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志青
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自强就显得尤为重要,任重而道远。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的文化高地,肩负着文化传承、推进和创新的重要职能,高校应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校园舆论、统领校园文化的责任,采取多种途径促进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意识的提升。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既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发展程度,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依托教育,高等学校正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它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广大学生为活动主体,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意识形态的形成、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创设一个和谐、规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学生这一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首先,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文艺、体育等活动,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发展,力所能及地担当起文化传播使者的任务,如在校园中开展的“古诗词朗诵比赛”“书法大赛”“太极拳比赛”等,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置于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中,身体力行地传播文化成果;再次,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在于营建、创造一种良好氛围,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构筑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进取精神、有综合素质、积极向上的人。
二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理所应当、义不容辞的,但现状却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多被动而非主动、急功近利而非持之以恒,归其原因是由于文化自觉意识欠缺,自信意识不足,自强意识薄弱,缺少追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动力。
1.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自觉意识不足
文化自觉的内涵包括三个维度:对自己所处的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认识上高度自觉;对自己所处的文化在区别于其他文化认识上高度自觉;对自己所处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上高度自觉。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广大学生围绕着考试转,导致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的现象,他们无暇顾及“国学”等传统文化,对“国学”的热爱程度低于对英语的热爱,他们对民族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文化知之不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少应有的自觉意识及自豪感。这种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欠缺,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自信意识不足
文化自信有三层含义:第一,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第二,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广泛吸收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的信心;第三,着眼于未来,开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局面的信心。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先烈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信仰,把无产阶级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坚定的信仰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35年以来,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不深,信心不足,加之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丢掉了信仰,忘记了“主义”,总是在做“发财梦”“升官梦”“名利梦”“享乐梦”,弱化了“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梦”,更谈不上文化的创新发展了。这种民族文化自信意识的欠缺,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主动性、继承性、创新性。
3.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自强意识不足
文化自强是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产生的自强意识。文化自强就是要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养分,创新发展自己的文化,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使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看到有些学生推崇外来文化胜于传统文化,照搬、照抄、复制外来文化胜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宣传弘扬。在“传统戏剧进校园”“民间艺术进校园”等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认知度偏低,如果说没有高度的自觉、自信,从何而来自强发展。
三
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增增强学生“三自”素养的形成呢?
1.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中提升大学生“三自”意识
校园中,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重塑当代年轻人的先锋性。自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开始举办的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文化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探索文化建设的突破口。该活动力争给大学生创造文化实践机会,如义务支教、义务献血等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得青年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所带来的快乐,感受中国先进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增强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自强。
2.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中提升大学生“三自”意识
首先,注重有形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校园硬件设施中加入人文主义因素。比如在校园建筑 (雕塑、景观、植被)上铭刻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使大学生在校园中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加强校园软实力的建设,注重无形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比如校训、校歌等,这些带有大学文化的意义符号是大学的文化象征,是吸引、激励大学生的有效形式,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自强意识。
3.在校园新媒体传播中提升大学生的“三自”意识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中,网络媒体已成为学习、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作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对于高校而言,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注重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形成以“红色网站”为主流的校园网络文化;还要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甄别能力、文化抗干扰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当代大学生所拥有的主客观条件,他们应当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自觉实施者。对于十八大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作为培养大学生摇篮的高等院校,在引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过程中理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 李宗贵:《什么是文化自觉怎样做到文化自觉》,《北京日报》,2011年11月14日。
②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③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
④ 王秋莲:《高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 张宏辉:《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兼谈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⑥ 张雷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期。
⑦ 王公晓:《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学术论坛》,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