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延年
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进程及阶段特点*
■倪延年
本文首次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发展历程,提出了把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进程划分成肇始、兴起、兴盛、非常和转折等五个阶段的观点,并分析了各阶段新闻史研究的特点。
新闻史学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进程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是特指在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为执政法人的社会历史时期,我国新闻学术界对新闻业发展历程及内在规律进行记载、思考及研究的活动。38年间(1912-1949年)的新闻史研究大致可分为“肇始阶段”“兴起阶段”“兴盛阶段”“非常阶段”和“转折阶段”等五个阶段,各阶段新闻史的研究状态、产生的研究成果及其特点都不尽相同。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肇始阶段从孙中山于1912年元旦领导创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并担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起,到民国临时政府第二任临时总统袁世凯去世的1916年6月为止。
1.辛亥革命后的政局与学术发展
辛亥革命是成是败众说纷纭。首先,我们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其次,由于政治斗争经验不足和北洋军阀首领的狡诈,在袁世凯采用权术逼迫清帝宣布退位并公开承认共和后,孙中山便辞去刚任两个多月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推荐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接任。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袁世凯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不仅标志着南北统一的中央政权的建立,同时也是袁世凯以北洋军政实力为基础,运用权术,执掌国家政权的开始①。不过,革命党人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夺得的政权被原本是革命对象的北洋军阀篡夺了,从这一角度看,我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由于国家政局和社会动荡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及新闻史研究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学术界这一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尚处于“肇始”状态和水平。
2.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含有新闻史内容的著作
在鸦片战争过去的70多年中,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出现以近代观念和方法研究新闻史的著作。但在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创立后的1913年,在中国土地上出版了含有新闻史研究内容的著作。
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含有“新闻史”内容的著作是美国记者休曼(L.Shuman)著、史青译、上海广学会1913年出版的《实用新闻学》(Pratical Jourualism—A Complete Manual of Best Newspaper Methods),24开本,172页,16章,文言体。开篇为“美国报馆进化史”即美国新闻业发展史,接着是“责任与俸给”“访事人之造就法”“探访”“新闻访稿”“新闻业同盟会”“记者”“新闻事业”“星期增刊”“美术室”“妇女与新闻事业”“告白之文”“登载告白”“乡邑报章”“破坏名誉之法律”及“美国版权法”等内容,反映了美国产业革命以后自由竞争的大众化商业报纸的新闻观点。②
3.关于《实用新闻学》的几点认识
第一,该书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含有新闻史研究内容的著作。权威的《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和《中国新闻传播学图书精介》(周伟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都认定该书为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第二,该书作者休曼是美国新闻记者,其主旨不是研究新闻史(美国新闻史),而是把美国新闻史作为普及新闻学实用知识的一部分。第三,出版该书的上海广学会是1887年由英、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中国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第四,该书译者史青是中国人。能用文言文翻译该书,表明他具有扎实的中国文化(字)基础;选择并翻译新闻学著作《实用新闻学》,又表明他有良好的英文水平和新闻学素养,应属于社会精英阶层,或者是留过学,或是接触过外国人,或是在外国人兴办的机构中就职,是接受西方文明熏陶的近代知识分子。第五,由美国记者休曼撰写、中国人史青翻译的《实用新闻学》由上海广学会出版,标志中国近代化新闻史研究的肇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兴起阶段从袁世凯去世的1916年6月起,到张学良等发表“易帜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③的1928年12月底,计11年左右时间。
1.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的兴起与社会环境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态错综复杂。“虽然是军阀混战的时代,但是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仍然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现代工商业、现代大学、现代学术、现代社会的组织形态仍在迅速发展”,“是一个渐进中的和多元化的时代,是一个五色杂陈、瑕瑜互见,各种国内外的政治力量、社会力量、各种主义、各种学术观点、各种思想主张、各种宗教信仰,乃至于各种文学艺术流派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寻求发展的时代。”④就是在这种独特而又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进入了“兴起”阶段。
2.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兴起阶段主要成果
在《实用新闻学》出版四年后的1917年,中国出版了第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新闻史著作,它就是江苏常州籍学者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该书1万3千多字,内容起自《申报》创办的1872年,止于民国初年。该书1917年先在《东方杂志》第14卷第6、7、12号上连载,同年收入《上海闲话》一书出版。作者自述“民国五年阴历丙辰九月朔日(公元1916年9月27日)峻稿并志”⑤,表明尽管可能在袁世凯当政时期撰写,但发表和出版在袁世凯死后。《上海报纸小史》首先阐述中国报纸的起源,接着阐述中国近代报纸起源,然后对“上海报界实体上变迁沿革盛衰兴废之大要”做了图景式描绘与分析:介绍上海新闻纸在全国新闻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分析上海新闻业发达的原因,记叙上海新闻报馆的内部机构及职能,并对当时上海的主要新闻报纸如《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的创办和发展历程作了简要介绍。它不仅是中国学者撰写出版的第一本新闻史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出版的第一本中国地方新闻史著作,更是中国学者撰写出版的第一本对当时(民国初期)新闻业记载和评价的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对新闻史的研究正式进入近代化阶段。
在《上海报纸小史》出版后,新闻史研究成果就连绵不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申报馆编《申报馆纪念册》(上海申报馆1918年)和《四十九年之申报》(申报馆1918年);包天笑编《考察日本新闻记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陈冷主编《时报馆纪念册》(上海时报馆1921年);上海新闻报馆编《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上海新闻报馆1922年);任白涛著《应用新闻学》(杭州中国新闻学社1922年);黄炎培编《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申报馆1923年);徐宝璜、胡愈之著《新闻事业》(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初版);汪英宾著《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24年,硕士论文);邵飘萍著《新闻学总论》(北京京报馆1924年,含“新闻纸之进化史略”一章);蒋国珍著《中国新闻发达史》(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戈公振著《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国闻周报社1927年);兼士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1927年);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纸》(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和《中国的新闻记者》(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黄汝翼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上海中央日报社1928年);申报馆编《申报:二万号纪念册》(申报馆1928年),等等。
3.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兴起阶段特点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独特的社会环境,使得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兴起阶段表现出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第一是社会开始形成有意识的新闻史研究氛围。从民国创立的1912年元旦到1916年9月前,中国学术界还没有对新闻史研究形成学术关注,故不可能有新闻史研究专著问世,因此第一本含有新闻史内容的著作只能是翻译外国人写的《实用新闻学》,出版机构也只能是外国传教士兴办“上海广学会”。这种情况在进入新闻史研究兴起阶段后发生了明显改观。《上海报纸小史》问世后,新闻史著作就连续不断地问世了。
第二是出版了第一批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史的著作。《上海报纸小史》出版后,又出版了包天笑编《考察日本新闻记略》、黄炎培编《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蒋国珍著《中国新闻发达史》、兼士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黄汝翼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和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纸》等研究中国新闻史的第一批专著。从《上海报纸小史》开始,新闻史研究开始延续到“民国时期新闻史”的有关内容,这是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第三是新闻史研究呈现开放态势。研究成果中不同思想、观念、体系、派别及表述方式共存同生。既有旧式文人的著作,也有新式知识分子成果;既有研究中国新闻史的专著如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和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也有研究外国(日本)新闻史著作如包天笑《考察日本新闻记略》;不仅有用汉语写中国新闻史著作,还出现了用英文写的中国新闻史著作如汪英宾《中国报刊的兴起》,说明这一阶段的新闻史研究具有开放的态势。
第四是新闻史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而长远的影响。如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新闻史的著作”,“以丰富而系统的史料著称于世,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它的出版,首次确立报刊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在时间跨度和报刊评价的规模上,它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开创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时期。”⑥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兴盛阶段从张学良1928年12月底在东北宣布“易帜”、民国南京政府实现“全国统一”,到日本军队制造北平“卢沟桥七·七事变”、国共宣布合作抗日的1937年8月止的9年左右的时间。
1.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兴盛阶段的社会环境
“大革命运动”失败后,大批共产党人被杀害或被捕入狱。据1927年11月的统计,共产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⑦虽然周恩来、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并创立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但因远离大中城市,所以不能对国民党统治产生致命威胁;由于力量悬殊,在国统区坚持斗争的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也难以对民国南京政府造成重大威胁。国民党右翼势力成为大中城市的实际统治者。蒋介石集国民党和民国南京政府大权于一身,“独大”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军阀间战事相对减少,社会政治生态相对稳定;收回一些外国租界,政府威信有所提高;经济商贸得到恢复,文化教育开始复苏;反复申令“保障言论自由”,各种思潮传播比较活跃,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环境相对宽松。民国南京政府进入被称为“黄金十年”的发展阶段,新闻史研究也进入了“兴盛”阶段。
2.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兴盛阶段主要成果
一方面共产党的反抗斗争不能给民国南京政府造成直接威胁,另一方面国民党也在统治区“实施了较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变革,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政治纲领和财政经济措施”⑧,形成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因而新闻史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这一阶段新闻史研究成果主要有:上海日报公会编《上海之报界》(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黄天鹏著《中国新闻事业》(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项士元著《浙江新闻史》(杭州之江日报社1930年);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黄粱梦(天鹏)著《新闻记者的故事》(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天庐(即黄天鹏)著《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郭箴一著《上海报纸改革论》(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会1931年);杜超彬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会1931年);黄粱梦(黄天鹏)著《新闻记者外史》(上海光华书局1931年);新闻报馆编《新闻报概况》(上海新闻报馆1931年);赵敏恒著《外人在华新闻事业》(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1932年);燕京大学新闻系编《中国报界交通录:新闻学研究第2号》(北平编者[刊]1932);甘家馨编著《欧美新闻界鸟瞰》(南京民族通讯社1933年);胡道静著《上海的日报》(上海市通志馆1935年);胡道静著《上海的定期刊物》(上海市通志馆1935年);胡道静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上海通志馆1935年);申报馆编《申报概况》(上海申报馆1935年);杨家骆著《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南京中国辞典馆1935年);郭步陶编著《本国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十一》(上海申报馆1936年)、谢六逸编著《国外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上海申报馆1936年);林语堂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上海英商凯利尔和威尔士有限公司1936年);李文裿编《全国日报调查录》(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1936年);许晚成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上海龙文书店1936年)和《全国通讯社调查表》(上海龙文书店1936年);马荫良著《中国报纸简史》(英文,上海申报馆1937);邵介著《中国报史述略》(福州中央日报社1937年);吴成著《非常时期的报纸》(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等等。
3.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兴盛阶段主要特点
这一阶段是民国南京政府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包括新闻史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新闻史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增长迅速。如黄天鹏的《中国新闻事业》、胡道静的《上海的日报》《上海的定期刊物》和《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项士元的《浙江新闻史》、邵介的《中国报史述略》及马荫良的《中国报纸简史》、林语堂的《中国新闻舆论史》等,在篇幅上一般都超过此前的专著。
第二是新闻同人团体和新闻院系的成果占有重要地位。上海报业公会创办的《上海之报界》是中国新闻同人团体编印出版的第一种出版物;复旦大学新闻学会、燕京大学新闻系和申报新闻函授学校所出版的《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杜超彬著)、《中国报界交通录:新闻学研究第2号》(燕京大学新闻系编)和《本国新闻事业》(郭步陶编著)、《国外新闻事业》(谢六逸编著)等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第三是新闻史研究基础资料工作受到重视。如上海日报公会的《上海之报界》、燕京大学新闻系的《中国报界交通录》、胡道静的《上海的日报》和《上海的定期刊物》、杨家骆著《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李文裿的《全国日报调查录》、许晚成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等,为中国新闻史尤其是民国时期新闻史的研究保存了珍贵史料。
第四是英文撰写的中国新闻史专著正式出版。上一阶段出版汪英宾用英文写作的硕士论文《中国报刊的兴起》,但它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自行出版。本阶段林语堂的《中国报刊与舆论史》和马荫良的《中国报纸简史》,不但用英文写作,而且由“上海英商凯利尔和威尔士有限公司”和“上海申报馆”等社会机构正式出版发行,社会影响更大。
第五是外国新闻史研究有新发展。上一阶段对外国新闻史研究仅仅着眼于对既紧邻又直接影响中国的日本新闻业的介绍,如包天笑《考察日本新闻记略》。本阶段外国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如杜超彬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赵敏恒著《外人在华新闻事业》、甘家馨编著《欧美新闻界鸟瞰》、谢六逸编著《国外新闻事业》及黄粱梦的《新闻记者外史》等,仅在数量上就很“兴盛”。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非常”阶段从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七·七事变”的1937年7月始,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的1945年9月止的8年左右的时间。
1.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非常”阶段的社会背景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全面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⑨在民族危亡面前,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以蒋介石等为代表的国民党集团及其指挥的中央军和地方军和以汪精卫等为代表的汉奸投降派势力及汪伪军队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因其政治宗旨和观念的本质差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演出了一场各具“本色”的话剧。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出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停战诏书》,⑩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性胜利。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及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扩大,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国民党集团及民国南京政府控制的“国统区”范围明显缩小;而投敌叛国、助纣为虐的汪精卫汉奸集团则成为民族罪人,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各种政治力量在民族危亡危机面前充分表现自己“本色”的社会环境下,学术界对新闻史的研究成果也被清晰地烙上了“非常”时期社会环境的烙印。
2.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非常”阶段主要成果
该阶段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或资料性文献成果主要有: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第2号》(日伪出版物,编者1938年刊);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编者刊1938年);赵君豪著《中国近代之报业》(香港申报馆1938年);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编《最近登记全国杂志社一览》(编者刊,1939年);胡道静著《报坛逸话》(文集,上海世界书局1940年);戈公振著《新闻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编者刊,1940年);王汉中编《新闻事业法令汇编》(中央政治学院1940年);中美日报社编《中美日报苦斗记》(上海中美日报社1940年);(法)淮尔(G.Weill)著,宋善良译述《日报期刊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编者刊1941年);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编者1941年刊);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杂志社一览》(编者刊1941年);中美日报读讯会编《新闻史纲:中美日报读讯会实用新闻学讲义之六》(上海罗斯福出版公司1941年);余戾林编《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成都新新新闻报馆1941年);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编者1942年刊);章丹凤著《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上海开明书局[桂林]1942年);民国日报馆编《民国日报概况》(日伪出版物,天津民国日报馆1942年);叶之知著《新闻知识入门》(桂林实学书局1942年初版);蔡寄鸥的《武汉新闻史》(1943年);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的《世界报业现状》(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编者1943年刊);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编者1944年刊);赵君豪著《上海报人的奋斗》(重庆尔雅书店1944年);程启恒著《战时中国报业》(桂林铭真出版社1944年初版);程其恒编《各国新闻事业概述》(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4年初版);龙之鹏编著《各国新闻事业透视》(重庆大华书局1944年)蔡天梅编著《新民报社史》(日伪出版物,北平新民报社清算事务所1944年)、吴宪增编著《中国新闻教育史》(日伪出版物,石门新报社1944年)、史梅岑编著《新闻学纲要》(河洛日报社1945年版)等。
3.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非常”阶段主要特点
在这“非常”的历史阶段里,新闻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是学术著作数量下降“非常”明显。按一般规律,新闻史学在经历了起源、兴起和兴盛阶段后,研究成果应以较快数量递升。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导致社会秩序动荡,迫使研究机构内迁,研究者缺少基本研究条件,使得这一阶段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数量上明显下降。八年中仅产生新闻史研究成果19项,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少于前一阶段的成果数量。
第二是政府强化行政管理的色彩“非常”强烈。本阶段新闻史研究成果中,如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第2号》、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编《最近登记全国杂志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王汉中编《新闻事业法令汇编》、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编《全国杂志社一览》等,都是政府加强管理的副产品,占成果文献总数的42.3%,折射出政府对新闻媒体强化行政管理的特点。
第三是战争环境在研究成果上的印记“非常”清晰。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国南京政府采取“战时”措施以适应“非常”环境,因而新闻史研究中就出现了以“军事”“抗战”或“战时”为主题的成果。如王新常著《抗战与新闻事业》、中美日报社编《中美日报苦斗记》、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赵君豪著《上海报人的奋斗》和程启恒著《战时中国报业》等。
第四是出现了敌伪报社、机构及人员参与新闻史研究的“非常”现象。主要是由敌伪政府和敌伪报社产生的记载当时新闻业状况的资料汇编和那些在伪政府或伪报社中谋职的人员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如伪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第2号》和伪新民报社史编撰委员会编著《新民报社史》及吴宪增的《中国新闻教育史》等。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转折阶段从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的1945年9月始,到民国南京政府的首都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前的4年左右的时间。
1.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转折阶段社会背景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转折阶段也是中国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及社会等方面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历史阶段。国共两党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双方同时下达“停战令”。同日在重庆召开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政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在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协议后于1月31日闭幕,似乎出现了和平建国的曙光。但不到半年,蒋介石就指挥国民党军队于1946年6月下旬向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围攻,内战全面爆发。在经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及战略决战阶段后,解放军于1949年1月31日和平进驻北平,标志着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李宗仁任“代总统”的民国南京政府于4月20日决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同日晚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民国南京政府首都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崩溃。(11)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及民国南京政府管治地区的新闻业经历了因“接收”敌伪资产膨胀至盛极状态,又因其全面失败急剧衰败,最后在人民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下仓促迁移孤岛台湾的根本性转折。与之相对应的新闻史研究,则因政局动荡、人心不稳、社会环境恶化呈现提前到来的衰败和转折。
2.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转折阶段主要成果
这一阶段在国统区出版的新闻史研究成果除了胡道静著《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陈布雷著《陈布雷回忆录》(上海新世纪出版社1948年)和储玉坤编著《现代新闻学》(增订本,上海世界书局1948年)外,就是军事委员会北平新闻检查处编《北平市各报社通讯社新闻从业人员录》(1946年元月);第十一战区长官部政治部编《北平市新闻记者调查表》(1946年)、首都新闻记者公会会务组编《首都新闻记者公会会员录》(1946年)、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编《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职员录》(1946年)、内政部警察总署编《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上下册》(1947年);行政院新闻局编《新闻事业》(1947年11月);行政院新闻局编《广播事业》(1947年)、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1947年)、[国民党]中宣部第三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1947年)及行政院新闻局编《新闻事业》(1947年)等根据新闻媒体申报信息编印的“一览”。
与此相反,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一片欣欣向荣,但因战争仍在进行,部队大步向敌占区推进,解放区迅速扩大,百废待兴建设任务繁重,无论是共产党组织和解放区政府的领导或者是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都无暇顾及诸如新闻史研究这类在当时看来不是很迫切的事情,所以这一阶段解放区及新解放的大中城市还没有发现出版新闻史研究的专门文献。诸如《新闻工作指南:第一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编,张家口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6年3月)、《大众化编辑工作》(宫达非编,鲁中出版社1947年)、《新闻学讲话》(恽逸群著,冀中新华书店1947年)、《新闻工作文献》(华中新华日报社、新华社华中分社编委会编,华中新华书店1949年)、《新闻业务文选》(晋绥日报社编,1949年)及《怎样编写通俗报刊》(柯蓝撰,上海华东新华书店1949年)、《新闻采访与写作》(戈扬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及《青年记者(1)》(新华社山东分社大众日报社编1949年)等主要是指导新闻工作的普及性读物,有的也简略介绍新闻史知识。
3.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转折阶段主要特点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转折阶段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有如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第一是国统区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在动荡环境下数量急剧减少。《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共记载了胡道静的《新闻史上的新时代》、陈布雷的《陈布雷回忆录》和储玉坤的《现代新闻学》三种与新闻史研究有点相关的著作,是除肇始阶段(1912-1916年)外的所有发展阶段中产出新闻史研究成果最少的一个阶段。
第二是国统区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在内容上难与前阶段比肩。胡道静的《新闻史上的新时代》实际是他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资料和意见的论文集;《陈布雷回忆录》是陈布雷对自己新闻实践的回忆;储玉坤的《现代新闻学》只因其含有介绍世界各国新闻业发展的内容,所以归入新闻史成果。
第三是国统区新闻史研究成果在内容范围上有新的拓展。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者是胡道静先生。他在《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一文中第一个提出“电视新闻时代”概念,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探向再一个新的世纪,要成为‘电视新闻’的时代了”(12)。
第四是解放区的新闻史研究开始出现萌芽。解放区出版或编印的《新闻工作指南:第一辑》《大众化编辑工作》(宫达非编)、《新闻学讲话》(恽逸群著)、《怎样编写通俗报刊》(柯蓝撰)、《新闻采访与写作》(戈扬著)等已开始出现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尤其是红色新闻事业发展简史的内容,尽管有时只有片言只语,但却代表一种崭新的学术现象萌芽。
注释:
① 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② 周伟明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图书精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③ 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二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936页。
④ 方汉奇:《〈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⑤ 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公鹤附志》,载《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78页。
⑥ 方汉奇、李矗主编:《中国新闻学之最》,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页。
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233页。
⑧ 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⑩ 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三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8页。
(1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802页。
(12) 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版,第1页。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毓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项目编号:13&ZD15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项目编号:13AXW003)的研究成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