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庵彩塑中的建筑造型及审美特色

2014-06-17 12:55周俊玲
关键词:建筑造型山墙彩塑

周俊玲

(1.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水陆庵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普华镇王顺山下,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核准年代为明代。寺内保存最好的是后端的水陆殿,殿内除中心位置的三身佛及背后的三尊菩萨外,还有满壁的悬塑雕像,内容以佛传故事为主,包括佛祖降生、出家、涅槃的全过程,供养人、珍禽异兽、奇花异树夹杂其间。除此之外,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亭台楼阁、佛塔、寺院等非实用的建筑类雕塑,它们参差交错地分布在墙面之上,起到了很好的点景和衬托作用。

一、水陆庵彩塑中的建筑分布

水陆殿为5 间硬山式建筑,内部彩塑总面积约300 多平方米,有大小佛像雕塑2700 多尊,大的5 米多高,小的只有四五公分,它们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大殿之内,以不同形式呈现佛国世界和佛传故事。为使人们更容易了解这些故事,工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其置于适当的环境之中,这就有了依照现世场景再现佛祖生活画面的建筑造型,观者“见之而乐,观之而不厭足”[1]。基于此,本文从进门右手开始,以环形视角对水陆庵彩塑中的建筑进行初步梳理。

(一)东壁

因为门的分割,东壁包括南北两个部分。北面佛祖坐于莲台之上,幡盖,背光,侍者随侍左右。壁塑分为四层:护法金刚力士,站立云头构成了第一、二层;幡盖周围的供养人、双头飞天等构成了第三层;其上有儒、释、道三教领袖坐于云头之上。此面壁塑中的建筑造型只有老子身旁的覆钵白塔一座。南面释迦牟尼坐莲台居中,左右各立侍者。周围环塑护法金刚力士,北面为大势至菩萨及侍者,南面为观世音菩萨及善财童子。此面壁塑中的建筑造型也只有覆钵白塔 1 座(图 1)。

图1 观世音菩萨旁边的覆钵白塔

(二)北山墙

第一层有十二尊护法神像,第二层有罗汉二十五尊,代表五百罗汉渡,第三层正中有十字脊歇山式建筑一座,围绕这座建筑为佛祖降生故事,还辐射有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以该建筑为轴心,右面有歇山顶式鼓楼一座,歇山顶二层建筑一组,佛龛一座,歇山顶建筑一组,悬山式建筑一组,右上角为七层仿木楼阁式佛塔一座;左面有攒尖顶式钟楼一座,廊式建筑一组,歇山式建筑一组,圆形攒尖亭一座,围屏式室内环境一处,悬山式建筑一组。以上这些建筑造型以十字脊歇山式建筑为轴心,错落有序地分布在由栏杆隔离的三个画面之中,最底层的建筑之间有围墙连接,合成一座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群(图2)。

图2 北山墙

(三)北分隔墙

北分隔墙东面没有建筑类雕塑。西面彩塑主体为十六臂十六眼观音菩萨(也称如意轮王菩萨),坐于莲座之上,背有竹园,暗指普陀山之紫竹院[2]。以菩萨为轴心,左下侧为悬山式门厅,红色隔扇大门,绿色隔心,粉色围墙,墙头有披檐;上有歇山式建筑一座,内有供养人。右下侧为圆形茅草顶亭式建筑一座;上有歇山式建筑一座,与右侧相似;再上有门洞式建筑一座;白墙红柱佛龛一座。整个画面以菩萨为中心,以回廊为格挡,分为五个层次,点缀有祥云、日月、供养人,构图完整,主次分明(图3)。

图3 如意轮王菩萨及其两边建筑造型

(四)南分隔墙

南分隔墙西面为文殊菩萨,画面中没有建筑造型。东面中心为药王菩萨,周围有山水人物及药王经变故事,其间穿插有五组建筑。整幅画面被栏杆分割为三层,中部左右对称有歇山式建筑2 组。

(五)南山墙

与北山墙对称,第一层为十二尊护法神像,第二层为五百罗汉渡海。第三层正中有十字脊歇山式建筑一座,檐角悬挂璎珞,主要为佛祖涅槃的佛传故事,与北山墙佛祖降生对应,其上还有十字脊歇山式建筑一座,这两组建筑构成整幅画面的轴心。轴心建筑两边有围墙连接的歇山式建筑,形体较小,墙顶有披檐,再两边为庑殿顶的钟楼和鼓楼。钟楼一侧有歇山式建筑一组,左下方有平顶式建筑一座,门内正有渡海的罗汉走出,旁边为四座歇山式建筑;鼓楼一侧有十字脊歇山式建筑一座。轴心建筑的左右上方有佛塔两座,七层仿木结构,四角悬挂铃铛。整幅壁塑被栏杆分为三层,图面明晰,错落有致(图4)。

图4 南山墙

(六)大殿中心

大殿中心位置为横三世佛,背光中有建筑图像存在。药师佛背光中有歇山式建筑一座,屋面阔大,屋顶高低错落;阿弥陀佛背光中有庑殿顶建筑一座,殿前有回廊,三重屋顶;释迦摩尼佛背光无建筑造型。三世佛背后为三尊菩萨,被六组建筑纵向分隔,每组建筑又以栏杆横分成不同的画面。普贤菩萨右侧有覆钵白塔一座,歇山式建筑两座,悬山式建筑一座;左侧为十字脊歇山式建筑一座,缺顶建筑一座。观世音菩萨右侧有歇山式建筑一座,悬山式影壁一座;左侧有歇山式建筑一座,硬山式建筑一座,山洞建筑一座。文殊菩萨右侧有十字脊歇山式建筑一座,歇山式建筑一座;左侧有覆钵白塔一座,歇山顶建筑一座,悬山顶建筑两座(图5),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

图5 三尊菩萨及两边建筑造型

总而观之,水陆庵彩塑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南北山墙之上,有佛塔建筑七座,庑殿顶建筑三座,十字脊歇山式建筑六座,歇山式建筑十九座,悬山式建筑七座,硬山式建筑一座,平顶式建筑两座,亭子三座。另外还有山洞建筑、围屏式建筑、廊式建筑等,而分割空间、构成室外活动的栏杆式建筑则随处可见[3]。这些彩塑建筑虽然属于“非实用”的建筑造型,却承载着佛国世界的辉煌和人们的想象,反映着当时地面实体建筑的基本样态,成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图象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建筑造型在水陆庵彩塑中的作用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社会活动的场所,建筑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在众多艺术类题材中,皆能看到建筑图象,佛教壁画、雕塑作品也概莫能外,如山西平遥双林寺释迦殿东西壁影塑作品就有“宫中宴饮”等建筑场面出现[4];山西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正面佛坛影塑中也有与佛像配套的宫院建筑[5]。这些建筑形象与佛教题材的人物故事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人们对于佛国世界的想象和仰止,而且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一)分隔空间

壁塑类宗教艺术作品因为要凸出墙体之外,冗杂的画面容易在视觉上造成拥挤、杂乱和纷扰,加之佛教殿堂一般都比较幽暗,更易引起观者的不适之感。古代工匠们处理这种情况的做法之一就是将整幅画面进行分隔,根据不同部位和构图目的,使用不同建筑形制来表现。一是栏杆式建筑的广泛使用。在南北山墙、中间三尊菩萨的周围、北隔断西壁、南隔断东壁等部位,皆使用3~5 层的栏杆来分隔画面,表现不同层次和题材。这些栏杆通过笔直的线条将画面分隔开来,从而使得整幅画面层次清楚、条理清晰。尤其是南北山墙部分,几十平米的画面被分隔为上下几部分,虽然墙面上人物、山石、珍禽瑞兽众多,雕塑体量从几十公分到几公分都有,但是因为有了栏杆分隔,观者便可随着栏杆逐层观赏,由视觉到心理就有了暂停和归类,满胀和琐碎之感随之消失。二是不同佛传故事之间的分隔建筑。虽然整幅画面有栏杆式建筑分隔,但在一组画面中还是会表现出单调和沉闷,这时工匠们又用到了建筑作为调剂因子。他们根据画面表现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建筑场景,这些建筑一方面丰富了画面的现实感,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分隔作用。这样观者在欣赏画面时就能够围绕主体建筑展开联想,从而消除满壁画面无从看起的盲目感。三是大体量建筑。大体量建筑冲破了栏杆建筑的分隔,使得画面摆脱了单一性和僵化感,增加了跳跃性,这不仅活跃了佛事氛围,而且增加了观者目光向上拓展的空间感。

(二)凸显主题

图6 佛祖诞生

图7 佛祖涅槃

建筑类雕塑在画面中除了分隔空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凸显想要表达的主题,这种功能在北山墙和南山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北山墙中心为一组十字脊歇山顶建筑,建筑内部上面是狮子吼,下面是净饭王拜见阿私陀图,周围则是白象投胎、佛祖诞生、九龙沐浴等佛传故事(图6)。佛祖是作为王子身份降生的,因此工匠在营造喜庆氛围时,选择的是仅次于庑殿式的重檐十字脊歇山式,此类建筑样态也是古代高等级建筑及大型寺观建筑的主要形式,如紫禁城角楼、山西解州关帝庙的中心建筑。与北山墙画面相对应,南山墙中轴线上同样有一组建筑,表现了佛祖涅槃的场面。虽然主体建筑依然选择十字脊歇山式样态,但建筑体量明显小于北山墙的,而且檐角上挂满了璎珞。这样既表达了佛祖居住地的崇高,又符合教义要求,同时营造了佛祖涅槃时人们的悲伤心情(图7)。南北山墙中心建筑的体量远大于其他雕塑体,构成了南北壁塑的核心,这样既凸显了佛传故事的主题,也吸引着观者的目光,使他们专注于主体建筑内外发生的故事,从而增强观者的在场感。

图8 庵婆罗园

图9 整理经卷

(三)再现场景

大殿南山墙主要表现的是佛教流传和佛祖涅槃,其中针对佛教传播中不分男女、不分贵贱,只要一心向佛,都能得道成佛的故事,则是围绕庵婆罗园展开的。庵婆罗园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半部,为十字脊歇山顶单层建筑,屋脊装饰瑞兽、四角垂挂璎珞,内坐佛祖,外为庵婆罗丽和众僧低语交流(图8)。佛祖涅槃后,高深浩瀚的佛教义理的整理和传播成为佛教弟子的首要任务,这一画面以主体殿堂建筑为中心左右展开。据传说,典籍整理工作是在山洞中进行的,因此,画面右侧塑有椭圆山洞,一小沙弥正躬身而来,洞外则是弟子群策群力,展卷奋笔,集结经典(图9)。水陆庵彩塑虽描述的是佛国故事,但是在搭建故事发生场景时,还是以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建筑样态为蓝本的,如佛祖降生和涅槃的殿堂就模拟了王侯贵族的歇山式,山洞门则塑造为椭圆形双扇红色板门。最典型的要算南北山墙上的钟鼓楼造型,为明代城市中的常规建筑,钟楼多为攒尖顶,鼓楼则多为歇山顶。现实建筑样态在水陆庵彩塑中的完整表现,为信众营造了常态化的生活空间,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亲近感,从而拉近天国和现实的距离。

(四)延伸视觉

水陆殿内大约40 平方米,在有限的空间里从中心到四壁塑满了雕像,两侧山墙则从地面到屋顶被分隔为不同层次,这样人们在逼仄的空间中仰视上层画面时,就必然会产生坠落感。为消除这种不适,工匠们在设计画面时采取了很多方法,从视觉和心理上减少密集式构图带来的繁冗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多种样态就是其中之一。一是利用大屋顶形成向上腾空的动感。在水陆庵彩塑中,建筑类屋面多被塑为下弧形。如果是单层建筑,这种造型可能会造成视觉上的下坠,但是在重檐建筑或上下相连的建筑构图中,则会形成随弧面向上延展的效果,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延伸了视线,形成向上腾飞之感。二是利用建筑空间营造气氛。满壁悬塑容易形成封闭感和压迫感,为消除这种不适,工匠们利用半开、似开似闭、紧闭等不同形式的门扉,使人们在潜意识里联想到门后面广阔的空间,从而达到从有限到无限的艺术效果。三是利用佛塔延伸画面。作为佛教类雕塑,佛塔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水陆庵彩塑主要为覆钵白塔和仿木楼阁佛塔,通过修长的佛塔不仅可以分隔画面,而且可以起到了延伸空间的作用,从而使信徒对佛国世界产生憧憬(图10)。

图10 仿木楼阁佛塔

三、水陆庵彩塑建筑造型的审美特征

水陆庵彩塑数量众多、主题鲜明、手法灵活、设色热烈,展现了明代雕塑艺术特有的元素和中国古代彩塑艺术的精湛水平[6]。水陆庵彩塑中的建筑造型则是现实建筑和宗教艺术的融合,其在色彩运用、空间布局、装饰纹样等方面形成独有的审美特色。

(一)通过色彩运用凸显佛国世界的高贵空灵

宗教类彩绘一般使用冷色调较多,这样就可以达到沉稳、庄严、神圣的艺术效果,而世俗建筑则基于环境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色彩,水陆庵彩塑中的建筑造型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完美融合。除东面有三扇隔扇门之外,水陆殿再无窗户,以至于室内光线较暗,影响到游客的观感,为此工匠们充分利用彩绘颜色来调和画面,形成较为靓丽的艺术效果。首先分隔画面的栏杆多用金色,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整幅画面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且凸显了佛国世界的高贵和空灵;其次大多数柱子皆为红色,这样不仅较为醒目,而且符合实体建筑的惯例;再次屋脊和檐下装饰,多使用金色、绿色、蓝色、红色等,这些色彩与实体建筑不尽相同,不仅可以丰富画面内容,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亮度。这样,水陆庵彩塑在色彩运用方面既考虑到佛国世界的崇高,使信徒顿生仰止之感,又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实例,使观者内生亲切之情。

(二)通过中轴对称和栏杆围墙构筑整体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中轴对称、整体布局,在水陆庵壁塑中,工匠们充分展示和利用了这种手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富丽堂皇、高贵典雅的佛国世界。首先充分利用中轴对称原理构图。在南北山墙壁塑中,皆利用中心建筑为轴,向两边延伸,这种建筑格局不仅与实体建筑一致,而且达到视角对称的艺术效果。其次充分利用栏杆分隔画面。在整个水陆庵壁塑中,栏杆式建筑的运用是最成功的伏笔之一,栏杆不仅可以起到分隔画面的艺术效果,而且可以使得画面浑然一体。再次充分利用围墙构筑宫殿整体形象。水陆庵彩塑中的建筑造型还充分利用围墙来连接单体建筑,以构成建筑群,这样就可以在视觉上为人们营造宏大的宫廷场面,从而达到在平面上展现立体建筑的意图。如反映佛祖降生的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十字脊式,两侧塑有八字形围墙,连接其它建筑,形成一个宫殿群,以此来反映佛祖初为王子的身份,达到烘托气氛之目的。

(三)通过璎珞和兽头等装饰纹样彰显雕塑的宗教色彩

在有限空间之内表现众多内容和题材的佛教故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为了在壁塑中表现佛国建筑的华丽庄严,装饰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首先在重要殿堂之上,工匠们塑造了璎珞这种在现实建筑外观中基本不存在的装饰,如在佛祖降生和涅槃的主体建筑屋檐之上都悬挂有璎珞,以此来表明建筑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营造与现实不同的佛国世界。其次在重要建筑和仿木佛塔之上,多悬挂有铃铛,通过这些装饰,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风吹铃响的美妙景象,从而产生对佛国的向往;再次在大部分建筑的屋脊之上都用到了脊兽,这些脊兽既与实体建筑相似,又进行了适度的扩张,以增加佛国世界的神秘感。此外,一些十字脊歇山建筑的山花做成了花朵形,斗拱也被塑成了不同造型,这些构图不仅丰富了壁塑中的建筑造型,而且凸显了画面的宗教色彩,其装饰意味明显大于实用价值。

(四)通过虚实场景延伸出观者的无限想象

建筑的空间感不仅被用来营造视觉和心理上的延伸,还被用作虚实场景和画面的表现题材,这些在水陆庵壁塑中皆有体现。首先是五百罗汉渡海故事。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现五百罗汉数量的众多和场景的宏大是一个难题,在水陆庵壁塑中,工匠们借用建筑空间达到了这个目的。在南北两组壁塑中,边角之上皆出现了建筑造型,半开的门里有不同形象的罗汉正在走出,五百罗汉的数量便以源源不断地从画面后方涌现的方式完成了。其次是众僧整理经卷的故事。在毕钵罗窟整理经卷的画面也是借用两扇山洞门来暗喻的,透过洞门人们可以联想到洞内忙碌、紧张的经卷整理过程,从而形成一幅众僧整理经卷图。这些虚实相间的建筑画面不仅可以补充和延展画面内容,而且可以触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满足人们好奇的心理,从而实现人们对宗教的皈依情和神秘感。

总之,水陆庵彩塑中建筑的应用明显多于其他同类寺庙,这些建筑在构成故事情境、营造画面内容、烘托人物身份、展示社会场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对这些建筑形制进行细分、功能进行归总、审美特色进行描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李缠瑞,樊维岳.凤鸣玉山[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

[2]刘兆英,何谦.诗画蓝田[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

[3]中国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美国西北大学学术技术部.影像水陆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王永先.双林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5]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编委会.小西天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6]罗宏才.从中亚到长安[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建筑造型山墙彩塑
陈沛捷 庄绿妮
泥彩塑:天地之美
汉源彩塑
建筑形式语言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分形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
绿山墙的安妮(五)
绿山墙的安妮(四)
绿山墙的安妮(二)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