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电影三十年:影像美学、文化反思与商业探索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第五代电影30年大型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4-03-03 11:49任晟姝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 张 燕 任晟姝 贾 佳

第五代电影三十年:影像美学、文化反思与商业探索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第五代电影30年大型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 张 燕 任晟姝 贾 佳

1984年,《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相继公映,陈凯歌、张艺谋、张军钊、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为代表的一群锐气十足的“第五代”青年电影人自此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进而走向世界,开启了中国电影影像美学探索的新时代。第五代电影风起云涌的时代,是“十年浩劫”结束、国家政治开明以及经济形势好转而相生相伴的一个特殊的电影时代。第五代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美学潮流,通过革新的影像造型、突变的时空对比、深刻的人性剖析,这批电影人在银幕上进行着冷峻的历史回望和厚重的文化反思,为中国电影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4年,时光流转30年,当前的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已经迈入世界电影大国行列。在这30年历史进程中,中国电影几经沉浮,第五代电影与之休戚相关,第五代电影人的创作轨迹乃至人生轨迹悄然应和着这一非凡时代的万般精彩。

为此,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现代传播》杂志社于2014年4月13-14日两天在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两地接续举办“中国第五代电影三十年大型学术研讨会”,旨在关注当下迅即变化的时代影像转折时期,为曾经并且依然影响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与文化精神的第五代电影人梳理其创作成就与社会影响,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凝聚核心价值观做一次文化巡礼。

4月13日,此次研讨会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长江学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主持,张会军、尹力、梁明等多位第五代电影人和来自学界的二三十位专家学者莅临参会并做了重要发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莅临表示感谢,他认为第五代从现实生活复归的精神和古典艺术的表现表示第五代注定是一个文化召唤的标志,是一个精神创作迸发出新生命的标志,第五代宽厚的生活积累和与现实的吻合性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代标杆。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高度评价了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这是在中国电影转型期的重要关头试图呼唤一种创造性、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他认为第五代电影人有一种担当和追求艺术理想境界的精神,而这正是当今浮躁社会中亟需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依据第三极电影的文化理念,认为是上山下乡的特殊经历和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成就了第五代电影人豪气粗犷的电影风格,是民族责任感造就了他们批判与反思的一种文化的品格,但第五代电影人在市场影响下开启了新的文化传播模式,在获得市场回报和海外投资的同时,却可能缺失了文化基因的认同和表达。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第五代电影人虽然现在有些已开始各自创作,但其独立的思想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和勇敢创新的精神等共性特征,在这个电影商品化时代里值得现在的电影和电影人来思考、继承和发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平台上讨论第五代电影人的创作,是与他们对大学生的激励、大影节与第五代电影的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他认为第五代引领了中国电影,使中国电影加入了思想解放、文化启蒙的大合唱,并且引领中国电影走上了世界电影的多元舞台、完成了市场改革的发展转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发言认为第五代标志着中国电影跟世界电影接轨。

随后,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主持与第五代电影人的对话单元,他同时作为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率先发言。他总结了第五代电影的成就:首先第五代电影是反文革的所谓现实主义的;第二表明了学院派的电影教育可以成就电影人才;第三,肯定了第五代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迷恋的态度;最后肯定第五代在中国电影三十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克服危机,并给予新电影人希冀。著名导演尹力从第五代现实创作的角度肯定了第五代为中国电影所做的历史贡献,认为在中国入世与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五代电影人尊重艺术、尊重生产、尊重电影本体,基于导演的目光、艺术的良知和对电影尊严的尊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著名导演和摄影师、中国传媒大学梁明教授结合自己从工人到电影学院学生再到导演的成长历程,认为第五代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与诸多优秀导师的悉心帮助分不开的,希望未来中国电影市场还可以允许电影人坚守自己的追求,能够在艺术上有所创新,能够不向商业电影低头。著名录音师、北京电影学院姚国强教授首先肯定了第五代电影人坚持为中国电影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感谢老一辈教师对第五代电影人成长所做出的贡献,认为是当时社会的期望和历史的重任对第五代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美术师霍廷霄教授则认为现有的第五代创作经验应该被人梳理成完整有效的理论体系,从而可以更好地成为能够指导电影创作实践的第一手材料。结束了开幕式及主题发言、影人对话等环节后,全体影人与学者转赴上海。

4月14日,此次研讨会的学术焦点圆桌论坛在上海大学热烈展开,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聂伟等专家学者轮流主持。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和第五代资深电影人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周星教授做会议致辞,他将本次第五代电影研讨会的举行提升到中国电影票房不断攀升的关键节点的大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认为第五代电影的文化意义大大压过此前的所谓代际意义,具有开启新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标签的意义。胡智锋教授认为第五代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特殊的成长环境、严谨的学术环境造就了第五代电影的蓬勃发展,并且由此引申出对中国影视人才教育培养既的目标是,既要精通国际影视和跨文化交流、有市场运作经验,又要具有很好的影视鉴赏经验、培养在技术和艺术上出类拔萃的专才。上海大学陈犀禾教授从题材、价值观、风格三方面谈了第五代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经验,认为个人、体制与集体的冲突是他们的主题,现代性视野下呈现出对传统和父权制的挑战、个人空间和个人价值的强调、人道主义的现代性等。

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做了《第五代电影——令人难忘的30年》的主题发言,他认为首先第五代电影书写了中国人命运转变的30年,充分展示了银幕上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张扬了个人尊严、欲望、人生价值和自由意志;其次,第五代电影成为亚洲电影艺术创新中的一员,成为东方电影形式美的拓展者和推动者;第三,第五代电影引发了海内外电影评论、电影批评和电影文化研究的热点主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和理论意义。黄式宪教授再次发言,认为第五代是以文化寻根而谱写的一曲新的现代性乐章,是主体性创造历史意识的书写,其退场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启示性。

第五代电影人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分别做了精彩发言。著名摄影师、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继续强调中国电影第五代精神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认为第五代电影始终以银幕写作的方式顽强地表达着中国文化概念和意义,呼唤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否定了文革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尊重中国历史文化,在文化上帮助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著名录音师、上海戏剧学院詹新教授谈到中国电影的继续发展需要对电影声音投注更大的重视、实现更好的教育。著名摄影师、上海戏剧学院侯咏教授谈到了第五代电影人在早期争当主流时的成功创作经验。著名导演江海洋认为第五代的出现一部分归功于赶上了百废待兴的好时代,而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下,它又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所淹没,期待接下来的电影人能够找回中国电影的文化传统。

随后,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表示了对第五代电影的肯定态度,认为第五代为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上海戏剧学院张仲年教授认为目前第五代电影人还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希望他们永远引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结合第五代电影发展历程,认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艺术生命还有很长。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曲春景教授强调了第五代的革命精神,虽然现在是处在一种告别革命的时代,我们要对改革开放以来30年呼唤个人价值、呼唤个人欲望的这样一种观念进行继承和发扬。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认为第五代的本土性使它异军突起。中国人民大学潘天强教授从研究专业角度,对第五代电影人的代际划分情况做出了判断。上海大学金丹元教授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第五代电影的文化价值。南京师范大学沈国芳教授结合陈凯歌电影创作实例,引申出第五代电影对文化的崇敬和矛盾性。复旦大学周斌教授总结第五代导演为国产电影赢得观众、赢得市场,乃至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大学陈晓达副教授就张建亚导演的《三毛从军记》文本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第五代电影世俗化审美的观点。上海大学徐文明副教授从早期电影运动、国际化、市场化的角度,分析了第五代电影人的杰出贡献。上海大学王艳云教授认为第五代电影有一种悲壮却积极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陈晓云教授从“非主流”、“后现代”、“女性叙事”三个角度,阐释了第五代电影的一些特质。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张智华教授和上海戏剧学院万传法也从第五代对民族文化的反思、电影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对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作出了总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