计数≤10×109/L。排除标准包括:(1)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者;(2)孕期患者;(3)入组前已经用三氧化二砷或其他蒽环类药物治疗者;(4)不适合采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的患者。将9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APL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对照组男30例、女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遵医嘱给予三氧化二砷制剂治疗,规格为10mg/ml。观察组患者给药方法为持续低速给药法,按0.16mg/kg计算每例患者三氧化二砷的日治疗总量。将药物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中稀释后给患者缓慢静脉输液,调整滴注速度为8滴/min,持续静脉输液时间为18~20h/d。对照组患者三氧化二砷给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与观察组完全相同,即按照常规速度予以静脉滴注给药,约2h输注完成。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高白细胞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QT间期延长、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异常、皮肤黏膜损伤及药物外渗的情况,及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两组患者的血样采集均在输液开始的0、2、4、8、10、12、16、18和24h,在输液期间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高白细胞血症、DIC、QT间期延长、ALT异常、皮肤黏膜损伤和药物外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1.3%、16.7%、8.1%、14.6%、14.6%和29.2%,而对照组患者相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1.2%、35.4%、25.0%、22.9%、33.3%和4.2%,两组患者除在ALT异常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表1 两种三氧化二砷输注方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n(%)]
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机制主要是诱导白血病细胞部分分化和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观察组患者采取缓慢静脉给药的方法,维持了血药浓度的平稳,从而降低了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概率[4]。高白细胞血症与DIC之间有相互促进和加重的作用。因此,三氧化二砷低速给药法同时可降低DIC的发生率。采用常规的给药法,患者血液中砷浓度达到有效治疗的药物浓度持续时间短,24h间内达到治疗浓度的时间间隔较长,使白血病细胞在治疗期间有了足够时间进行修复及耐受;而传统给药法带来的血药浓度峰值波动较大从而增加了砷剂对正常组织损伤的可能。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改良的给药方法,可减少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但其给药时间较长,发生外渗概率较大。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药物外渗的发生情况,并给予对症处理。在接受三氧化二砷治疗期间,由于白血病自身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其他多种因素,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均较大,患者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恐慌。由于观察组患者给药时间较长,使患者在给药期间的不适感增加,对治疗抗拒感较强,故采用低速给药治疗时要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1]张茗文,杨明丽,周晋,等.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3,11(2):49-51.
[2]倪建华,陈志强,沈志祥,等.静脉滴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代动力学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18(7):250-253.
[3]周晋,孟然,杨宝峰,等.三氧化二砷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和随访[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405-408.
[4]孙文敏,姜玲玲.三氧化二砷临床应用的毒副反应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5,23(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