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2014-03-04 21:21李月洪
中国教师 2014年2期
关键词: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学习

李月洪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早已屡见不鲜。静心思考,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往往是“被合作”。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一直持谨慎态度,原因有两个:一是数学学习更强调独立思考,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很难控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又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还要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怎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四方面展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

一、开放性学习内容

开放性学习内容主要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力求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中探求知识,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由于开放性学习内容的解题策略与结论的多元化,单凭学生个体,难以全面体现内容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起到相互补充与互相完善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搭配”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一个问题:用分别写着“3”“4”和“5”的三张卡片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对学生而言,得到正确的结果并不难,但结果的背后却蕴含着多种富有价值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现。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先找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再找十位上是“4”的两位数,最后找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的学生先用“3”和“4”组成不同的两位数,再用“3”和“5”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最后用“4”和“5”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可使他们产生思维的碰撞,拓宽解题思路,最终培养善于表达和认真倾听的习惯。

针对开放性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又可因材施教,还可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互相促进,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此外,针对开放性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学习,扬长避短,发挥潜能,最终提高学习实效。

二、挑战性学习内容

“跳一跳、试一试”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可安排挑战性学习内容,以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挑战性学习内容,既源于教学内容,又高于教学内容,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针对挑战性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体现为相互启发。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中,挖了一个正方形水池,你能用一条直线,将菜地和水池同时平均分成两份吗?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挑战性,于是,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瞬间,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这个图,水池的位置有些偏”“要是一个图形,我就会了”“我会分正方形,可平行四边形怎么办”“正方形可以对角相连找到中心,平行四边形不知可不可以,应该也可以,不过怎样用一条线分呢”“既然都要找到中心点,那我们可让直线通过这两个图形的中心,这样不就解决了”……

“小组合作学习”为挑战性学习内容搭建了理想的平台,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取长补短,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以指导他们获得正确的思路与方法,并鼓励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不仅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更从他人的思路与方法中学到知识,从而形成自觉的自我反思能力,最终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目的。同时,在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和相互认可中,学生无序的思维变得有条有理,最终顺利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规律性学习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规律性学习内容(概念的揭示,规律、性质的得出等)的教学都依托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是从一个或几个特殊情况作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法。虽然不完全归纳法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它仍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为了便于学生总结归纳,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个案。针对规律性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意义在于相互验证。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图有什么关系?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操作。其实,操作的过程是明晰的,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并由长方形或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此,沟通与交流展开。虽然,学生准备的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能得到一致的结论。

又如,“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崭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猜测、观察、对比、发现和尝试等数学方法,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培养迁移、分析、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并发展空间意识。针对这一规律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也可由已学图形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逐个分解。接下来,进行小组操作:有的小组拼出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圆形,有的小组拼出近似长方形的圆形,还有的小组拼出近似三角形的圆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交流和沟通,既使思维进一步深化,又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胜于个人的聪明。

针对规律性学习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运用能引发互动的有效办法——合作、交流与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想法更明确,并有机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既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又能在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倾听、质疑、说服而直至豁然开朗。于是,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这便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

四、常识性学习内容

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其实,它需要一定的前提,即学生对交流的主题应先有自己的理解与建构。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几乎是一种常识,这就是常识性学习内容。面对常识性学习内容,学生往往有准备,并会跃跃欲试。针对常识性学习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价值在于共享。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商场里的各种促销方式相结合。于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这一内容后,教师可设计名为“返券的秘密”的数学活动课。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各种促销方式的资料,并初步了解其意义。课上,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于是,在学生踊跃发言、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对一些常见促销方式(如,“打折”“返券”和“买一送一”等)的含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达成共识。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个人素质,最终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和主动学习的崭新局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猜你喜欢
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学习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暑假训练营·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两位数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