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脉诊的诊视要求分析

2014-03-05 02:22崔晓敏齐向华
西部中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寸口诊脉脉象

崔晓敏,齐向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脑病科

论 坛·中医文化

《红楼梦》中脉诊的诊视要求分析

崔晓敏1,齐向华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脑病科

通过对《红楼梦》中秦可卿病案的分析,从探脉以静话平旦、诊脉求明说寸口、医者平息尚虚静、脉必详参五十动四方面入手探讨脉诊操作的诊视要求,以期得到准确客观的脉象信息。

红楼梦;脉诊;诊视要求

脉诊的历史源远流长,脉诊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出现,又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壮大。古往今来无数医家在继承先辈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今天灿烂的脉学文化。《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表现手法,哀婉凄凉、缠绵入骨的情感格调,高瞻远瞩、见微知著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园林设计、饮食娱乐、诗词曲赋、医药卫生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细读全书后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精妙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对祖国医学独到的理解和运用。《红楼梦》第十回更是详细记载了张友士为秦可卿看病的过程,脉案详尽,论述精妙。现就文章中描述的贾府求医问药的内容,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从中感悟脉学的博大精深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书中所述,张友士是午间造访,茶毕入内诊病,不问病情,首先进行号脉。高明的大夫,往往可通过脉象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所谓“不用病家开口,便知病情根源”。医学知识相对欠缺的患者往往通过医生脉诊水平的高低推断医生的医疗水平。如贾母称赞某太医的医术时说:“当日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好脉息。”诊脉时“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1]从短短几十字可以窥见脉诊的一些基本规范。当然目前并不提倡单纯凭脉断病,四诊合参才是对患者负责的做法。

1 探脉以静话平旦

张友士午间造访诊病,《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言:“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清晨人体内外环境均处于平静状态,此时诊脉,可以排除情绪、动作、饮食等的干扰。但是清晨诊脉虽然时机最佳,但一般较难做到。陈无择指出:“仓促病生,岂待平旦!”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而且《黄帝内经》中所谓“常”在古汉语中与“尚”通假,意即诊法最好以平旦,但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变通。虽然在临床实践中不必拘泥于平旦,但应当遵循原则。为使患者的脉搏能够准确地反映其内在变化,一般让患者在诊脉之前休息1 5分钟左右,使患者的气血保持相对宁静状态,这样的脉象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少,能够诊察到比较真实客观的信息[2]。

2 诊脉求明说寸口

秦氏手腕下垫松软的脉枕,又拉着袖口,露出脉来,使寸口充分暴露,便于操作,该姿势利于腕部自然放松,从而使皮肤血管松弛,局部气血畅通,脉象所包含的信息得以更好地显现。

诊脉从古到今有很多部位。《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是三部九候诊法,也叫做遍诊法,可以了解全身脏腑经脉的状况。后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遍诊法逐渐被寸口诊法所取代。《难经》首次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后王叔和作《脉经》,将五脏六腑的脉诊部位分配在左右手的寸关尺三部。《素问·五藏别论篇》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则进一步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寸口脉容易暴露,简便易取。从现代解剖角度看,该部位的组织比较薄,没有过多脂肪,也没有肌肉,血管循行比较固定,下面有桡骨撑托,和邻近的组织分界比较清楚,因而后世的医家亦都习惯性选取寸口作为常规诊脉部位。

3 医者平息尚虚静

通过书中间断介绍,知道秦氏缠绵病榻月余,虽请了很多大夫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直到冯紫英推荐了张友士。但遣人去请,却不曾将大夫请来。因为这位张大夫认为自己“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务必要“调息一夜”。脂砚斋曾批道:“医生多是推三阻四,拿腔作调。”[1]其实不然。李延昰《脉诀汇辨·调息已定然后诊脉论》认为:“但求诊者多,纷纭酬应,酷暑严寒,舟舆困顿,医者之气息先已不调,则与病者之至数焉能准合。”脉诊是一项极其耗费心力的过程,医者要将全部注意力灌注于三指之上,感受脉搏的每一丝细微变化,同时将这些信息分析整合,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倘若医者自身气息不调,又怎能静心感受患者脉象,更不必说从纷繁复杂的脉象中分析患者的病情了。

张友士诊脉的时候,书中描述“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1]。《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者的呼吸需自然均匀,才可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衡量患者脉搏的至数,如迟、数、缓、疾等脉,均以息计。但调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其真正目的在于调神[3]。《黄帝内经》指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医者在诊脉时,还要做到虚心而静,全神贯注。医者通过调节呼吸频率,使自己的身心进入到虚宁平静的状态,才能体察患者的脉象。

4 脉必详参五十动

文中张友士诊了半刻钟,古代以铜漏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半刻约相当于今天的七分十二秒。一般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有二:一为了解脉动中有无促、结、代脉,防止漏诊;二为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目的。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十动。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应当注意到,五十动是一个虚数,其真正用意在于告诫后世医家,切脉要有足够的时间,不可草率从事[4]。否则既不能全面把握患者病情,又容易给患者留下轻率不负责任的印象,不利于后续的诊疗。

5 结语

本文通过传统经典《红楼梦》中关于脉诊的描述,分析其中蕴含的脉学诊视要求。脉象既能真实地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同时又极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的扰动;医者在诊察脉象时,必须全神贯注,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客观的脉象信息,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

[1]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85-89.

[2]齐向华.辨证脉学:从“指下难明”到“脉证相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1.

[3]寿小云.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134.

[4]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75.

Analysis on Examination Requirements of Pulse-taking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UI Xiaomin1,QI Xianghua2△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 2 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of Affiliated Hospital to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amination requirements of pulse-taking were explored by analyzing Qin Keqing′s medical case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four aspects:the pulse should be taken in the morning quietly,the pulse should be taken at the wrist and the wrist should be exposed,the doctor should regulate himself firstly and keep peaceful,there shouldbeenoughtimeforpulse-taking,hencethedoctorcouldgraspaccurateandobjectiveinformationofthepuls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pulse-taking;examination requirement

R241.19

A

1004-6852(2014)05-0038-02

2013-06-27

崔晓敏(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药诊治。

△通讯作者:齐向华(1963—),男,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脉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脑病的证治规律及中医脉象研究。

猜你喜欢
寸口诊脉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院士诊脉电动车自燃事故
为业余棋手诊脉
为业余棋手诊脉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为业余棋手诊脉
论脉象基值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