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丽
(新疆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能源战略高地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
——以克拉玛依打造“世界石油城”为例
王宏丽
(新疆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部署的积极推进,新疆能源高地建设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大发展契机。已成为国家重要石油石化基地的克拉玛依,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建设的有效路径,即大力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打造中亚区域性石油石化产业中心;大力实施“开发开放”战略,打造具有中亚区域竞争力的发展中心;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打造中亚区域性新兴产业市场中心;大力实施“和谐发展”战略,打造中亚区域性多功能的城市定位。
世界石油城;能源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克拉玛依
10.3969 /j.cn.65-1189(g4)2014.02.009
新疆能源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现已成为国家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特别是伴随着中国能源战略的区域性转移、新一轮全国对口援疆工作的大力实施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部署,能源高地建设成为新疆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大发展契机。
处于新疆与中亚这一世界级油气富集区中心的克拉玛依市,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和具有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石油炼制、石化下游产品加工等完整工业体系的石油新城,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及中国石油实施“西部快发展”战略的现实接替区。
打造“世界石油城”,就是要以坚实而雄厚的石油工业为基础,以中亚乃至更广范围内的石油资源为已生产、加工所用,并将发展视野拓展至世界范围,成为具有向中亚乃至全世界油气产地提供技术、装备、产品及管理模式等系统服务项目的能力的城市;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已被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发展规划。克拉玛依打造“世界石油城”建设的有效路径,简言之,就是要大力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打造中亚区域性石油石化产业中心;大力实施“开发开放”战略,打造具有中亚区域竞争力的发展中心;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打造中亚区域性新兴产业市场中心;大力实施“和谐发展”战略,打造中亚区域性多功能的城市定位。
(一)打造中亚区域石油石化产业集聚中心
中国向西开辟的陆上能源大通道战略将为克拉玛依油气产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原料支撑。已建成的中哈(哈萨克斯坦)和规划建设的中俄油气管线通向克拉玛依市,其中相当数量的石油作为独山子石化总厂的原料;中哈天然气管道与中哈原油管道平行,经过独山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向克拉玛依市提供天然气以满足生活和工业用气。
第一,打造能够链接中亚区域的油气开采产业链和石油化工产业链及其产业基地。依托周边国家丰富的油气资源,利用油气勘探、油气开采和油气化工的先进技术向中亚区域国家拓展,依托新疆油田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和克拉玛依石化工业园区,实现由大油田向大油气田的跨越,实现由炼油化工型向化工型转变,加快发展石化下游产业。加快天然气产业化步伐。加快发展盐化工等综合类化工业。
第二,强力推进在中亚区域有影响的石油化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导、推动生产要素和产业项目向园区有序集中,将园区建设成为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聚集效应突出、产业特征明显、辐射带动力强、投资环境一流的现代化石化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重要的重要增长极和面向中亚的石油化工先进生产技术的辐射源。打造国家级石化生态工业园,建设中亚区域及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
(二)打造中亚区域石油石化企业发展中心
依托克拉玛依辖区内的新疆油田公司、西部钻探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设计院、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油建公司等多家大型中央石油石化企业,建立技术、管理交流平台,打造中亚区域石油石化企业发展中心。目前,克拉玛依工业园区已有工业企业80家,其中地方企业78家,形成了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油气储运、炼油化工、工程设计、工程建设、技术服务、装备制造、运输通讯、发电供水等门类齐全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拥有完整的石油石化产业链,石油石化企业集群规模效益凸显。同时,克拉玛依要进一步加大出台鼓励地方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转化专项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发展资金项目,加大科技投入资金支持,加强政策性资金引导,促进企业向科技型方向转变,向创新型方向发展。积极培育外向型生产企业,鼓励和扶持企业自营出口,注重提高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大力促进贸易主体多元化。
(三)打造中亚区域石油石化产业研发、教育及服务中心
打造中亚区域石油石化领域专业研发高地。积极吸引国内外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大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领域基础及应用性研究力度。创建中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与应用中心。
打造中亚区域工程教育培养基地。创办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中亚区域石油石化行业标志性的工程教育高等学府,实行国际化招生制度。建立从技术工人培训、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等学历教育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多层次教育培养机制,开展从各层次职业及专业教育到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培训与资格认证的国际化教育。
打造技术服务与服务外包创业基地。以西部钻探公司为核心打造工程技术基地,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设计院、新疆油建公司为核心打造工程建设基地,以新疆油田公司为核心打造生产服务基地,依托新疆油田机械制造总公司等打造机械制造基地。积极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油气技术服务高端业务,加大对地方企业在原料供应、高端技术转让、市场开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针对数字油田和数字城市建设的软件外包、IT系统外包和业务应用外包等。
(一)打造中亚区域人才聚集流动中心
打造中亚区域--克拉玛依人才聚集流动中心,大力实施“开发开放”战略,就是要强劲实施人才开发和面向国际的人才引进。实施人才开发,一方面要重点建设适应克拉玛依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加大石油石化人才建设、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教育卫生人才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促进高端人才、实用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数量快速增加,素质和能力有显著提升,形成总量适合需求、结构趋向合理、分布相对平衡、整体素质良好的人才队伍格局。另一方面实施面向国际开放下的人才引进,加强与国际、国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注重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引进,注重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引进及金融、信息、旅游、物流、外经贸等新兴多元产业发展和高品质城市建设的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促进形成供给大于需求的行业及企业人才竞争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聚集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人才环境。
(二)打造中亚区域技术聚集创新中心
打造中亚区域技术聚集创新中心,需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向打造中亚区域石油化工基地和石油技术服务基地的目标迈进。力争实现克拉玛依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全力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在重点企业尝试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快建立地方企业与驻市中央石油石化企业科技项目的对接和延伸工作,促进高端技术和石油化工领域的精细化工技术向地方企业转移。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项目建设。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给予政策扶持。组织开展疾病防治、重大动植物疫情预防与控制、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检测与控制、防灾减灾等民生科技研究。同时,要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推进克拉玛依大学科技园建设工程。大力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加快形成克拉玛依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石油高新技术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克拉玛依市在中亚区域以石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打造中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第一,全力打造优良的金融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克拉玛依投资发展。利用昆仑银行搭建金融平台,建立完善金融中介组织,增强金融中介服务功能。积极争取昆仑保险、昆仑证券进驻克拉玛依市,推进中石油“金融总部”落户克拉玛依的步伐。
第二,积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以昆仑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产业,为石油石化产业企业及相关工业商贸企业提供专业性、针对性金融服务;建立可持续发展基金;扶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以及替代产业的风险资本投资金融体系;建立完善为社会民众提供民间信贷的小额信贷金融体系。
第三,要完善银行服务网点建设及金融市场建设。尽快在城市周边设立分行、分理处,完成规划建设在四个城区的服务网点。拓宽服务领域,加大信贷力度,尤其是对核心产业、新兴产业、新型工业化重点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调整期限结构,改善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比例。
第四,要积极参与全球低碳经济国际合作,扶持培育一批碳经济服务咨询中介,全力向国家争取获批成立面向中亚服务的碳交易市场,积极推动我国以人民币计价的碳交易市场和围绕碳交易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争取将克拉玛依市建设成为中亚碳权交易中心和碳金融服务中心。
(二)打造中亚区域油气产权交易中心
打造中亚区域油气产权交易中心,要大力建设信息网络,活跃产权交易,提高交易效率。打造专门的中亚区域油气产权中心交易网,利用大量宣传手段推广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各种中介机构和经纪人的积极性,积极与中亚区域及内地兄弟省市产权交易机构加强沟通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拓展产权交易品种和业务范围,由单一的石油企业产权交易的服务功能,逐步发展为具有项目组织、策划、招标、企业产权交易和闲置资产调剂等多功能的服务中心。在充分发挥信息集聚辐射、市场价格发现、资源优化配置、优质高效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等功能的同时,发挥资本流动、交易监管、中介服务、资源配置、区域交易等多种功能。
(三)打造中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
第一,打造中亚区域信息服务中心。依托克拉玛依智能油田建设,做强石油石化应用软件。重点开发面向智能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业控制、储运管理、销售管理等系统,发展壮大石油石化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业。围绕“数字强政”、“数字惠民”与“数字兴业”三大应用,推进面向中亚市场数字城市的应用软件研发。重点实施软件产业振兴工程。
第二,大力发展辐射全国及中亚区域数字油田和数字城市建设的信息服务业。具体包括:大力拓展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着力强化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积极发展数据服务产业、特色高端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全面开展信息服务业提升工程。
第三,加快推进具有“世界石油城”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大力发展内容数字化服务。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和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具有“世界石油城”特色的数字内容服务。鼓励传统媒体拓展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内容产业。
(一)打造承载地域文化底蕴的品质之城
军旅文化、石油文化、西域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城市文化,是克拉玛依文化的五大形成要素。打造地域文化底蕴的品质之城,要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城市主题文化体系,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传播普及。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化、市场化运行的文化发展机制。培养文化人才,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实施重大文化事业项目建设。建设全市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发射系统,普及数字电视,实现数字电视讯号、模拟电视讯号的双向传输,推进“三网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广电传媒、新闻出版、演出公司等文化企业(集团)。
(二)打造中亚区域优美宜居的生态之城
实施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战略。确保城市“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四大安全,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人居城市、国际低碳石油经济示范城”五大目标,完成“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低碳经济型、生态型、园林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六大转型。
发展低碳产业,重点建设低碳油气开采产业基地、低碳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低碳油气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低碳新能源产业基地、低碳金融产业基地、低碳信息产业基地、生态旅游产业基地和低碳交通物流基地等8个低碳产业集聚基地以及国际低碳石油经济示范城、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低碳示范乡镇和低碳示范社区等若干个低碳示范区,建设低碳照明示范市。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做好炭汇林基地大树培养,建设苗圃基地,加快森林公园、东湖湿地和城市周边生态建设、湿地恢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荒漠林和植被保护;加强环境监测管理,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三)打造中亚区域通达便捷的枢纽之城
打造通达便捷的枢纽之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拓展航空运输发展空间,逐步将克拉玛依建设成为中亚地区的航空货运中心。争取克拉玛依机场在新疆民航发展规划中取得有利地位。争取增加与西部门户乌鲁木齐枢纽机场的航班频次。积极争取开辟直达北京等一线城市和西安等二线城市的航线。争取开辟联系中亚国家的国际航线。
第二,发挥铁路交通运输优势。加快火车站场及火车客站建设,争取直达国内外的客运、货运线路,提高运行效率。建设石化园区铁路专线,完善独山子站铁路专用线,扩大铁路运输能力。加快推进克拉玛依—塔城—巴克图口岸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克拉玛依—塔城段铁路。
第三,科学规划建设原油、天然气管道网络,配套建设成品油运输、储备管网,为油气生产、炼油化工、油气储备提供系统配套,提高管道运输规模效益。
第四,要提升公路交通设施水平。大力改善对外公路交通条件,续建奎屯—克拉玛依高速公路,改造呼图壁—克拉玛依、G217克拉玛依段等一系列工程。争取建设克拉玛依到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吉木乃、巴克图等一类口岸及喀纳斯方向的高速公路。
[1]牟雪江.约定世界石油城—数字克拉玛依成为克拉玛依走向世界的智力支撑[J].中国石油企业,2010,(7).
[2]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内部提供,201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内部提供,2004.
[4]新疆克拉玛依市“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内部提供,2010.
[5]克拉玛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内部提供,2009.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依托密集型能源资源,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对策研究”(12AJ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4-02-18
王宏丽,女(汉族),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