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路 周陶然
美国当代家庭喜剧的叙事特征
■ 高 路 周陶然
美国家庭喜剧是美国电视剧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近60年的发展,建立起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近年来,美国家庭喜剧不仅在本土的电视剧市场拥有广泛的收视群,并不断跨越种族、地域和文化的藩篱,在海外广为传播。本文试图从叙事主体、视角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美国当代家庭喜剧文本进行解读,归纳出美国当代家庭喜剧在叙事上的显著特征。
美国电视剧;家庭喜剧;叙事主体;人物塑造
在美国的电视剧类型中,没有类似中国的“家庭伦理剧”这一名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电视剧对家庭生活表现的缺失。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纽约时报》曾刊登题为《候选人的共同点:大学、香辣鸡和〈星际迷航〉》的文章,深入挖掘了米特·罗姆尼和奥巴马两位候选人的共同点,发现两人居然都对美国广播公司的家庭喜剧《摩登家庭》抱有强烈兴趣。事实上,以《摩登家庭》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当代家庭喜剧已经成为电视观众最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并且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出。在美国家庭喜剧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无论从叙事套路、情节母题,还是人物塑造、语法结构等叙事手法上都形成了独有的套路。本文将借助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剧集,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人物塑造三方面对美国家庭喜剧在叙事手法上的典型特征进行解析。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的结构和模式既随之改变,也在塑造着社会的形态。在美国,仅就收入而言,通常家庭年收入在3至20万美元的即可认为属于中产阶级。据估计,大约80%的美国人属于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家庭是美国社会中最为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劳动力构成了美国的经济支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美国社会的文化走向。不仅如此,源于美国中产阶级的工作、生活、娱乐方式更成为世界时尚潮流的风向标。中产阶级家庭在美国社会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因此,这一群体成为影像传播的驱动力自然也无可厚非,美国家庭喜剧正是以主流的中产阶级家庭关系为表现主体的。
在2009年由福克斯公司制作、美国广播公司播出的情景喜剧《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中,看似相互独立的三个洛杉矶家庭实则牵连着复杂的血缘关系:丈夫Jay和妻子Gloria再婚构成了家庭的第一代,Jay的前房儿女Claire、Mitchell和Gloria的前房儿子Manny构成了家庭的第二代,女儿Claire和丈夫Phill又生了三个孩子Haley、Alex和Luke,儿子Mitchell和同性伴侣Cameron领养了一名越南女婴Lily,这四个孩子构成了家庭的第三代。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祖孙三代的家族中,每个家庭成员都面临着各自的问题。父亲Jay和母亲Gloria是老夫少妻,年龄的差距带来了各种不和谐。姐姐Claire一心想成为家庭主妇,不仅要照顾多事的丈夫,还要应付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弟弟Mitchell组建了同性恋家庭,两个男人照顾一个女儿,更是手忙脚乱。小儿子Manny古怪精灵,到处招惹是非。整个家族的三组家庭均为“有固定的房产和汽车、收入来源可靠、有孩子并有能力将他们抚养成人”的中产阶级家庭,在当下的美国社会极具典型意义。而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却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家庭矛盾和生活问题,这些矛盾问题又都贴近现实,更易为观众接受。在美国经济不稳定的状态下,大部分美国人亟需这样一部定位亲民、氛围轻松的电视剧来安抚迷茫恐慌的内心,在关注别人的生活状态的同时,忘却自我生活的烦恼与琐碎。正因为如此,该剧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剧中的三代人都面临着各自的困惑和窘境,每个人物都能在周而复始地生活过程中衍生出真实却又独特的情节。这种独特的家庭关系的搭建,为无限长度的剧集提供了故事源泉,每个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错位的人物关系,不断演化引进的新人新事,构成了这一庞大故事的叙事主体。
对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另一典型表现当数《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这部被普遍认为女权主义色彩浓重的剧集同样人物数量庞大、人物关系复杂。但是,从整体着眼,其中的所有家庭都没有脱离中产阶级的属性。首先,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聚集区。无论是目前处于单身状态、对一切可能的男人都跃跃欲试的主妇Susan,还是对丈夫、儿子管教有方,却有些过而不及的洁癖主妇Bree,亦或是曾经的女强人、现在的苦妈妈Lynette,还有姿色过人却心有所往的Gabrielle,她们的生活在很多女性眼中完美无缺——无需为工作发愁,丈夫工作能力超强、家产殷实,子女可爱懂事,能够帮助她们分担生活中的忧愁。而每个主妇却因个性和困境的不同,延伸出不同的命运与情感曲线,她们每个人的所遭所遇总能与当世一种美国家庭主妇的生活状态相契合,因此造成了女性观众对剧集的长久关注。
中产阶级家庭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家庭喜剧稳定、温情的基调。这些“丝绸睡衣喜剧”无不反映着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幸福家庭的梦想:在一个安定的城郊住宅,为观众献上一个“稳定的、永远不会有离婚危机的双亲家庭——父亲为了家庭支出到社会上冒险狩猎,母亲在家里保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清洁。这个城郊之梦里没有毒品,拒绝色情,并且回避危险的陌生人、公共交通工具、经济动荡以及一切同城市生活相关的可能引起忧虑的现象”①庞大的家庭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独特的人物个性,生发出具有话题性的家庭与社会问题。美国家庭喜剧正是将中产阶级的家庭关系作为叙事主体,有效地迎合了以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为主的收视群体的需要,成为该类型电视剧收视成功的保证。
既然以家庭关系为叙事主体的电视剧集已经广为观众接受,那么创作者便需要在表达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以防止收视者产生审美疲劳。美国家庭喜剧的创作者们从故事的表现视角出发,力求引入更多的表现形式,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上出奇出新。“一个文化的价值和信仰的构成在于它的故事是如何讲述出来的”②,美国电视剧善于从各种叙事角度入手,以开放的立场,多元的角度切入,更宽容也更深入地接近真实,由此升华出美国主流文化崇尚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1.客观视角下残酷生活的普世性
在大多数电视剧中,客观视角最为常用,也是歧义最小的表达方式。就像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写法,电视剧中的客观视角以剧作家的口吻和感受来描述情节和事件。由于叙述者并不是剧情的直接参与者,而更像是旁观者,或者是所谓的“全知全能”者,叙述则具有了相对的客观性,向观众呈献未经粉饰的“原生态”。“现实美的存在使客观的叙述视角能够真切、具体地描绘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涉足社会历史及民族进程的各个角落”③。电视剧《为人父母》遵循的就是家庭喜剧惯用的传统视角,客观地将一个家族的喜怒哀乐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制造出强烈的生活的残酷感和命运的无常感。
全剧的开始不是一家老小其乐融融,而是一个离了婚的中年单亲妈妈Sarah拖儿带女地搬回年迈的父母家,这种回归表面上看是一个传统家庭的重新复合,应该带来更加稳定的家庭关系,实则却埋下了一个领人揪心的伏笔。回归后的Sarah不仅没有从低谷中重生,反而遭遇了更多的打击。自身挫折无数,职场不得志、情场失意。女儿和儿子也问题频出,先是女儿被逮住吸毒,学校通知她成绩不够需要留级,然后是儿子一直郁郁寡欢,希望能和生父生活在一起,家庭和子女和情感的压力一股脑地向Sarah袭来,生存的困境困扰着剧中绝对的核心人物,她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神经。而创作者并没有从Sarah的角度入手展开叙事,展示她对生活的委屈和无奈,而是让镜头像一个漠然的旁观者,以客观视角记述着主人公的命运沉浮。客观视角把人物和观众有效地隔离开来,以一种冷静甚至无情的表述方式告诉观众,你看到的只是千千万万个平凡母亲中的一个,没有人可以帮她分担痛苦,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客观视角不会给剧中的任何一个人物解释或是宣泄的机会,一切都只是沉默地发生,沉默地接受,口号化的语言或是滥情倒显得苍白无力。观看《为人父母》的观众,如果抱着娱乐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一定不会觉得这部电视剧符合口味,因为它的魅力正在于对现实的真切还原,让观众冷静地感受着为人父母那种可贵的人生体验,同时又可以静静地反思生活的残酷本质和人生追求的终极价值。客观视角所带来的冷静,隔阂与真实,为故事的主题表现提供了有力的推动。
2.主观视角下特殊身份的话语权
主观视角是一种代入感极强的叙述视角,叙事者是剧中人物,往往通过画外音的形式,既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向观众展示剧中其他人物无从知晓的秘密,是促进叙事和制造悬念的绝佳手段。一般情况下,主观视角有利于增强观众切身的体验感和亲近感,促使他们与剧中人物同悲喜,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内心感受,还能制造出客观视角无法展现的超脱效果。像《绝望的主妇》每集大段的优美独白,就将主观视角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以逝去之人的视角回望曾经的生活,这种表现手法在电影中屡见不鲜,将其运用于电视剧中,不仅角度独特,更有助于增添叙事的复杂性和悬念性。
主观视角的运用还出于表达特殊身份人群心声的考虑,其中典型的情况就是女性视角的使用。女权主义者们要求突破传统男权思维模式与文化心理的影响,用一种纯女性的眼光和思维逻辑重新解释现实人生的意义与人性关系的秘密。在对世界做出女人自己的理解的同时,也向女人独特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④。《绝望的主妇》就使用了女性主观视角来反思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反抗行为及其价值。借助Mary Alice Young的“属灵之眼”,我们看到了女性眼中的世界,以及女性希望传达和渴望获取的独立和自信,这就是主观视角所产生的独特效果。
3.开放视角下的间离效果
美国家庭喜剧对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还体现在将多种叙事视角融会贯通,形成开放视角。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既可以绝对客观地还原现实,比如20世纪50年代播出的《奥兹与哈里耶的冒险》,片中的家庭就是真实的一家人,他们不仅用自己的真实姓名,连置景也完全复制真实家居;也可以将现实与虚构完美地合二为一,创造出“伪纪录片”叙事效果。伪纪录片的形式具有纪录片式的现实感,但是其内容通常是虚构的,并且带有喜剧的嬉闹和调侃风格。它通过运用讽刺或仿拟的手法来分析社会上的大事件或问题,挑战人们对于既定事实的认知。“伪纪录片”的概念被运用到家庭喜剧中,具体表现在通过变换视角的技术手段制造出叙事的真实感。比如对角色进行跟拍和采访,剧中人物经常直视摄像机镜头进行独白,内容往往是对刚刚发生的剧情的内情反转;或运用晃动的镜头、不修边幅的构图和光线,甚至不惜使用隐藏摄像机(Hidden-Camera)制造偷拍效果。创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在拉开了观众与剧情距离的同时,增强了剧情幽默感的“冷度”,在生活的真真假假之间为剧中人物找到了适当的表达方式,用平易近人的真情流露打动无数观众。在《摩登家庭》中,采访当事人的画面就经常会被用到,很多打动人心的语言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流淌出来。观众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名采访Claire的记者,又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她的好朋友,不管怎样,由面对面的倾诉带来的亲切感已经无形地将观众包围。即使是看似空洞的大道理,经由剧中人诉说出来,也更像是真情流露。在一般的电视剧中,类似的抒情性语言会显得虚假,夸夸其谈也让人生厌,而在具有“伪纪录片”视角的电视剧中,它呈现出的韵味是真诚而质朴的,刻意制造的停顿和语塞反而让观众看到了人物最本真的一面。伊文思曾说过,当代纪录片的趋势是: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伪纪录片元素的使用,适时地让剧中人物不停跳进跳出,对现实的理性还原甚至让观众难以分清真实和虚假,这无疑给了观众一个貌似偷窥的视角全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观众的认同感。
家庭喜剧中的角色“应该是向观众展示他们那种可以很容易让人认同和联想的人物形象”⑤,“它并不一定就是苦涩呆板的同义语,而是具有‘奇妙的人情深度’和‘容易记忆’等特征”⑥。从美国电视的历史来看,家庭喜剧的本质属性、制作方式、播出时间都证明它最适合表现的人物形象莫过于女性与儿童。然而,随着家庭喜剧的发展,创作者更热衷于将充满内心叛逆的家庭主妇与性格怪异的“异族”儿童作为塑造对象。
家庭喜剧从根本上是对家庭现实的强调,无形中凸显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妇女往往是被家庭生活占据程度最为深刻的一部分。美国社会对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就是家庭主妇,她们甚至被当作一种职业来对待。然而当代的家庭妇女早已不满足于相夫教子的传统桎梏,更多地追求内心的解放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摆脱。在《摩登家庭》中,嫁入豪门的年轻瑰丽Gloria似乎拥有足够的智慧去处理年龄、民族、资本等各项落差引发的生活矛盾。虽然在经济上依靠Jay,但她却具有独立的思想,她不甘落于丈夫的权威之下,更不情愿终日围着锅台碗盏,不仅通过智慧掌控了家庭的话语权,面对种族差异,更显得绝不盲目屈从。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处理与前夫的关系问题等方面,Gloria都展现出与传统女性的不同,她充满着独立个性,并将内心的叛逆包裹在对家庭和家人无尽的爱恋之中,通过智慧和包容化解矛盾,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女性魅力。对于异于传统的女性的塑造,符合了当下家庭主妇的内心渴望,同时也赢得了男性观众的认同与钦佩。
作为家庭剧中必不可少的另一重要元素,儿童角色有时候甚至比俊男靓女更夺人眼球。在传统的家庭喜剧中,孩子各个身心健康,即便有时调皮捣蛋或青春叛逆,但起码具有健全的人格、正常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兄弟姐妹之间的小打小闹一般是推动情节和制造笑点的所在,观众不会担心剧情发展到手足割裂或者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然而,对性情异于寻常的“异族”儿童的关注,成为近期美国家庭喜剧的另一特点。这些儿童中的“异族”,有的性格孤僻,有的行为怪异,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为喜剧情节的延伸与扩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摩登家庭》里的Luke是个典型的怪异男孩,更多的时候还会被大家看成“傻”“呆”到了极点,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差,还经常犯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但他却成为《摩登家庭》里最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之一。和Luke形成鲜明反差的同龄小孩非Manny莫属,过于早熟的他会让大家戏谑地称为“小老头”。无论是在网上“钓到”和妈妈年龄相仿的红颜知己,还是不顾“继父”Jay的冷言反对,大胆地追求一见钟情的女孩,这些都现实出他与普通儿童的差异,这种符合人物却又异于常理的性格,让观众对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相比较之下,《为人父母》中年龄最小的孩子Max更加另类。性格软弱的他看起来似乎天生就是被人欺负的弱势一方,在如何教育Max的问题上,祖父Zeek和父亲Adam也没少产生歧义。直到Max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⑦,大家才开始换个视角看待这个孤僻而执拗的男孩。对于“异族”儿童的塑造,并非通过他们独特的性情哗众取宠,借对弱势群体的戏谑取悦观众,而恰恰是呼吁成人和社会给予问题儿童更多的关注,深刻挖掘造成“异族”儿童个性缺陷的家庭原因,体现出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不仅为家庭喜剧增添了新的故事元素,更令家庭喜剧的主题得以升华。
家庭是影视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尽管缺乏其他题材或类型电视剧作品的强烈感官刺激,但却“遵照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流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一种由平淡组成的‘生活流’在源源不断地流淌,这一形态构成了屏幕上的‘叙事流’”。⑧美国家庭喜剧就是遵循了这种规律,以中产阶级家庭关系为叙事主体,通过不同视角的影像表达以及对异于传统的人物塑造,展现出了独特的叙事特征。与美国电视剧相比,虽然中国家庭剧在类型定位上差异巨大,对于同性恋、特殊儿童等异族群体的表现也很难实现,但是,美国家庭喜剧多元化的视角,以及从人和家庭出发的温情关怀都将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意义非凡的帮助。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多变,最终沉淀下来的,唯有相似的脉脉人情才最为真实温暖。
注释:
① 苗棣:《美国电视剧》,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 [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③④ 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3页。
⑤⑥ 陈旭光、戴清:《影视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223页。
⑦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泛自闭症障碍,其重要特征是社交困难,伴随着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但相较于其他泛自闭症障碍,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发展。
⑧ 吕乐平:《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作者高路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讲师;周陶然系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斯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