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军,王艳飞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临床可见于青壮年及老年,男女皆可发病,由于其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皆以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既可单独发病又可同时发病,所以临床极易混淆。如果不通过认真的体格检查,及易误诊,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一定难度。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由于反复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而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治入院,予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手法治疗无明显缓解,通过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并予对症推拿手法治疗后迅速缓解。笔者从2009~2011年收治的3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发现有30例合并有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取得了肯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79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者1月,最长者7年,平均2年。
1.2 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标准:(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凉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腰部、骶髂部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或翻身起坐或改变体位时加重,严重时成“歪臀跛行”姿势;(3)脊柱生理曲度消失或有侧弯,相应病变部位椎旁、骶髂关节处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试验或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骶髂关节旋转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CT扫描或MRI成像有明确的椎间盘突出征象并与临床表现相符。部分患者骶髂关节正位X 线平片可见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或降低,两侧关节间隙宽窄不等。
1.3 排除标准(1)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伴有中央型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伴有腰部骨、软组织感染及占位、结核的腰椎间盘突出症;(4)伴有严重腰、骶部骨质增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以舒筋通络、理筋整复立法。首先采用轻柔、缓和的揉法、滚法、弹拨法等推拿手法以缓解局部肌肉及韧带痉挛,待患者身心皆放松的情况下再施以摇法、扳法等整复小关节错位。具体操作步骤:(1)松解腰部及骶尾部肌肉、韧带痉挛: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一薄枕,两手自然前置,医者立于病侧。先以滚法于腰大肌自上而下沿膀胱经施术直至骶尾部3~5遍;再以掌根按揉法于骶尾至腰1 椎体沿脊柱旁自下而上施术1 遍,重点按揉骶尾部及腰椎旁压痛点;最后以点揉法逐一施术于四髎穴及腰部夹脊穴,疼痛部位分别加以弹拨法30秒钟。对侧同等施术。(2)改变椎间隙,调整后关节:首先用腰椎斜扳法以改变椎间隙。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屈髋曲膝,另一下肢自然伸直,医者立于患者腹侧,左肘置于患者臀部,右肘抵于其肩部。嘱患者尽量放松腰部的同时两肘协同用力,让其腰部小幅度扭转数次,趁其不备,加力使其腰部扭转至有阻力时,稍停片刻,旋即突然发力做一“巧力寸劲”动作,立即顺势回旋。其次根据患者骶髂关节错位时髂骨旋转的方向以确定复位手法。若为左侧髂骨后移位,患者取俯卧位,伸直双下肢。医者立于患者左侧,以左手分别按住腰部及髂骨后凸处,右手托住膝患肢上部,先缓慢旋转患肢5~7次。医者尽可能上提左大腿以达过伸患肢位,左手迅速做一小幅度下压髂骨顺势回弹动作,右手同时上提以反向扳按,此时手下有关节复位感或闻及弹响,手法完毕。右侧反之。若为左侧髂骨前移位,患者取平卧位,右下肢伸直,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扶住患者左膝,左手握住其左下肢踝关节上部。先屈曲左侧髋膝关节,内收外展5~7 次。小幅度旋转宽关节后再往对侧季肋部过屈左髋、膝关节,待患者放松时,医者借用患者腹压和自身联合用力趁其不备用力下压,此时手下可有关节复位感或闻及弹响,手法完毕。对侧反之。(3)点按下肢腧穴: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一旁,分别肘揉环跳,拇指点按环中、委中、合阳、跗阳、昆仑、解溪以通络止痛,行气活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度以上,能恢复原工作,能行走两公里以上。好转:腰腿疼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治愈21例,占70%;好转6例,占20%;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90%。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在中医文献里虽然没有明确的病名,但根据其症状特点应该归属于中医“腰痛”、“腰腿痛”、“腰胯痛”及“痹症”范畴,如《黄帝内经·刺腰痛论篇》载:“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俯仰,仰则恐扑,得之举重伤腰。”“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现代医学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分别论述,从解剖关系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部位在腰椎及腰骶椎交界位置,而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疼痛部位应在骶骨两侧,但因为腰部和骶部比邻,腰椎间盘突出时腰4、5 椎之间的椎间盘突出除压迫第4、5 腰神经外,也常常压迫骶1 至骶4 神经而引起骶骨局部疼痛症状及远端放射症状[2],而骶髂关节综合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也十分相似,故临床难以严格区分,再加上临床中病人诉说病情时往往腰、骶不分,如果医生缺乏对两种病的深刻认识和认真的体格检查,更难准确诊断。
笔者认为,临床中医生要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认识,是提高治疗腰腿痛患者疗效的关键,正确的诊断是手法治疗成功的前提。本病无论急性损伤还是慢性劳损,其发病机制皆为腰部、骶尾部局部肌肉、韧带、骨骼及神经的关联性损伤,其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局部软组织的功能,整复局部骨骼错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传统推拿手法通过滚、揉、推、扳等各种手法直接施治治于损伤的部位已达松解痉挛、活血止痛、理筋整复的治疗目的,对本病中的软组织功能改善、骨骼整复、神经功能恢复都十分有效,在排除严格禁忌证的情况下若能准确诊断,正确施术,疗效肯定。但是推拿手法治疗本病时,首先应该应用轻柔、缓和的揉法、滚法、弹拨法等放松局部软组织,在患者身心皆放松的情况下方可使用摇法、扳法等整复类手法。在使用扳法时熟悉使用“巧力寸劲”,切忌暴力施治。虽然在扳法过程中医者用力得当多可发出“喀喀”的弹响声,但在治疗时不可盲目追求弹响而反复操作,尤其初学者宜慎。其次在推拿治疗的同时必须结合不良生活习惯和姿势的改正。尤其部分妇女素有腰部急慢性损伤的情况下,加之产伤肾气,妊娠、分娩时损伤导致骶髂部韧带松弛,哺乳等弯腰、侧卧等而诱发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骶髂关节错位,在治疗时必须在手法治疗的同时尽量平卧硬板床休息,尤其不要侧身喂奶,因为在侧身时腰部用力不均,腰骶部肌肉因受力不均而痉挛,导致本已受损的韧带痉挛、骨骼错位而加重病情。同样部分老人在腰部肌肉韧带松弛、椎间盘退变的前提下长期一侧侧卧,尤其在侧卧时又习惯将朝上的一条腿前置时,更容易导致腰部受力不均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骶髂关节错位,这种病人务必嘱其改变睡姿,否则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疗效。再次,当治疗后症状逐步缓解的同时还要结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只有通过功能锻炼以增强腰部肌肉功能,加强韧带弹性以达到固定骨骼的目的,才能减少再次复发的机会。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2]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2-14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