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变革与学科建设
——第二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暨传媒艺术论坛综述

2014-03-03 04:12:29刘必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副教授艺术

■ 刘必华

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变革与学科建设
——第二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暨传媒艺术论坛综述

■ 刘必华

新媒体正在革新我们对影视的体验和运用方式,它不但对整个产业产生着颠覆性的影响,还会催生新的艺术口味和形式,最终形成新的影视文化艺术标准。这意味着影视研究领域将迎来大量探索和创新。同时,影视教育也必须通过变革以跟上实践发展的脚步。

以“新媒体与中国影视发展新动向”为主题,第二届中国影视青年论坛暨传媒艺术论坛于2013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近80位青年学者和业界专家,分别在“微电影论坛”“传媒艺术论坛”“影视理论与产业论坛”三个分论坛上进行了深入研讨。微电影论坛、传媒艺术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院承办,胡智锋会长、欧阳宏生、姚国强副会长参会。

一、激辩微电影:前景与现实

微电影以其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西南政法大学的王炬副教授认为,微电影的题材多元化,受众群体正在逐渐成熟,但市场结构明显不平衡,生产方和购买方比例不均。应加强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和专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做大微电影市场。

CCTV-6《世界电影之旅》主编刘少青认为,微电影是电影发展到新媒体时代的细分门类。微电影的核心特征是自由,包括自由的创作、表达和传播环境。体量虽微,情怀要大,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同时,善于挖掘社会题材的富矿。

首都经贸大学吴三军副教授分析,微电影的制作中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微电影,可视作传统广告的加长版。另一种是以内容为导向的微电影,可视作传统大电影的缩小版。以优酷为例,它非常重视微电影的包装与整合营销,为一些重头产品所做的推广活动和大电影没什么区别。

上海师范大学许迪声博士认为,微电影存在制作和创作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在创作中,要清楚究竟是以艺术还是商业为根本目的,并有所侧重。就制作而言,要鼓励有积极价值观的类型片,因为标准化、模式化和类型化的制作更有助于实现产业价值。如果“制作”为微电影优化“现在”,决定了它能做多大;那么“创造”为微电影架设“未来”,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也有专家直指微电影产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不容乐观。重庆邮电大学陈国钦副教授认为,从文本上而言,当前的微电影和短片没有本质区别,更像是一种概念的炒作。从传播上来说,微电影依赖的媒介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微电影从生产、传播到接受这几个环节,都缺乏形成产业的必备要素,无法建立有效的商业机制,产业发展还有待时日。

北京时间碎片新媒体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侯振权根据业内现状指出,“草根创造微电影”是一个谎言:有市场交易价值的微电影,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草根创造的。而且微电影百分之九十的钱被播出平台和广告公司拿走了,创作者拿不到钱,难以长期坚持。在这种状态下,微电影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今天所谓的微电影产业,实际上是广告。

虽然对微电影能否找到有效的赢利模式,是否能真正成为一个产业还有争论,但传统媒体正试图依托微电影来实现媒介融合的转型,而青年学者们已经发现了微电影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价值。

陕西电视台研发部徐小兰指出,移动终端使电影的收看方式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与受众的时间被切碎以及即时消费的需求高度耦合,而微电影让电影在多媒体时代实现了自我救赎。电视可与微电影有效嫁接,在媒介融合中实现自我突破。

扬州大学张爱凤副教授以扬州报业集团为例,分析了党报集团试图通过微电影来吸引已流失的青年观众的做法。她建议,地方党报如想通过微电影创新,可以把地方特色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借助节庆活动和赛事来推出系列微电影,不断扩大影响力;通过多媒体的传播渠道进行推广;并在此基础上对延伸产品进行创作和营销。

首都师范大学张炜副教授认为,从学院的角度来看,微电影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为了培养国际化的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微电影的特质使其能帮我们实现实践化的教学模式,它是个人电影,逼迫你成为从编辑到摄影摄像到推广的全流程人才。而培养微电影人才需要从艺术到创意,突出创意性;从课堂走向工作室;从国内走向国际。

广州大学杨世真教授指出,当前学生微电影作品的主要问题包括:片子冗长;用嘴巴讲故事而不是用镜头;非线性叙事结构泛滥。因此现在需要返回本体,夯实“三基”:电影的基本观念、基本叙事、基本技巧,强化这三个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作品水平。

北京电影学院甄帅认为,由于微电影的视听场景变换,应当将声音设计贯穿其生产过程,重点放在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画面空间内,最大程度地扩展影片的信息,启发观众的联想,而无需过多关注技术指标。

二、传媒艺术: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教授提出了在本土建构传媒艺术学的任务。他指出,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大潮下,传媒和艺术领域出现了更深刻的跨界与融合,但传统艺术理论无法有效回应这些新兴艺术。全球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传播艺术或媒介艺术的学院、研究方向。而近两年来中国的艺术学学科快速升级为门类,也亟需艺术学基本领域的夯实。所以从艺术实践到研究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将19世纪以降各种媒介介质延伸出的艺术形态,能够在学科建设当中给它一个新的理论建构,即传媒艺术学的建构。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刘俊阐述了传媒艺术的概念,他认为,传媒艺术是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它以跨媒介、跨领域、跨范畴的状态和最新的科技、社会文化相结合,全面涵盖了艺术创作、传播和接收端。我们需要打破单一艺术边界、单一传媒边界,开展传媒、艺术、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联系式研究,并最终指向对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与能力的问寻。

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副研究员介绍了传媒艺术学的建设情况。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已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成功建构了一个独立的、自设的“传媒艺术学”二级学科,在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上,坚持理论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相结合。该学科将致力于传媒艺术领域原创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建构中国传媒艺术的创新智库。

南京大学张红军教授认为,视听传媒已进入多屏时代,在新的受众、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需求面前,多屏共存、跨屏传播将是影视剧新的生存方式,传播模式变为多屏联动和多屏融通。这就要打破体制和行业壁垒进行深度整合。

浙江传媒学院姚争教授认为,从广播发展的历史来看,广播始终是在综合其他艺术的基础之上成熟起来的,正是由于它不断地创造性地延展和融合,才最终成为一门艺术。广播是与富媒体相对应的一种简媒体艺术,它为生活伴奏,是最节约的个性建构方式。此外,广播还是一种稀缺的观点媒体,也是一种有温度的媒体,因此广播艺术的发展拥有无限可能。

福建师范大学张应辉教授认为,传统的艺术批评话语体系与当下艺术生态发展不适应,当前艺术形态已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传播会对艺术价值的波动产生影响。传媒艺术批评视野需要扩大,进行多向度拓展,建构传媒艺术新批评的时机已经成熟。

南京大学祁林副教授发现,中国艺术经过跨境传播后,都发生了艺术的变异乃至文化变异的问题。艺术的“迁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概念。迁就似乎让文化走出去获得了成功,但它改变了原有的艺术生态。而西方文化跨境传到中国则不易发生迁就。这就要求当前中国艺术的理念世界更明确、更丰满,来改变此种状况。

首都师范大学讲师盖琪认为,传媒艺术的关键在于以大众传媒为文本构成要素和必要手段,它最重要的属性是传媒属性,传播应被当做传媒艺术内在属性和深层话语逻辑来对待。她建议加大传媒艺术理论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的比重,强化传播社会学、传播哲学和传播人类学等课程的设置。

长江师范学院冉明仙副教授认为,传媒艺术生的理论课教学效果面临低效困境。她建议从以传者或学生为中心,转变到以关联为中心,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关联:关联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关联体验,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兴趣;关联易理解,提升学生注意力;关联案例,提升授课吸引力;关联互动,提升学习效率。

中国传媒大学姜燕副教授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广电艺术学科的教学须进行调整,要以复合型“传媒精英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学习、理解、研究、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团队化、模块化、工作室化等模式,使教学内容、考试方式及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新疆艺术学院彭飞博士介绍,学院与亚心网合作,建立了“视觉新疆”的原创视频内容平台,在提升学生创作质量的同时,进行资源的整合、推广与分享,在结合西部地区的地缘与人文优势的基础上,力争走出一条发展自身艺术特色的道路。

三、全媒体:产业融合与研究融通

贵州民族大学郑傲副教授指出,新媒体粉丝在消费上的特点有三:一是附着于产品的可玩性,二是与偶像粉丝相比更理性,三是比较分散。从这个角度来看,微电影要发展好,就必须找到与特定服务相结合的领域,构筑一个强大的粉丝群体,让他们能够积极消费。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韩婷婷副教授认为,新媒体和电影行业制作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表层来看,新媒体已成为银幕电影最大的信息集散场;从深层来看,出现了新媒体电影的发展和电影的游戏化趋向;最核心的则是创作交互、产业交互和人才培养交互。新媒体电影最终将与银幕电影共同搭建起电影业的新结构。

北京联合大学吴丽颍讲师提出,全媒体时代,出现了微音乐这种新的音乐创作、运用和接受形式。它简洁、易上口、易传播;音乐风格从传统古典到碎片和拼贴化;创作群体从“学院派”到草根崛起;传播平台则从影院剧场转到移动终端,从而表现出了更鲜明的大众性和互动参与性。

中国音乐学院司思博士发现,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音乐电影都发展得不错,而中国的音乐电影虽然起步早,曾经很流行,现在却基本是空白状态。她建议,可以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电影,或以本土音乐人生平为主体的音乐电影,另外,我们还可以改编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剧目和故事,并尝试将音乐舞蹈和电影相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任晟姝博士分析,电影宣传的主体发生了三次位移,前两个阶段都是个人英雄盛行的时代。到2006年之后,影宣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更依赖于专业团队,独立电影宣传公司应运而生。它们中的一部分已开始转型,或转向全方位的娱乐营销,或做专业的电影公关,或成为电影大数据服务公司。

西南大学何晓燕副教授指出,由于网站试图减轻版权购买压力和提升品牌而加大了节目原创力度,网络自制谈话类节目发展迅猛。它具有强大的灵活性、互动性娱乐性,但是也存在制作粗糙、低俗化和核心要素上未能实现差异化等问题,需要提升制作水准,并实现手机联通和台网联合,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西南政法大学谷李博士指出,网络视频画面框内飘过大量吐槽评论的效果被称为“弹幕”。相对于传统电视,弹幕拓宽了观众的互动通道,也突显了观看行为的社会性。最近几十年里出现了游戏军事化和军事活动游戏化的趋势,弹幕视频本身的意义,就是它经历了一个从战争到戏谑的美学意义上的改写,这是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平台上游戏精神的重新书写。

湖南大学黄学建副教授认为,当某种媒介处于困境之时,反倒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它的本质特性。电视最重要的特性应该是消遣性。电视其实提供了一种逃避自由的渠道,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轻松愉快,看起来不累,所以它应该走既娱乐又不辛苦的道路。

西南政法大学陈笑春副教授认为,网络发展使知识产权的权利客体更加广泛,使知识产权的时间性、专有性和地域性都发生了一些消解和变化。应当从法律、新技术、舆论和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加强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西南政法大学周松博士分析了2007年以来澳大利亚的视听产业政策调整,首先是机构调整,将视听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几块,由不同机构来承担职责,避免功能交叉重复;其次是加大项目资助;第三是增强税收优惠,仅对电影生产者的补偿就高达达40%。这些政策有效保护了本国视听产业的发展。

上海大学张斌副教授指出,“抗日神剧”之“神”,表现在剧中人物的超能力、细节的超现实和情节上的神逻辑。它的出现,扭曲历史观,冲击审美观,分裂价值观。抗日神剧的出现,折射了中国电视剧行业在意识形态审查和商业竞争的影响下,娱乐性强化,且长期存在着题材投机和跟风扎堆的问题。

深圳大学何建平副教授认为,当前某些本土儿童动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是作品的成功,而是营销的成功。其销售模式并非从创作而是从衍生产品开始,切入到动画行业,作品视角成人化,故事粗糙。这种没有价值观作支撑的动漫形象是很虚弱的。本土儿童动漫应该以成长为核心主题,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打造有价值观的动漫品牌。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副教授艺术
杨永刚副教授
程建新副教授
王福柱副教授
牛红岩副教授简介
高鹏副教授
张燕副教授
可爱的艺术罐
儿童绘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