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琳,杨武成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文学院 山东青岛 266580)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转变,也没有跟上新时期发展的脚步,很多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创业的素质和条件,当经历了很多次就业失败以后,才在无奈之下而选择创业,这种为了生存而进行创业是不可取的,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目前,在新时期中,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形成了几种创业教育模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式创业教育模式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等等。这些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都很典型,也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是教育部第一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而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学科,就目前的来说,这些创业模式还处在起步阶段,还缺少针对性,覆盖面比较窄,适用性不强等缺点[1]。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上,高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的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并且,要要把创业教育贯穿在大学生学业生涯的始终,从大学生入学的那天开始,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根据大学生所在高校的办学层次、专业学习背景以及性别等等的不同,因材施教,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从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已经达到了699万人[1],全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步入了后金融时代,在全球范围内,自主创业的教育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成了全球瞩目的话题。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很多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发展,实施了裁员的举措,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就业机会越来越少[2]。因此,在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的强调了高校要结合科研院校,创立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进一步的提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工作,并且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党中央要求从多个方面入手,高校要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并且,高校和社会一起共同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保障了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目前这个新时期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并没有发达国家的比例高,很多大学生依然选择传统的就业渠道,并没有把自主创业当成自己主要的就业渠道。最终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了,因此,目前,在新时期中,大学生的最佳选择就是自主创业。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创业教育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国家总体实力以及扩大就业面得重要作用。很多高校忽略了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激发,仍然固守着原有的教学传统,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还是要把专业知识学好,才能找到一个待遇好的工作,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3]。创业教育活动还停留在实务层面上,忽视了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其他知识的涉猎,使学生缺乏对职业兴趣的认知。同时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并没有从源头抓起,违背了创业教育的本质。
(2)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
目前,新时期中,许多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是办公司、开工厂,对创业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偏差和错误,不会从事创业,并没有把创业当成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形成。同时,在学校的教育中,一部分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积累也不够,侧重于自己就业的各种证书考试[4]。另外,由于受到家庭和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择业的观念也存在着偏差,不愿意从事高投入、高风险、不稳定的创业活动。
(3)社会认识的偏差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存在着“铁饭碗”的工作意识,并且毕业生实行的是“包分配”制度。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很多人以为找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就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具有拥有丰厚的薪酬,这种思想观念下,很多家庭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他们认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生存之道,创业是无奈之举。同时一些农村大学生虽然具有创业的精神,但是却缺乏资金上的支持。因此,大学生创业面临着很多社会问题。
首先,文科类的大学生在创业群体中属于“一般群体”。在创业学习、创业意识以及创业技能学习上,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得分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文科类的大学生经济转化率很低,通常情况下,主要把智力集中在理论研究上,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创业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上,文史类大学生不擅长于合理的规划学习,也不擅长反馈学习效果,因此,文史类的大学生要比理工科大学生的得分明显的偏低,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5]。其次,理工科的大学生在创业群体中属于“优势群体”。理工科的大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掌握自然、科学以及科技等等学科知识。一般情况下,都能把智力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并且能够取得经济回报。同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理工科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竞争力,掌握了一定的创业资本,他们掌握的技能也不容易被代替,不容易被复制。根据某高校的相关资料显示,在自主创业中,2010届工学专业的毕业生占了34.4%。因此,为了培养理工科学生科技动手的能力,高校要通过科研训练计划,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通过创新实践竞赛等活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技能。而市场经济信奉的是“生鱼片”理论,因此,在经济市场中,创新的科技很受欢迎,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一般情况下,一些学历层次高的大学生,都掌握了专利成果,在自身专业方面颇有建树,并且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此,这些大学生可以充分地考虑自主创业。再者,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也是创业群体中的“优势群体”。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由于其课程具有一定的侧重基础。因此,这类大学生全面具体的掌握了知识,在创业意识、能力培养等方面,这类大学生具备先天性的优势,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资本。
2009年,陈静对大学生的创业学习在创业学习、创业知识学习、以及创业技能学习和学习的自我调控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创业学习及其各维度上,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并且国家重点高校要比独立学院差异性小一些,而独立学院要比省属重点高校大一些。问卷中还显示,一本大学生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创业的群体比例为9.2%,二本的大学生有创业意向的为12.1%,三本的大学生有创业意向的为16.7%,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则为9.2%[2],由此可见,由于在人才培养模式、个人社会资源占有、以及就业前景等各个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创业意识要比“三本”院校低,创业意识强烈的还是“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其次,由于受到“精英化”教育情结的影响,“一本”和“二本”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出国、考公务员等方式就业,认为创业是在找不到满意工作之后的无奈之举,这些大学生对创业持有“生存型”的态度。并且,高职院校在“订单式”培养和“捆绑式”就业等作用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降低了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创业领域的比例。如:某师范院校2011年的时候,大学生城乡比例为1:0.85,其中很多学生的家庭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社会资源,有了成功创业的经历,家庭经济条件也比较好,因此,在创业方面,这些大学生呈现出“机会型”的模式,创业的意识比较强烈。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三本”大学生属于“优势群体”,而“二本”和“一本”大学生则属于“一般群体”。
根据陈静的研究还发现,在创业学习总分以及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值明显的比男生高。由此可见,在创业方面,男女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水平,在学习的得份上,女生明显的高于男生。2005年全球创业观察项目(CEM)的报告显示,女性创业越来越多,在全球创业总人数中,女性创业人数已经达到了的三分之一以上,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 6.90%。而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女性,创业活动指数高出了平均指数的4.26%,高达11.16%,在全世界排名第六。作为新时期创业者的中国女性中,拥有大专学历的女性占了 33.3%、拥有本科学历的女性占了 38.9%,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女性占了6.7%[3]。由此可见,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女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勇于冒险,充满自信,富有主见,果断等心里特质,在创业的领域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创业群体中的“优势群体”。
在新时期中,根据“一般群体”大学生创业的特点,通过组织创业讲座,高校要让更多的学生充分的了解创业的意义;同时通过宣传创业典型事迹等等,使更多的学生认可创业;并且,通过组织ERP沙盘大赛等等,使大学生支持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6]。其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阶段中,要把创业知识和专业学习充分地的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鼓励学生依法经营;要把创业经历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教育方法,使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要把创业艰辛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创业精神;要把创业诚信和成人成才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教育实践,使学生能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从而提高这些“一般群体”学生创业的意识和精神,促进学生的事业发展。
在新时期中,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为创业“优势群体”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因此,为了满足大学生创业培训的要求,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团队,举行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开展专题培训;同时,也可以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解答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问题,把一些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传授给大学生[7]。另外,实施项目动态管理措施,提高这些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高校要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建设创业基地,在基地上,为拥有成熟传业方案的学生提供创业的空间和基础设施,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实践,降低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和风险。同时可以为这些创业大学生提供后续智力和资金支持,
(1)什么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期中,大学生创业“优势群体”在具体的活动中,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创业良性发展,社会、政府和高校要共同努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目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还不是创业。虽然政府和高校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能够“成为国家公务员”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社会舆论也普遍关注“成为国家的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解决收入来源而进行的创业要高于为寻求更好发展机会而进行的创业,即“生存型”创业要高于“机会型”创业[8],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变我国创业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创业“优势群体”由“生存型”向“机会型”转变。
(2)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哪些冒险精神
新时期中,为了在商战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创业的时候,要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要对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准确的识别商机,为市场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务和产品。而在进行创业决策的时候,大学生创业者要坚定果断,不怕困难,要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首先,作为企业的创始人,新时期的大学生创业者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进行主动的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市场调研中,探寻周密决策的方式,同时,为了及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要仔细观察市场、勇于创新,利用品牌和特色效应,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使企业的生命周期得到延续[9]。其次,新时期,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在心理品质上不但要具有独立性、坚韧性、敢为性,还要具有适应性、克制性以及合作性,才能引领企业健康稳步的发展。但是,由于在创业初期,大学生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主要依靠诉求来办事。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青年成功创业率只有 1%。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生意场,大学生创业者要承受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很多的制约,承受各个方面的影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坦然接受失败和挫折,才能取得成功。另外,新时期中,创业者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才能领导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创业者要善于内省、依法经营、重视信誉以及明示权威等特点。从而在创业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表现出个人的影响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但是在性格、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上,每个个体都不一样,因此,作为创业团队的核心力量,创业者要学会认同他人,肯定他人的能力和才华,才能使他们尊重自己。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学会怎么使用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帅率自己的创业团队获得成功,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10]。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我国国民教育系列中,创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要不断地完善,才能不断的设和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才能促进高校教育的提高。
[1] 乔永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探析[J].世纪桥,2013(3):100-101.
[2] 周宇飞.基于多维理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4):62-63.
[3] 孙汉卿,徐学红.大学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1,17:33.
[4] 谢志远,刘元禄,任雪.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98-101.
[5] 杨金海,汪石果,周清香.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对接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3):85-86.
[6] 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74-78.
[7] 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2012(2):137-139.
[8] 王曼文.论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机制的构建[J].中州学刊,2009(3):141-143.
[9] 陈亚玲.回归素质: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的关键[J].江苏高教,2009(6):105-106.
[10] 谢志远,李上献,刘巍伟.侨务资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10(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