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崇德向善的道德建设

2014-03-03 17:01窦岩平贠智凯
关键词:中华民族道德民族

窦岩平,贠智凯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一、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道德建设力量

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比如“积善积德”、“上善若水”、“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仁,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君子喻与义,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言必信,行必果”、“礼之用,和为贵”等等[1]。还有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君子怀德、见贤思齐、穷则思变、道法自然等。像这些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和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提倡中华民族精神,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我们要把这些中华民族精神转化为崇德向善的社会道德。

当前,培育民族精神对加强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普遍尊奉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表现出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实践证明,越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关头,越是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非凡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民族精神所具有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精神,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对于我们凝聚力量、促进发展,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注重先进精神的总结和弘扬。民族精神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良好和谐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我国现阶段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我国现阶段道德领域的现状:“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同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城乡环境、公共秩序、社会服务、旅游景区等方面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积极变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整个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从整体上看我国社会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向善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社会在一些领域、一些时段、一些人群中确实存在着局部道德滑坡现象,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2]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行为时有发生,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在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发生了道德冷漠、丧失良知的现象,一些领域出现了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事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问题,冲击道德底线,挑战公众良知。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进一步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观念交织,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杂陈,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复杂的态势,社会思潮更显芜杂和活跃。对此,既要历史辨证、科学理性地分析,看到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社会转型经历的道德阵痛;又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分析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方面的原因。道德教育是人类精神绵延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使人类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汲取历史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从而走向文明。我国浓重的应试教育方式,是致使社会公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试教育侧重于知识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对“做人”问题的探讨,远离了“做人”这个中心课题。使道德远离了日常生活,成了空洞的口号,从而弱化道德社会控制功能。

其次,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行动受经济利益的支配,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社会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导之下,分散的小农经济很容易形成缺乏公德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虽然经过经济改革,小农经济的状况已大有改变,但是那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依然影响着人们,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制约着社会公德的形成。

再次,法治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基本的规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个人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然匮乏。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强,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

最后,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等规则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和社会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呈现泛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相互碰撞,致使社会出现了一些官员贪污腐败,见利忘义;一些领域出现了制假售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问题。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道德建设,要以民族精神的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

民族精神与道德建设是有内在联系的,民族精神之中包含着公民道德,道德建设寓于民族精神的培育之中,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活动的价值导向与规范。具有引领、调控和规范公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功能”[3]。新时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切实增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加强道德建设,要以民族精神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方向是根本问题,它决定其根本内容和方式,正确的方向要靠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保证它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选择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一正确的选择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指导地位。从此,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道德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道德建设的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坚定科学信仰、增强对民族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勇于和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各项事业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社会有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必须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保证其性质和方向。

(三)加强道德建设,要以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的辉煌局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

新时期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全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培养人们以国家利益、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崇高道德;陶冶人们诚信、仁义、自强的道德情怀;倡导人们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各尽其能的高尚道德境界。理想境界作为人们对未来的构想,是一种对价值目标的认同。共同的社会理想是指引一个国家和民族各项事业发展的主题,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的共同理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所在的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各民族的凝心聚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支撑,没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境界就没有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的支柱。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更能把全民族统一起来,更能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在爱国精神的旗帜下,全民族才能实现更加紧密的团结,才能使中华民族向新的历史跨进中更有力量。正是拥有了爱国精神,中华民族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尽人意的方面和环节。转变这种不良风气的有效社会途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从而加强推动文明道德风尚的建立。坚持用民族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共同进步,增强“公心”“公德”意识,坚守对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追求,树立公共生活观念,形成文明生活方式。

(四)加强道德建设,要以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谐文化化育人心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谐文化反映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塑造着人。从根本上看,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创新性、以人为本性、群众性等特征,这既是和谐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推动文明道德风尚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引领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谐文化环境构建是这项工程的重要保证,只有在我国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继承、改革与创新,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环境,才能保证民族精神对中国社会文明道德建设的有效引领。

“一般认为,社会文化可以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类型。”[5]无疑,社会意识、人们的理想信念、一个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个社会的荣辱观及道德风尚,都应该属于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的范畴。文化的字面意思,即“文而化之”。周易上说:“文化,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人文百态,凝聚事相人心,然后再流化天下,化育人心。我们从不缺少文明,而是缺少化育。缺少的是作为动词活着的文化,而不是作为名词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现在文化丰富了,生活富裕了,但文而不化,富而不贵,卷帙浩繁却没有完全化入人心,道德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将重点放在“化”上,就是将民族精神引领作用最大化。

以民族精神化育人心,即:将民族精神转化为主体意识上的道德,首先要从理论向主体意识转化。使民族精神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民族精神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只有将民族精神,广泛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目中牢不可破的信念、信条,才能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从道德哲学角度讲,文明的本质规定是德性,只有当人称为德性的人时,他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明的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法并用,是我国社会历史上常用的治理方式,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这是因为,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6]正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

首先,培育民族精神,使之向主体意识的形态转化,是一个价值内在化的过程。只有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生活实践过程当中,不仅正确地掌握了价值理论,而且通过自我意识内化到自身,这种价值才能成为一个人或群体公认并践行的标准。因此,主体不仅要从理论上把握当然之则,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普遍外在的理论体系、道德要求、行为模式等,内化为与主体价值认识相结合的关于价值信念、意向、情感等在内的意识,唤起人们内在、自发的力量,从而使价值体系获得内在的动力,有效而持久地支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普遍持久地弘扬民族精神。在弘扬民族精神时,要寻求一种对于群众的心理素质、思想状况、文化水平、关注问题都具有易接受性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要遵循心理接受的规律,采取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让其真正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精神修养和道德素养。每个人通过民族精神的滋养,找到精神的皈依处。

其次,要将民族精神从认识向实践转化。中国古代做学问,主张知行合一。这一点,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推动道德建设的有利资源。从理论的建立,到认识的内化,再到自觉的行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特别提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尤其要注重的。为了把对民族精神转化为一种行动与习惯,最根本的,需要在人们心中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敬重之心,获得内在价值信念和人格力量的支持。这就需要通过社会上层建筑的力量,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利益机制、社会约束等措施,有目的地进行传递和灌输,把人们的认知和行动纳入社会道德许可的范围之内,把民族精神引领的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第三,民族精神要从规范向榜样示范转化。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8]因此,推动高尚的道德行为,关键是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忠实践行者。实际地证明民族精神的现实性、可行性、普遍性,从而促使民族精神在最大限度上进入生活,进入群众、进入社会。民族精神是人们的导向与规则,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榜样示范则是实际表现,指示给人们实际上是怎样做的。这就意味着首先需要一部分人成为行为示范,从而为人们行为起着教育、引导作用。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更多地从示范和榜样那里汲取价值观念,并塑造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示范的社会导向作用,甚至比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作用更有说服力,教化的效果也更明显。所以,要运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楷模,使价值示范变成社会的共同财富。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深入挖掘和宣传、推介典型人物、典型集体、典型事件、典型经验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具有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塑造人,使他们的精神成为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以中华民族精神推进崇德向善的道德建设,贵在思想观念的跟进,重在方式方法的创新,难在深入持久地推进。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之中,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打牢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基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坚持常态化、长期抓,以积垒土成高山、积细流成江河的精神,不断以中华民族精神推动崇德向善的道德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1]杨朝明.论语诠释[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4.

[2]刘云山.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时的讲话[N].山西日报,2012-05-14(1).

[3]夏东民,陆树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价值[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5]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

[6]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从严治党 [N].广州日报,2013-05-01(1).

[7]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8]谢环驰.习近平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N].科技日报,2013-03-06(1).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道德民族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