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习得中主要语法偏误的文化学研读

2014-03-04 01:04:09王晓华
关键词:补语偏误留学生

王晓华

(浙江工商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35)

一、研究缘起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研究是以 1967 年 S P Corder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的发表为标志的,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人们发现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干扰作用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于是便开始把研究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到直接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本身,集中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1]。1972年,L Selinker在论文“Interlanguage”中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中国,1984年鲁健骥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偏误研究的开始。因此多年来,学者们对汉语习得者的偏误研究多以“中介语”理论为依据,而事实上,偏误现象研究包含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等各方面,研究对象趋细,范围趋广。因此迫切需要立足汉语本身特点,逐渐将对偏误原因的分析从侧重母语迁移和目的语泛化等语言方面的表层原因,转向注重交际中的语言环境、文化,交际者的思维方式、交际策略、认知心理等深层次的因素。

学习外语的人,在掌握语言要素之外,学会这些语言要素是怎样在本族语人之间使用的同样重要,也就是教学中要教会学习者理解并在使用时尽量符合本族语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习惯。吕文华、鲁健骥从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型分析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提出前者是在使用句式和词语时由于思维方式和习惯,或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范围的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得体性,后者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而形成的。并指出其产生根源除了学习者母语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我们的教学也不够有意识、有计划地反映汉语语用规则和文化[3]。王晓华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提出加强文化渗透是减少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即社交语用失误的有效途径。这类研究者关注汉语弱势对汉语词汇、语法、语用、汉语言文化乃至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对汉语趋弱、民族文化产生危机的担忧,呼吁要正确认识汉语在当前英语强势的国际环境中的定位,加强母语保护,复兴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汉语热”不断升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且要求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并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灵活运用[4]。本文以留学生语言习得中的常见偏误为研究案例,一改以往偏误研究单纯关注母语-中介语-目的语语法差异的习惯性思维,在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习得者出现偏误的原因时,将文化深层迁移、文化建构等文化学理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实际交际能力,有利于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双向互动,更有利于汉语文化的全面复兴,对于中国价值观的世界性传播也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鲜活的操作范本。

二、研究内容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 P Corder)把人们语言表述上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说话者一旦意识到马上可以自己改正,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这种错误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偏误则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有系统、有规律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这类错误一般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不易改正,同一错误会多次反复出现。“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观察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认知心理过程的一个窗口[5]。赵金铭先生解释说:“所谓‘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偏离了目的语规律的一种现象,它显示的是一种‘差距’,大多带有规律性,且可追究原因。”本文所指的偏误着重于语法结构在句子中的实际语言意义,此类偏误对文化理解的依赖程度较高,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写的句子孤立地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不符合句意、题意或上下文的要求。科德把偏误分析分为五个步骤:1.搜集供分析的语料;2.鉴别偏误;3.对偏误进行分类;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在对23个不同国家的122名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后,我们选取了十个有代表性的语法偏误。

之一:“把”字句。“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句式,其他语言中少有跟“把”字句相对应的句式。

之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汉语中产生比较早的句式,也是各种语言中共现的句式之一。这种共现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正迁移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负迁移的可能,特别是隐性被动句给各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之三:比较句。特别是隐形比较表达,现有研究对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却语焉不详的问题缺少深入的探究。

之四:结果补语。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状态补语在形式上的某些一致,使留学生常常误解说话人的意思。

之五:趋向补语及其引申义。汉语中的趋向补语是由趋向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和趋向补语组成趋式,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多年来从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动趋式的研究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这方面的对比研究也比较缺乏。

之六:能愿动词。能愿动词是汉语本体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其交际用法和文化含义的说明,更显不足。

之七:语气词。汉语语气词可以表达语法关系,但其意义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和语用风格而难以捉摸。

之八:量词。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少。通过对于汉字文字的演变历史,我们对量词教学的难点——近义量词的辨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之九:离合词。留学生识别、理解离合词的难度并不大,但在使用时却经常出现错用滥用的情况。

之十: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体系中,基本上没有对汉语否定副词进行过系统地讲解和辨析,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对偏误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依据汉语实际交际需要对留学生学习汉语否定副词及常用否定结构的习得顺序进行调整。

三、偏误研读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一种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方法。由于偏误分类与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对偏误产生原因的认识等因素密切相关,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偏误进行了分类:一是着眼于语言形式的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的偏误;二是着眼于语言交际方面的整体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三是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四是理解偏误与表达偏误等。本文在针对留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偏误进行调查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分类,重点对由于汉语文化和留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母语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交际偏误和理解表达偏误进行分析研究。

对偏误的来源,人们比较一致地认可了偏误分析理论所提示的五个方面:即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学习环境的影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文化因素的负迁移。以上语法难点的偏误和语言本身的语义语用有关,也和文化因素密不可分。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我们遵循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相似,所以分析往往显得雷同,有时甚至不免有些生硬。这种情况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偏误来源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存在公式化的弊端。盛炎指出这些“错误来源分类并不科学,相互之间有交叉,也有些零乱,不系统、不全面,说它挂一漏万并不过分。”刘珣在谈到偏误的来源时指出:有些偏误“是由于我们对一些‘老大难’问题,特别是语法问题的研究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不论在教材中或是老师的课堂上,目前还无法把它解释得更科学、更透彻”。[6]原因就在于以往的研究者们过分关注具体的语言点,而不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容易忽视语言的整体特征;另外在分析偏误成因时,较侧重语言形式的范围,缺乏对语言文化的内涵、历史和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挖掘。在当前英语强势的国际大环境下,关于文化负迁移因素的分析不够宏观,在该环境下目的语文化的趋弱对于目的语习得的负面作用也涉及较少。

(1)“把”字句的偏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把”字句状语的位置及“把“字否定句,第二个层次为“把”字后宾语的泛指和确指问题、“把”字句谓语动词的选择以及“把”字句谓语动词后的成分,涉及文化含义曲解的集中在第三个层次“回避”、“综合”和“语义”,主要表现在句式滥用、泛用和错用。

如:中国人说:我吃饭了,不说:我把饭吃了。感官动词一般直接加宾语:我听英语了,我看电影了。但是如果强调特殊结果,就可以用:我把所有的英语课文听完了。

中国人既可以说:我把钱还给你,也可以说:我还你钱。

中国人说:请你把行李放在车厢的搁物架上。不说:请你放行李在车厢的搁物架上。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因为中国文化讲究尊卑有序,所谓中心词就是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因此汉语表达能够主谓宾依次出现是上上之选。不过,古代汉语文言文习惯将宾语提前表示强调,所以把字句大部分用于宾语的强调。

(2)被动句分为标志性被动句和无标志性被动句,最主要的偏误是谓语偏误,其偏误数量占全部偏误的70%以上;其他还有状语偏误、宾语偏误、标志问题等其他方面的偏误,谓语偏误很容易纠正,但是“杯子摔破了,车子借走了”等没有“被”字标识的被动句,留学生掌握起来就有困难。其实无标志性被动句就是省略了“被”和“动作发出者”,为什么?有时候是因为众所周知,比如:衣服洗干净了;有时候是说不清楚,比如:腿摔断了;有时候是隐晦不方便直接表达,比如:钱搞没了。

(3)关于比较句,留学生的输出性错误都多于输入性的,这说明留学生在已经理解比较句语法的情况下,因为对于语言意义的误解而不能够正确运用它来生成句子。

上海没有杭州热=杭州比上海热 所以“比”的反义词是“没有”而不是“不比”。上海不比杭州热=“上海凉快点儿”或者“和杭州一样热”,“不比”类似于数学里“小于等于”的意思。 这种表达习惯来源于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不绝对,留余地。

中国人还常常使用隐晦的比较。如:今天有点儿热,今天热一点儿。前者以最近天气为衡量标准,后者以昨天天气为比较对象。这也跟中国人过犹不及,讲究分寸的想法不谋而合。

(4)关于结果补语偏误出现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以下五个层级:动结式内部偏误、与其他结构混淆的偏误、回避性偏误、其他偏误、放弃性偏误。与其他结构的混淆主要是与状态补语的区别困难。从结构形式上区分,结果补语紧跟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和补语之间不能插进别的成分。时态助词也只能放在补语后。如“吃好了”,“吃”和“好”中间就不能加其他成分;状态补语中间可加成分,如“吃得很好”。否定形式也完全不同,“吃好了”的否定是“没吃好”,“吃得好”的否定是“吃得不好”。其实对留学生而言,结构不是大问题,偏误主要是因为一词多义,“好”的意思可以是“漂亮、天晴,善良”,也可以是“容易、完成”,只能根据上下文判断。

(5)关于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我们按照语法学界普遍的观点把趋向补语言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调查发现,趋向意义掌握得最好,状态意义掌握情况比结果意义好一些,其掌握情况呈现出这样一个序列:趋向意义〉状态意义〉结果意义。比如:“爬上山,坚持下去,翻译成汉语”中“爬上山”最好理解,因为趋向本来就是方向,看得见。而“坚持下去,买下来,高兴起来”中的趋向词,本身词义就因为假借而有了变化。

(6)关于能愿动词的偏误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能愿动词的偏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否定用法、词义辨析和位置问题。其中否定用法的偏误率高居榜首,高达80%;词义辨析和位置问题也不在少数,均占50%左右。偏误主要原因与中国人说话委婉,拒绝不直接,同时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关系。比如,不能和不会的区别,不能游泳是因为没有时间、天气不好等客观原因,不会游泳就是没有个人能力等主观因素。但是英文中不需要区分,直接表示不参加就可以。他不会不来是因为他非常想来,而他不能不来是因为别人迫使他不敢不来。英文中同样不必区分,直接表示可以参加就是了。这里的文化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国人讲人情好面子,态度很重要;而西方人讲究制度重结果,有一说一。

(7)关于语气词的偏误分析。我们主要是对“吧、吗、呢、的、了”五个典型证据词及其偏误进行研究。语气词可能是所有偏误中与文化最为有关的,习得者在学习时必须充分考虑交际语境,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手段。比如:走吗?VS走吧VS走了,分别对应用于认识的人——朋友——家人之间,亲疏有别,一目了然。

(8)关于量词的偏误分析。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正确率反而下降。这跟近年来英语强势汉语弱化的背景息息相关。因为英语没有量词,什么都是“一个”。汉语就复杂了,一双、一对、一副都可以表示两个,但是“双”是完全一样的“一双袜子”,“对”有时仅仅是同时出现,比如“一对夫妻”; “一副眼镜”有两个镜片,“一副牌”54张,“一副中国象棋”和“一副国际象棋”数量不同,“一副样子”和“一副表情”修饰的是不可数名词。另外,“一副手套”和“一双手套”都可以,但是“一副鞋子”就不可以,完全是因为汉语语用习惯。

(9)关于离合词的偏误分析。根据调查,我们把离合词的偏误分为六个方面:即插入定语的偏误、插入补语言、插入动态助词“了、着、过”产生的偏误、离合词带宾语时产生的偏误、离合词重叠时产生的偏误、离合词中间插入“的”时产生的偏误。汉语最常见的离合词有:见面、结婚、游泳、聊天,好处之一在于避免重复: “游泳游得很快”显然没有“泳游得很快”简洁,好处之二很方便将动词转为名词:我是昨天和他见的面。

(10)关于否定副词的偏误分析。最常出现的否定副词“不”和“没”的混用,属于否定副词内部混用;同时也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将母语直接转换成中介语,忽视目的语本身由于文化丰富性带来的同义词多义词现象而引起。事实上,汉语的“不”表示主观、他人、将来;而“没”强调客观、自己、过去。虽然在其他语言中没有区别,但是汉语中分得清清楚楚。

四、研究创新

(1)关注深层次文化迁移,将文化人类学理论引入偏误分析和对策研究

文化迁移表现为在语言习得或者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迁移往往会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所以,研究文化迁移无论对跨文化交际,还是对第二语言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这一概念通常被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7]。文化迁移至少可以分成两种: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层文化迁移( deep structure transfer)。深层文化迁移是指第三层次中文化要素的迁移。由于它是心理层次,涉及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很难察觉和捕捉。有关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著述不少,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美国的语言教学专家C C Fries和Robert Lado就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对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注意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前苏联的语言国情学和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建立起了理论框架,然而,建立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对表层文化迁移的分析上,探讨深层文化迁移对外语交际影响的不多,深层文化迁移同一个民族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因此要研究深层文化迁移就必须先了解文化的根基, 需要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8]。

(2)将留学生语言习得偏误分析研究置于汉语文化复兴和重构的大背景下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一个民族的思惟方式(知)、抒情方式(情)、行为方式(意)以及整体的文化取向,都沉结于民族的心理之中,都附着在语言之上;而文化的发展又可使语言的表达系统更加丰富、更加缜密。因此,保护语言就是保护文化,发展汉语其实就是振兴汉语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通过分析留学生语言习得上的偏误,深入探讨偏误产生的文化因素,并反思在英语强势的国际背景下,汉语趋弱的现状及汉语文化发展的未来。将语言文化探讨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反映汉语语用规则和文化,帮助学习者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减少偏误,同时还能加强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3)有利于汉语文化复兴和中国价值观的传播

现代汉语的弱势地位并不完全源于西方语言的强权,汉语本身未完成必要的历史性革命是更根本的原因。振兴汉语文化,应致力汉语文化的复兴。首先,汉语要向西方语言借力,经历从前代到现代的转型,清除积淀在汉语文本中的等级观念、中心主义、家族本位思想,代之以自由、民主、公平、博爱等理念;其次,汉语以自身为本体进行宏大建构,向传统文化借力,以现代视角领受传统文化,全面再生汉语诞生后的全部中国文化。虽然我们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文化也有所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除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之外,汉语文化依然是弱势文化。好在文化的自信心并不完全建立在文化的强弱上,它未尝不是一种信仰,可怕的是,我们在一个多世纪对别人的模仿中,已经不再考虑发出自己的声音。所谓语言的主体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本身,一种语言的主体性的建立是和它整个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它的历史处境,和它的有效性,和它的未来意义,都密切相关的[9]。对于留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由于文化原因引起的偏误,一味地盲目自大打击或一味地自我贬损容忍都是不可取的,应当正确分析、准确纠偏。塞万提斯学院、法语联盟、英语协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通过语言教学传播文化,传播各自的价值观,到2012年底,中国在美国就已经建立了23个孔子学院和86个孔子学堂,通过具体语境纠正语言习得者由于文化误解而导致的语言偏误,既可以避免因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引起的文化侵略、文化扩张的争议,又自然而然以语言为载体传递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

[1] CORDER S 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161-170.

[2] 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0.

[3] 吕文华,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J].汉语学习,1993(1):87.

[4] 王晓华,汉语趋弱与民族文化复兴[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05.

[5] 赵春利,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37.

[6]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33-136.

[7]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47.

[8] 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95.

[9] 王晓华,民族文化的忧患——英语的强势地位与汉语文化复兴[J].探索与争鸣,2006(4):63.

猜你喜欢
补语偏误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牡丹(2017年18期)2017-07-22 21:46:35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现代语文(2016年27期)2016-03-03 02:58:54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