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新伟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2)
■ 教育学
新时期研究生与导师新型关系构建研究
符新伟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2)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笔者从目前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提出新时期的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应该是一种以导学关系为核心的团队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分析了这一关系的特点及构建这一关系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内容。
研究生;导师;团队协作伙伴;构建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精英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1]。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师生权利义务及角色的不断转换,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近年来“上海交大博导遭研究生罢黜”、“北大甘怀德考博风波”等事件,昭示着当前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两者关系的冲突化、紧张化愈演愈烈。如何缓解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不和谐,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教育日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一)导师指导作用不足
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代际之间不断传承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过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师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师父对徒弟进行近距离甚至是手把手的技术传授,是徒弟掌握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中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仍然具有师徒关系特点,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导师经常需要亲自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撰写研究报告,具有很明显的师傅带徒弟的特点[2]。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与一般教师不同,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偏重于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有的导师各级研究生数量加起来,甚至和一个本科生班级的人数差不多。师生之间连定时见面交流的时间都难以保证,导师就更不能保证对学生一一指教、悉心辅导了。受到当前科研体制的影响,很多导师将精力转向发表科研成果和申请课题等,也造成了对研究生指导作用的缺失和不足。
(二)师生关系中的情感缺失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师的地位被推到了与“天、地、君、亲”具有同等神圣的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情同父子”,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类似“父子”的情感关系特点一直是传统社会普遍认同的规范。现代教育同样强调教学关系中的情感因素。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导师会对学生投入一定的情感关怀,而学生跟从导师的教导也难免会带着几分情感依赖。情感是教学关系中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会让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加稳固、更加有效。
然而如前所述,在目前这样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学生本人又追求个性的背景下,让导师对每个研究生都“爱生如子”,所有的研究生对导师都“爱师如父”,显然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现实造成了师生之间不可避免的情感缺失,进而形成教学关系的利益化,导师的教学只是在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业如期毕业,师生之间关爱和尊重的情感关系逐渐淡化,教学如同失去了血脉而毫无生机。
(三)师生关系的从属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导师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研究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导师从培养目标和教材演绎出教学要求,用课堂教学、讨论等方式执行计划,通过考试分数和各种奖惩量化标准作为衡量。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仅仅限于知识与内容的传授与启发,课外交往机会与时间并不多见。研究生本人的需要和自由发展空间问题导师很少过问,这种关系严重限制了研究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许多学生考研的动机不够明确,有的仅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深造,有的则抱着盲从的心理“人考亦考”。因此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并没有进行自觉地规划,即使上了研究生也不知道自己该在哪个专业方向上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能听从导师的安排。学生主体性不强也是师生关系从属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师生关系的雇佣化
在高校校园里,学生对导师“老板”、“boss”的叫法还是比较常见的。时下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利用自身的资源争取项目甚至开办公司,招揽其名下的研究生参与其中。在这种关系下,老板布置任务,员工完成任务,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研究生成为导师的“研究工具”和“打工者”,用“老板”和“雇员”来称谓导师和研究生无可厚非。从研究生自身来讲,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公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的研究能力和阅历的提升是有帮助的,它也是导师锻炼研究生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雇佣关系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是没有依据的,并且雇佣关系意味着功利性的强化而忽视了师生交往的教育性价值,
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宜于研究生教学质量提高的种种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的现实背景,寻找解困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新出路。我们应该秉持完全开放的态度去寻求导师和研究生关系新的架构,以符合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符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这种导学关系不仅包括“释疑解惑、传道授业”的教书,也包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3]。
导学关系原本就是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根本形式,然而随着研究生培养环境的改变,为符合新时期研究生教学的新要求,传统导学关系应该具备符合新时期特点的新内容,我们认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导学关系为核心的团队协作伙伴关系。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成员履行和分担各自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以协作关系为纽带,共同努力完成既定任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团队协作伙伴关系应该是一种基于某个共同的专业目标或者某项共同学术任务的完成而形成的,各尽所能、相互协调合作,追求师生双方专业和价值共同发展和成长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研究生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有:
(一)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
导师的基本职责就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和学业监督。无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如何变化,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导学关系始终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指导理念是“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可见,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内核,所有的制度与措施,最后都需要通过这个内核起作用[4]。
新型师生关系,将传统导学中的“一对一”关系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转化为“一带多”的关系,从而使导师的指导作用内涵丰富化、立体化。在团队协作伙伴关系的范围界定之下,导师作为一个学术和科研团队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要带领整个团队的工作方向,又要对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学术发展进行具体的规划和指导。这就要求导师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指导方式的选择、培养环境的营造等都有明确且系统的认识。这些要求都是对导师指导工作的一种强化。
(二)重视师生的情感性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离不开情感的依托,然而在教学关系利益化的现状下,情感缺失使师生关系呈现出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我们将研究生和导师凝结成一个基于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学术研究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学术目标,团队里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注重沟通。一个团队是否有凝聚力,和这个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否紧密有很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既有传统类似父子的上下关系,又有平等的伙伴关系,在不同层面都能找到情感纽带。更何况在团队工作中,由于交流合作的加强,必定会有更多的接触机会,除了学业之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能促进师生之间加强了解,非学业的交流常常会成为学业指导中重要的情感基础。
(三)体现师生的交互性
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是胡塞尔晚年为了突破唯我论而提出来的。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1]。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交往的双方或多方都是平等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他们各自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另一方面,主体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具有交互性。
作为教育对象的研究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如果说导师作为一种主体在影响着研究生,那么研究生作为一种主体也在影响着导师,师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而非主体和客体之间的。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导师往往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加之学生积极性不高,致使师生关系从属化,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然而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就是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必须有学术互动,才有利于研究能力的生成。
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无论身份如何复杂多样,都没有绝对的主体、客体之别,而是双主体的关系,这是协作伙伴关系的根本。在一个学术科研团队里,在为共同目标和任务奋斗的过程中,师生已不再是也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徒”、“父子”、“雇佣”等关系,而是平等的团队协作伙伴。导师和研究生都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双方的身份在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中体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样一种交互性的关系中,导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能得到学生的反馈;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更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研究实践之中。
(四)尊重师生的各自利益
当前出现的某些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紧张化现象,多是因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的。形成团队协作伙伴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局限,构建师生双方均能获益的交往模式,其核心是以团队协作伙伴关系为依托,实现师生双方专业与价值的共赢。如果这种关系不能创造有利于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广阔平台与宽松氛围,不能提升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水平,那么这种关系就没有任何意义。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本身不是目的,按时保质完成双方的阶段性目标是这种交往的工具性价值。在此基础上追求双方专业与价值的共赢才是这种团队协作伙伴关系的目的性价值[2]。
结合研究生与导师新型关系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构建这种新型关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导师与研究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平等的双向选择
研究生与导师在什么时候确定培养与被培养关系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研究生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的情况下,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在研究生一进校就确定自己的导师,研究生在几乎已无所知的情况下,只能依据网站、往届生的推荐来选择,往往偏重于导师的名气大小、项目和经费多少等片面因素。而且这种选择是相对固定的,即师生关系一旦确定,就几乎没有变更的机会。如果师生双方经过初期的了解发现彼此不能“匹配”,而且又不能更改,师生之间的矛盾就无法避免,更不用说为共同的目标任务平等协作了。所以,应该在研究生入学前期及入学初期,为师生相互了解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机会,师生双方自由平等的双向选择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前提,是确保学术科研团队良好运作的基础。
(二)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基础上明确研究生与导师的职责和义务
导师要依据职务要求按时保质完成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任务;研究生要按时保质完成学业同时实现个人发展与成长,从两者教育利益的契合来看,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研究生与导师交往是在这种互利基础上的两种制度身份的交往,师生教育过程的互利是研究生与导师形成团队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2]。在这样平等互利的关系基础上,我们需要明确师生之间导学关系的职责和义务。
从大方向来看,导师“导”的职责主要集中在研究导引、学业指导与发展引航这三个方面。研究导引是指导师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在学业指导方面,导师教授专业知识,帮助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并确保研究生最终成果符合学术性原则;在研究生的未来成长和学术发展方面,导师也要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在学情况,为其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生“学”的主要任务则是在学期间,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完善和专业资格的养成,并以积极的态度按时保质完成事先与导师商定的阶段性目标及最终的学术成果。
以上仅是从研究生培养的一般角度来说明师生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细则难免会有所不同。在建立学术研究团体之前,研究生与导师要在现有制度规范的基础之上商讨各自职责、权限和义务的细则,以文书的形式记录在案。导师和研究生一旦并达成明确的共识,确定彼此的协作关系,就会成为荣辱与共的学术责任共同体。
(三)推动指导模式多元化,积极搭建学术科研平台
目前我国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采用的还是单一导师制,不能应对这些年来研究生培养机制变化所带来的个人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并多少导致了一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刘延东同志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曾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础是“推进导师制度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导师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包括推动导师指导模式的多元化。
如前所述,研究生与导师新型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科间不断地分化、融合和交叉的特点,单一导师制已无法满足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形成双导师制、导师小组制、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大学和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合作等不同的研究生指导模式,是构建研究生与导师新型关系的重要基础。
在形成团队的过程中,学术科研课题是师生间进行交流和建立互动关系的媒介,学术软、硬平台的建设是研究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保障,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单位,都应该积极搭建学术科研平台,争取多项课题、项目等资助,为师生的学术互动提供保障。
[注释]
① 参看:“刘延东.提高质量确保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文,网址:[EB/OL].(2011-03-25).http://edu.cyol.com/content/2011-03/25/content_4277973_2.htm
[1] 何作井.论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7(6):40.
[2] 洪恩强,胡天佑.合作伙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传统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11(3):16.
[3] 许迈进,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77-80.
[4] 熊华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指导理念与实践目标—基于内容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63-64.
本文推荐专家:
杜希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
尚春阳,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与事务管理、嵌入式计算机控制技术。
The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New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Instructors
FU XINWEI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710072,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instructors i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thesis starts from the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instructors, then propos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graduates and instructors should be a kind of teamwork partnerships taking guidance relationships as the core in the new era. The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lationship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is new relationship’s construction.
Postgraduates; Instructors; Teamwork partners; Construction
G645
A
1008-472X(2014)03-0103-05
2014-01-18
符新伟(1975-),男,江苏丹阳人,西北工业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