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思考

2014-03-04 18:53张爱中
东疆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模式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从个人创新、技能或者天赋之中获取发展的企业,以及通过知识产权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和谐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就业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为今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3-05-20

[作者简介] 张爱中,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北京 100042)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通过个人的智慧、才干以及创意,借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创造就业潜力以及财富的产业。从2011年起,我国的“十二五”发展计划把未来的经济发展核心确定为文化创意产业,并认为在未来人才就业方面需要大批量的设计类人才。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的创新性和才能,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中的动漫设计、广告设计、交互设计、影视设计、服装设计等都培养了很多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技术、能力以及创新性的高低对于未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种种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缺少具有创意、灵感的设计型人才,可以说设计师创新性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大石,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培养的设计型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设计感不强、缺乏创造性、抄袭和复制成品泛滥、缺少实践性等等。因此,怎样培养高校设计人才,怎样使高校设计人才构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目前设计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按照业界的相关研究,创意产业又被称为:“创意经济”、“创意工业”、“创新经济”以及“创造性产业”等等。1998年,英国为推动经济发展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从个人创新、技能或者天赋之中获取发展的企业,以及通过知识产权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出台。在“十一五”规划之中,国务院和党中央明确了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2]。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将文化艺术与资本市场相互结合,是在全球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之下兴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个人创造力和创新技术,提高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简而言之,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前数字技术、网络信息以及新媒体技术等高度发展的情况之下,与市场紧密结合之下的新产物,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向广大民众提供艺术、文化、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新兴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究其本质属性, 完全可将其看做“文化+创意+产业”, 即 “文化属性”、“创意属性” 和“产业属性” 三者的相互融合,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同时由此衍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其他非本质属性, 如 “产业属性” 可衍生出 “产业集聚化” 和 “高营利性” 等非本质属性。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第一,种类多样的文化产品能够丰富人民的生活,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创作和谐环境;第二,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带动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的发展,促进社会文化呈现繁荣景象;第三,有利于艺术人才的成长以及艺术本身的再发展,最终使得整个社会形成重视艺术发展、认同艺术创新的新局面。

当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是因为现阶段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而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和谐发展的动力来源。这是因为: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需要大量设计人才的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非常强力。在此大背景之下,各个高校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提升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设计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应该是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的精英人才。这部分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推陈出新。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规划以及实现发展急需一大批有创新思想的设计人才。毋庸置疑,在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之中,人才永远处于核心地位。但从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不论是质量和数量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同时在设计人才结构方面同样存在不平衡现象。除此之外,在当前创意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之中,既懂得创意设计,又了解市场经济的综合性精英人才非常欠缺。以中国经济发展龙头——上海为例,大量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相继落户于沪。但是,整个上海的文化创新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员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同比国外,纽约比例为12%,伦敦为14%[3],可以说,已经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综上可知,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重任。

第二,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支柱。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在于国家创新能力。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精通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熟悉商业运作的创新型、综合型设计人才。毕竟创意产业需要的就是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作品。因此,从这点来看,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创意产业要想得到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社会,文化消费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只有具备创意产品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成为市场经济下的最大卖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繁荣一时,创意产业人才层出不穷,与其高校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因此,高校也应不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充满 “挑战性”、“新奇性”、“多样性”及“前瞻性”的综合性人才。

综上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状态,人才欠缺已经成为这一行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但同时其又属于朝阳产业,充满生机与希望。面对当前形势,高校相关设计学科必须审时度势,紧密了解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文化技术最新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现状,也有相关机构和学者进行过研究。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研究年度报告》[4]中指出,半数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认为这一行业所需的人才应该首先具备创新能力,然后是沟通能力、职责感、学习能力,这些充分体现出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人才需求的特征;也有60%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认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质量,其中40%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觉得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人才质量不高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在于创意型人才的匮乏。可以说,我国目前高校设计人才的就业现状一方面是每年高校设计专业就业人数非常多,依据国家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5]:201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80万,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699万;但是另一方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人才供不应求,很多文化创意企业纷纷表示每年招不到可以胜任工作的设计人才。

其实,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引进并一直延续使用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技术工具以及人们的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这种单一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需求,在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在人们面前。

其一,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时都表示要按照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人才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但事实上在实际培养中这种目标定位并不明确;同时也有学校只把这种目标体现在书面或口头上,而在实践中流于形式。这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一是不少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观创意性不加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总是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完成课堂授课,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思想或者主观创意性是否形成,教师根本未予引导或关注,由此造成教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存在敷衍推脱的现象;二是很多高校采取闭门造车的形式进行设计人才的培养,很少有学校组建专门的市场调研小组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这样就造成很多高校在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很模糊,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其二,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切实际或者不够合理。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的内容包含了艺术、技术和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但是传统的设计人才专业培养机制非常程式化,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其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对于学科本位非常强调,导致科目众多,但整合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尽管学到了很多科目的知识,但并不能从宏观的高度把握和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更不能在不同课程之间做到实践和理论的融汇结合,以致高校设计人才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提升。同时,单一、僵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也致使不同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雷同的现象,导致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缺乏自身的特征和个性,最终使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存在抄袭、雷同现象,缺少自身的独特感。

其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实践力度不够。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要有创意、具备创新的才能,这就要求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勤加实践,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很多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只是停留在图纸教育上,对于创意产品的设计价值性、功能性、市场性、材料的把握性等把握不够,即便有高校组织学生对此调查,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而不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由此造成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不能与时俱进。

其四,我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在学生评价体系方面方法单一。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设定,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上也主要采取教师授课的形式,这样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教师也收不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事实上,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少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根本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的。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下列几类: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设计服务类,艺术品交易,旅游以及休闲娱乐类等。但是在高校设计人才就业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原创人才缺乏,导致文化创意产品原创性不高。以文化艺术类的动漫专业来说,目前我国动漫市场上欧美日韩动画产品占据市场份额的90%,可见我国消费者对于动漫产品的需求很高。但是,目前我国动漫设计制作者人数不足30000人,而市场对此需求量却已经高达60万人。而且,我国目前从事动漫设计的人才大多由动漫“发烧友”或者其他领域转行而来,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创造性不足。韩国2006年从事动漫创作者已经有40000人,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原创人才的严重缺乏[6]。

其二,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类人才缺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也日趋完善。但是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把创意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的管理经营型人才,在挖掘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立、衍生产业发展、挖掘价值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仍然以动漫业为例,目前我国的动漫业有关电脑制作人员其实并不缺乏,但是关于动漫业的营销策划人才和创意设计人才却并不多见。而且,就高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来看,其培养的人才大多是技术型人才,很少培养动漫专业的营销人才和动漫创意人才。

总之,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并不能依据市场而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僵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策略分析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大量具备综合能力颌创新意识的设计型人才,但从上文论述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方面存在很多弊端,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完善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基准扭转文化创意产业下设计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文化本身就是个人内在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当前设计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到社会创意类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文化创意的本质也要求创新必须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步,与商品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因此,高校文化教育领域也必须时刻了解市场情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一是通过研究、适应、服务等方面与市场接轨,转变传统艺术专业学生过于注重自我个性张扬的性格,积极引导学生将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市场需求与自我专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占据文化市场;二是通过对市场的研究以及反馈,高校要敢于改变自我,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以使得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艺术设计类教育学生研究消费者和市场会失去艺术领域的本来特色。其实不然,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之中必须遵循艺术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也要注意新形势之下市场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最终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最后,高校也可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经济两者结合过程之中寻找适宜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双赢”局面。

第二,改革高校设计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关注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下列几点:一是教师在课堂设置和教学中要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师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设计教学中来,通过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增强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团队协作意识。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意思维。艺术设计需要学生的主观参与性,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艺术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创新的自觉性和灵感,也就不会创作出优秀的原创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打破旧有的“灌输型”教育。比如在讲授《广告产品设计》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喜爱的品牌广告,由此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三是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包含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从知识点到知识网络的发散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某个问题深层次挖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构建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制,完善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设计人才培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下列几点:一是构建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已经兴起工作室教学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张教师教学以岗位实践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工作制的形式,这就促使高校学生在一二年级可以学习一些和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增强自身的理论基础;也可以选择自身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专业兴趣趋向;在三四年级时依托工作室,自由选择灵活的教训一体模式;也可以到社会上的实习基地实践,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校扩大校内工作室和校外企业合作度,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技术服务和技能培养机会,由此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二是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成绩严格检查,切勿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应该在学生实践教学阶段提出鲜明的实践要求,在各个时间段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和反馈,比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和集美公司、远大集团以及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合作,在这些机构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设计,并在项目中期和结束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报告,并由实践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作品更具有实用性和市场需求性。

第四,实施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当前,高校发展性评价是在不断总结、提炼当前学生评价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其主旨在于突出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主体地位,在完善评价体系之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在建立过程之中必须注意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要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来确定发展性评价,帮助艺术类设计学生能够真正成才。具体策略有如下几点:一是在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之中,学生必须处于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评价,要让其充分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其进一步全面发展合理定位;二是与其他专业不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之中尤其要重视过程,对于课程的所有阶段都要准确定位,合理评价,认真分析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表现,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优势或者不足,进行鼓励或者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是在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之中还可以引入行业评价,注重行业内部专业人士或者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满意度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在校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设计作品的缺陷和能力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高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内容。

四、结论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乃是人才的竞争,即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时要把教育的核心放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上,革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提升高校设计人才的整体素养和创意性,为我国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合格、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苏畅.论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2]余雁.创意产业化发展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究[J].艺术研究, 2010(1).

[3]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 2010(1).

[4]宇博智业.2012~2013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http://www.mohrss.gov.cn/jycjs/JYCJSzhengcewenjian/201305/t20130522_103580.htm.

[6]叶喜冰.从“纸上谈兵”到“实践先导”——看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训教学[J].装饰,2009(2).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ackdrop design thinking talents and Employment

Zhang Ai-zho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Beijing Polytechnic College,Beijing,100042,China)

Abstrac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mainly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individual innovation, skill or talent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potential for wealth and job creation throug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annot do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alents, and design professio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source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r the design talent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future of the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 of design talent, in order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design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ractice.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alent; training mode; employment

【责任编辑 朴莲顺】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