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梁,呼永河,李 静,孙 薏,匡 红,田卫卫,李 硕,周龙甫,钟国成,沈 毅,杨 宇,谢春光,高永翔,黄秀深,由凤鸣,张丰华
浅议久湿入络与体质的相关性
钟 梁,呼永河,李 静,孙 薏,匡 红,田卫卫,李 硕,周龙甫,钟国成,沈 毅,杨 宇,谢春光,高永翔,黄秀深,由凤鸣,张丰华
久湿入络;体质
体质与疾病关系密切,研究体质与久湿入络的关系,阐述久湿入络的体质特点,将为预防久湿入络的发生和产生的危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中医对体质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按五行属性将人的体貌特征、心理和对疾病的易感性分为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特性。《灵枢·通天》有“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的描述,这是根据阴阳辩证的不同来分类;《灵枢·百病始生》又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阐述了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代中医体质学以王琦和匡调元为代表,王琦[1]提出了体质七分法,包括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匡调元[2]提出了六分法,分为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质、腻滞质、晦涩质六类。此外还有按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分类等[3]。王琦[4]从生理和心理不同的角度提出,体质是生命在成长过程中,依据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匡调元[2]提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体质,这是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代谢、机能与结构所决定的,体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致病因子的易感程度和发病类型的倾向性,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性、病位和预后转归等重要的过程。
久湿入络作为一种病理过程,与湿、痰、瘀的关系密切,病久则虚,故常出现湿、痰、瘀、虚相互纠结而发,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导致疾病缠绵难愈[5]。久湿入络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外因,多为感受外湿,环境高湿,比如西南或沿海地区,由于地理或气候的关系,导致空气中湿度过大,或长期工作生活于潮湿的环境中,如渔民、坑道作业、船员等。一是内湿,多因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等导致。由于科技的发达,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多贪凉好逸,缺乏锻炼,饮食不节,导致脾胃阳气损伤,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而出现湿阻脾胃的证候。同时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容易导致肝郁气滞,气滞则水湿运化无力,内湿自生。
既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受体质的影响,导致疾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那么久湿入络的发生与体质也会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人感湿不容易发病,有的人却受湿严重,说明不是所有人都会产生久湿入络的过程,必定是内在的一些因素导致了久湿入络的发生。诚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特定的体质与其相应的病邪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即所谓“同气相求”。
由于种族的不同,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由此造成了个体对疾病不同的免疫能力,机体形成化湿、化寒、化热、化燥等区别[6]。既然体质决定了发病的倾向性,那么能形成久湿入络的体质类型与能否化湿密切相关,主要可见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其中以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为最多见。
西南地区由于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关系,导致了居民的体质偏于湿热,而湿热体质的人患病后更容易出现湿热证[7]。阳虚质和气虚质这两种体质类型,由于均为虚证,多因阳虚则气化无力,气虚运化失职,水湿内生而成久湿入络。瘀血质的人因为血瘀导致气血不通,气滞则血瘀,水湿不化。故这三种体质都具有产生内湿的生理基础,只要感受湿邪,很容易形成久湿入络。有研究[8]显示,痰湿体质是以遗传为基础,在外界环境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以痰湿内蕴为主要特征,并易引起痰湿证的体质状态,这决定了痰湿体质易感湿邪,发病之后多表现为痰湿证。湿盛类型的体质多因体内痰湿过盛,多见形体肥胖、面部浮肿、胸胁痞满、渴不思饮、头身沉重如裹、大便稀溏,或尿浑浊,或带下清长,苔腻,脉濡或滑。偏于火则为湿热,偏于寒则为寒湿。因痰湿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故调补肺、脾、肾三脏意义重大。
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具有可变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迁、饮食的更换、药物、锻炼以及治疗的当否等因素,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可变性对防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通过调节体质,可以防治某些疾病,通过调节体质来改变疾病的转归[9]。
根据体质的不同进行尊重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其具体的体现。同一疾病因为体质的不同,治法方药也不同。在疾病的善后调理上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药物剂量、饮食方式、心理因素等进行调整。比如,湿盛体质除平日里需戒除肥甘厚味、暴饮暴食、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外,还应多食清淡之蔬菜水果,包括能除湿之薏苡仁、萝卜、扁豆、红豆、蚕豆、多食紫菜、海蜇等海产品,可服用补肺汤、二陈汤、六君子汤等健脾除湿之品,可以改善湿盛的体质。高湿或潮湿的环境利于外湿的侵入,在长夏阴雨季节里,要注意防止湿邪的侵袭,避免生活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同时避免汗出当风,长期身着湿衣服。体育锻炼也是排除体内湿邪的一种方式,湿盛之人一般都偏胖,体重超标,通过运动可以减肥,各种慢跑、游泳、武术或舞蹈等运动,利于湿邪的排泄[10]。
体质因素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体质的可变性使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发生变化,因此,研究体质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久湿入络的体质规律,将使久湿入络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对于防治在高湿环境下可能出现的疾病伤害有着重要的启示。但目前还欠缺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需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的支持,阐释其病理机制,方可广泛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和治疗。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2] 匡调元.中医体质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88-329.
[3] 阮剑虹,沈晓红,高成璐,等.浅谈中医体质学说[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18-20.
[4]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2):74-82.
[5] 呼永河,田卫卫,钟梁.“久湿入络”理论初探[J].西南国防医药,2011,2011,21(1):75-76.
[6] 孙理军.中医体质学说应用述要[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2):54-56.
[7] 呼永河,钟梁.四川地区湿热证候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1,1(2):180-182.
[8] 宋咏梅.痰湿体质的定位倾向及相关疾病[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9):518-519.
[9] 景浩.论体质与证的关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82.
[10] 孙理军.中医体质学说应用述要[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3):54-56.
全军医学科研“十二五”第一批计划课题重点项目(BWS11J067)
610021 成都,解放军452医院(钟 梁,李 静,孙 薏,匡 红,田卫卫,李 硕,钟国成);成都军区总医院(呼永河,周龙甫,沈 毅);成都中医药大学(杨 宇,谢春光,高永翔,黄秀深,由凤鸣,张丰华)
呼永河,E-mail:huyonghe@vip.126.com
R 223
A
1004-0188(2014)01-0107-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1.049
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