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通过低成本的人力出口创汇、工业化投资以及拉动居民消费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近年来的制造业衰退、居高不下的通胀、内需乏力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了经济的减退,尤其是人口红利和环境的破坏,让中国无法再继续依赖疯狂的制造保持高速的增长,低端产品出口已经开始渐渐向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转移。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要同步推进城镇化。而一个国家由发达走向富强的过程,也是城镇化逐步得到提高的过程,只有城镇化发展成功的时候国家才会成功。
不过,城镇化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社会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一个涉及了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和演进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还有文化)的改变过程。它是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聚集、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增加和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的结构与功能的转变。
综合而言,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历史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注重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且兼顾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发展,这是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经历的过程。而且,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建设新型的城镇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只有城镇化才能有效拉动内需,使整个社会结构和需求发生变化。但是,目前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多出于各级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热衷,市场驱动和政府拉动并存,这使得决策者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参与者只从经济层面出发,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和快速的工业园、房产开发等地域扩张迅速扩大了城镇化的规模,但城镇的公共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缺少文化引领和文化元素,存在的只是“城镇”,而不是“城镇化”,即便短期内经济有所发展,也会同实现全面的小康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关注城镇化,更要关注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直面文化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要走出单边经济增长的狭隘视野,在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城市文明的扩展和城乡文化的融合也应该加以扶持和培育,“文化担负着凝聚共识、强化认同、调控秩序、提高素养、重构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①。因此,城镇化更是一种文明的进程,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社会变迁、经济转型和文化融合的协同过程。所以,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对公共文化加以培育和扶持,传播普及知识和文化、提升人民的文化品位、塑造现代公民品格,为城镇化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一个城镇的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区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传统,是个体对于所属文化群体产生的归属感,以及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②它是城镇的特性和特色,塑造着这个区域市民的共同个性、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对一个城镇有着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城镇化的推动和发展进程中,社会人口的流动和城镇发展带来的大规模建设使得人们的思想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在面对开放而又多元的社会呈现出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城镇文化身份认同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部分人们的自我身份认同、价值观和意义感可能在不同的层面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失衡,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塑造城镇居民的认同心理,增强城镇的特色、文化和谐和创造力,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种软力量。
一个城市的社会素质是一个城市无形的内在精神和底蕴,它影响着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风气,能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体现城镇化建设的现代化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开展,社会文化中出现了一些物质化、通俗化的偏向,原有的一些优良的文化习惯、社会素养被市场化的功利所侵蚀,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价值标准同社会主体先进文化出现隔阂,致使社会素质的发展受到局限。城镇化的进程,也是社会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丰富全社会的文化内涵,提升公民共同、普遍、平等的社会素质,建立社会良好的情感趋向、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镇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衰退的过程,对一个城市来说,传统文化是这个城市的识别标志,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根本,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城市的传统文化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而是出于一个城市的价值所在和文化特性的表达。任何城市的文化,都不可能放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要求实现文化的创新,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大众参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也是一个城市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
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大众的参与,增进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保存并维持这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文化完整、思想和精神价值的尊重,加强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认同,在传承和融合各地区的传统文化之时,学习他人之长,保留自身特色,顺应时代的要求而有所创新。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它是一个城市品格的外显,也是一种内在无形资源。城市精神引领并凝聚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设,体现为城市过往优秀的历史文化精髓同现时文化的有机结合,展现了城镇的文化个性和人文特色,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体现了其中的价值体系。
培育城市精神是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倡导城市精神,有利于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城市精神还可以引领市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对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有着非常大的塑造作用。
城镇化的公共文化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围绕着城镇发展战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历史积淀中塑造自己的城市精神,通过文化的传承影响城市居民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使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相契合,提升外在形象,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同时,倡导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真切表达城市的品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借助媒体和事件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和推广,对外展现和传播自己的城市精神。这样,才能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吸引、容纳、整合、交流不同的精神和文化,丰富和发展城镇化的公共文化建设。
文化供给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它是由政府制定城市公共的服务规划和文化设施配套规划,明确其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布局和政策举措,提供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价值体系的创新等,其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最大限度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面,全面完善居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制度,让人们能享受到文化公平和文化权利,在文化当中获得现实的参与和精神的满足。文化供给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以及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具有城乡一体的特征,文化供给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实现社会服务均等化,以人们对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满意度为指向,通过提供服务让公众感受、了解、参与到公共文化中去,让全社会为文化供给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充分彰显文化的繁荣和小康社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完善软件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各种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统筹利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文化产品不够丰富等问题,提供多样的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覆盖广泛、切实可行、运转高效、服务良好的文化供给服务体系。
同时,不断通过文化供给服务体系的完善,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多元文化主体,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广泛参与,使其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时也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公共文化的建设需要完善有序的政府管理体制,政府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应利用文化资源来推进城市催生新的城市文化。这是对政府文化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整体来说,在城镇化进程的公共文化建设中,政府的管理应是进行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并在宏观的层面进行调控,制定文化建设发展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配套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支撑。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通过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形式、内容和业态创新,激发文化建设的活力。
具体而言,管理部门要在社会发展的文化大背景下,通过政策倾斜扶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政策导向和管理体制的完善来体现城镇建设中的国家文化理念和文化目标。同时,建立起科学的部门协调机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各方面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意见,科学论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执行各项程序,确保文化建设科学有序的进行。另外,还应充分发挥城镇建设主体多元化的优势,要激励和调动市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使这种文化参与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从而实现城镇发展和文化建设协调有序的发展。
(本文获得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注释:
① 见新华社2013年3月8日对文化部部长蔡武同志采访。
② 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