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要点

2014-03-03 16:25冀宝营
西北园艺(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装袋原基杂菌

发酵好的原料营养增加,富有弹性,空隙度提高、水分适中,pH值7~8,更有利于平菇菌丝的生长。为了充分利用资源,降低平菇栽培的生产成本,作者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将发酵料栽培平菇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栽培季节

北方一般秋季可在8月末至9月初栽培,此时温度适宜,杂菌感染率低,而且发好菌后温度正好适宜出菇。

2 优质菌种

选择菌种时要一看长势,二看纯度,三看菌龄。优质菌种要求:菌丝纯白,有光泽,生长均匀整齐,粗壮旺盛;纯度高,无杂菌感染;含水量适中,与瓶(或袋)壁紧贴,无干缩、松散和积液现象。

3 原料选择和培养料配方

生产中主料首选棉籽壳、玉米芯,其次可选杨、柳等,辅料可加麦麸、豆饼等氮源。原料必须干收干贮,用之前提早暴晒、预湿。此外还需石灰、石膏等材料。栽培时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栽培原料,常用配方如下:①棉籽皮96%、石灰3%、石膏1%,另加50%多菌灵0.1%;②玉米芯78%、麸子15%、糖1%、石灰5%、石膏1%,另加50%多菌灵0.1%。

4 建堆发酵

首先对场地和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其次将原料暴晒24小时。建堆时,先将主料和辅料混合均匀,加足水分(培养料含水量65%~70%)和化学药品,做到三均匀(即主料和辅料均匀、干湿均匀、料药均匀),并达到两个指标,即含水量达到65%~70%和pH达到10。

建堆时将料堆成宽1~1.5 m、高1~1.2 m、长度不限的龟背形长条堆。建堆后用木棒(直径5 cm)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33 cm插一孔,孔与孔之间呈“品”字形,以利通气发酵,还可在料堆膜上再盖草帘和塑料保温保湿。一般在建堆48~72小时后进行翻堆,生产中根据距料表面33 cm处温度达到65~70℃并维持24小时后进行。翻堆时必须将料松动,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时把堆中心的料翻出来,四周的料翻入中心,以便培养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大约6~8天,一般情况翻堆3次即可。然后把培养料扒开摊平降温,并使其排出废气。开堆时可见适量白色放线菌,质地松软、有弹性,浅褐色,无异味、有芳香味,料含水量适中(60%~65%),pH值在6.5~7。

5 装袋接种

选用宽20 cm、长45 cm、厚4丝(0.04 mm)的聚乙烯塑料袋,提前用缝纫机轧12行,每3行1组,共4组。塑料袋用前最好先系好一头,将塑料绳在手掌上缠一圈剪开,约20 cm,系时留1.5 cm的头,每50扎成一把装在袋内备用。装袋前将菌种瓶(袋)外壁用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30分钟,将菌种掰成红枣或杏核大小(太大菌种与料接触面积小,太小菌种吃料能力差),放入消毒的盆中。因为发酵料中仍有一部分被抑制的休眠的杂菌,所以必须加大接种量到20%。

待料温降到30℃以下,将料摊开进行接种。接种一般采用层播法,即将塑料袋一头用绳扎紧,一般分4层播种,上下各1层,中间2层,投种比例为3∶2∶2∶3,两头多,均匀分布,中间少,周边分布,将菌种装到微孔处。装袋太松,培养料与薄膜之间有空隙易进空气发生污染,还容易在袋内产生侧生菇;装袋太实,特别是袋子中间部分,则透气性差,菌丝生长不好。装袋时将木棒或竹棒放在袋中央,等装完袋后拔出,也可扎口前用直径1 cm的木棍打洞到袋底,然后再扎口。另外,菌袋两头可各放一层厚度1 cm的料,让菌种在适宜的湿度下迅速萌发吃料,起到一种保护的作用。菌袋放在菇棚中摆放成“#”或“品”字形,避免“针眼”挤压,以利通气。

6 发菌管理

菌袋接种后,移入发菌场地排放,进行发菌管理。发菌是平菇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此阶段主要注意温度和通风,否则会造成大批菌袋烧菌而报废。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要做到“勤观查、勤管理”,具体措施如下。温度适宜时接种后两天菌丝萌发,三天吃料,接种后10天内发菌温度应控制在15~18℃;接种后10~20天发菌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8~20℃,每天注意通风,20天以后随着菌丝生长的加快加大通风量 ,保持室内温度在20~22℃。中间定期翻堆,将菌丝长势正常的和较差的分开堆放,将被杂菌污染的袋子及时拣出进行处理 ,一般30~40天菌丝长满菌袋。菌丝发满料袋后解开两端袋口的细绳,以使菌袋氧气增加,7天左右菌袋的菌丝更加粗壮、浓密、洁白,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表明菌丝已经成熟转入出菇期。

7 出菇管理

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并可进行催蕾管理。这时应拉大昼夜温差达10~15℃促进原基分化,并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加大空气相对湿度的方法主要是向棚顶、地面、墙体喷水,菌垛也应适当的淋水,使其原基迅速分化,为使其顺利出菇,袋口应常保持湿润状态,这时应加大通风量,通风对原基分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菇蕾出现达到70%时,可以把报纸撤去,这时以向空气喷水为主,但不宜向菇蕾直接喷水,容易把菇蕾激死,当菌盖长到1 cm以上时才可以向菇体直接喷水,喷水时应结合通风换气进行。出菇场地最好保持室温16~22℃,空气相对湿度85%~90%,给予500~1 000 lx的散射光,适度通风。一般情况下3~5天,可见针状的原基(桑椹期);7天左右后可见火柴杆一样的原基(珊瑚期),珊瑚期2~3天后菌盖达到玉米粒大小(形成期);再过5天左右,子实体迅速生长达到成熟。

8 采收

一般要求平菇长至八分熟、菇盖充分展开、孢子尚未放射时采收。采收前轻喷一次雾化水,以降低空气中漂浮的孢子,减少对工作人员的危害,并保持菇盖新鲜。采收时,一手按住出菇培养料,一手捏住菇柄,轻扭即下。对丛生成对的子实体,可以一次采下,菌褶向上整齐地放在筐内。

每次采收后,清理残留的菇柄和杂物,以防腐烂招致病虫害。然后整理菇场,停止喷水,降低菇场湿度,养菌5~7天,让伤口上菌丝恢复生长,并形成原基。待一下潮菇长出后,再喷水提高湿度。一般可采收8~10潮菇。

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要点

冀宝营

冀宝营,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邮编122000。

2014-03-14

猜你喜欢
装袋原基杂菌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茶树菇感染杂菌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翅原基生长分化的影响
三种常见杀菌剂对白僵菌纯化以及生产中作用研究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交换生的计谋
线上称重器给食品装袋带来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