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瑞林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自1991年至今已评选23届。①每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汇集了各年份电视界的精品之作,获奖电视消息导语为我国电视界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的范本。它们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提出问题,准备释疑;或抓住卖点,引人兴趣;或言不虚发,短而意足;或朴实自然,交代清晰;或形声兼备,追求信息增值。优秀的获奖电视消息导语总是以其新颖、独特、形式多样的特点,吸引着观众去看、去听,把观众对导语的注意进一步引向电视新闻本身,激起观众了解、解读新闻的兴趣。本文将以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消息为例来分析电视新闻导语写作规律与技巧,以期对我国电视新闻导语写作带来些许启示,对我国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存在的诸如拖泥带水、索然寡味、时效迟滞、完全是报纸导语的翻版的问题起到纠偏的作用。
电视新闻导语是一般新闻导语与电视媒体这一特定媒体结合的产物。一条电视新闻导语既要符合一般消息写作规范,又要符合电视消息导语本身的写作要求。一般消息导语写作,总的原则一是要用凝练、精辟、明快、生动的语言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二是吸引、维系受众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电视消息导语当然也不例外,同样要遵循以上两个基本要求,具体来说:
1.提纲挈领。以概述式为主的导语需要很强的概括能力,在写作时要提纲挈领,高度概括,简要交代新闻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核心事实。也可根据需要巧妙运用议论手法,点明、揭示新闻信息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使新闻主题得到深化。如:
经过历时两个月的测产和计算,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今天公布: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一千零二点六亿斤,可净输出优质商品粮700多亿斤,足够13亿人口吃上70天。黑龙江省以占全国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为国家打造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大粮仓。
—— 《2010,北大仓跨越千亿斤》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这一导语将电视新闻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主要的核心事实——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一千零二点六亿斤,可净输出优质商品粮700多亿斤,足够13亿人口吃上70天的事实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简要揭示新闻信息的意义“为国家打造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大粮仓”。
2.强调新近。新近包括时间上的新近、地点上的接近,以及与受众心理、利益上等关切点相吻合。如:
今天是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的第一天。早市开盘价为27.98元,尾市收报于40.37元,按收盘价计算,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持有的250万股隆平高科市值已超过1亿元。袁隆平院士因此成为科学家中首位拥有亿万财富的知本家。
—— 《长沙袁隆平等十多位院士成为科技知本家》第1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导语以简洁的手法勾勒出最新鲜、最主要的新闻事实,以隆平高科股票第一天挂牌交易的结果作为报道由头,避免了非事件性新闻时效性不强的弊病。同时,股市行情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较为引人注目、极富激活力的因素,能在众多信息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关注新闻的背景和主体。
3.设置悬念。电视新闻导语写作可以根据新闻情节新异性、反常性的特点和实现最佳表达效果的需要设置悬念。或者在新闻事实复杂、曲折,调查过程一波三折的情况下,写作时先不交代主要新闻事实,而是在导语中荡开一笔,设置悬念,从而达到唤起观众注意的目的。
昨天,一位从事电缆抢修工作30多年的老工人,突然成了武汉街谈巷议的大明星,一提到他,市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 《致敬“抢修哥”》第2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一位从事电缆抢修工作30多年的老工人,突然成了武汉街谈巷议的大明星,信息本身已经具备足以引起注意的元素,记者通过悬念的设置,更好地实现了引人注意的目的。
4.简明扼要。这是一般消息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电视消息导语更应遵守这一法则。这既是切合受众收视心理的需要,又是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更有效地吸引受众的要求。
今天下午4点多钟,在荆州荆监一级公路江北段,一辆满载木头的货车突然冲出公路,一头栽进路边的树林,木头撒落在公路上,天色渐暗,这些木头成为一个个路障,非常危险。
—— 《一堆木头与一连串车祸》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则电视消息的导语寥寥数语,就交代了这则新闻的主要新闻事实,言简意赅,简洁明快。
画面是电视语言最基本的表现元素,也是电视新闻区别于纸质和广播媒体新闻的最主要因素。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写作要有画面感,注意文字信息与画面和其他表现元素之间的配合关系。电视消息导语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为整篇电视消息定基调、吸引受众注意的作用,写作也要有画面思维。电视记者要树立为观众的眼睛而写的服务意识。
为眼睛而写,就是在导语写作时寻找容易用电视语言表达的题材,尽量选择那些看得见、听得清的内容。即使比较抽象的题材也要尽量找到能够将其转变为具有可视性的对象。②电视新闻是通过声像双通道作用于观众的,只有声音和图像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传播信息的优势。一般来说,画面在传达现场正在进行的具象信息时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在交代新闻要素和相关背景,表现心理活动,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事情已经发生而错过了拍摄的机会,深化主题内涵等方面鞭长莫及,显现出劣势,而这些恰好是文字解说之所长,因此这就需要文字解说来弥补画面语言的缺陷。具体来说,电视新闻导语文字解说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方面,导语直接解说画面,补充画面表现不了的内容,使画面的信息意义更为精确,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如:
近日,烟台龙口一名女子在下班途中被车撞倒,南山旅游景区24岁女孩奋不顾身,从车流中舍身救人,感人事迹在齐鲁大地引发强烈反响,这位被人们誉为最美烟台女孩,在这个冬天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 《刁娜:舍己一条腿救人一条命》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现场是新闻最核心要素,这条新闻线索被挖掘出来的时候,事故已经过去了半个月,记者在遍寻监控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通过动画结合各方当事人回忆的方式还原现场,有声语言向我们解说了这则消息的主要信息,补充了画面语言不能表现的内容,从而形声兼备地向观众传达了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导语解说要根据主题需要,提炼画面的意义,发掘画面的内涵,升华画面内容。这样既可以强化画面的力量,又能深化新闻主题。如:
刚刚过去的7月13日成为每个北京人今生难以忘怀的日子。7月13日之夜无人入睡,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巨大的欢乐中,这巨大的欢乐汇成了沸腾的海洋,散播到每一个角落,散播到每一个北京人的心里。
—— 《7·13——申奥成功日 万众欢腾时》第1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消息导语解说词播出的同时,电视上出现“2001年7月13日22:10莫斯科”的字幕,并显示萨马兰齐宣布中选城市为北京的大屏幕,导语解说与画面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信息,这两种信息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画面信息是因,阐释了解说词信息:“刚刚过去的7月13日成为每个北京人今生难以忘怀的日子”;而导语解说词一方面没有重复画面内容,另一方面升华了画面内容,简要叙说申奥成功、整个北京城万众欢腾的场景,有力地深化了消息的主题。
强调导语写作的画面思维,就是要遵循视觉逻辑,写作导语时应时刻考虑到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对听觉语言的特殊要求。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画面思维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导语文字解说词晦涩冗长;二是导语文字解说与画面相脱节,造成声画“两张皮”。“电视新闻是多种传播符号组成的,声画结合、视听兼备是它独具特色……电视新闻中的声画两要素是一对互为作用,交相辉映的有机统一整体。”③导语写作的画面思维一定要根据电视新闻声画结合的传播特点来考虑。
“在电视新闻这个传播媒体中,每一种声音都影响着观众对所看见的东西的反映,每一个图像都决定着观众对所听到声音的反映。”④在对待电视消息导语写作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电视消息导语口语化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在西方,电视界用“4C”作为衡量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标准,即清楚、简洁、准确、口语 (Clear,Concise,Correct,Conversational)。其中口语 (Conversational)作为衡量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让观众能听懂听清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写作时多选择老百姓自己的语言 (或直接引用他们的话语),在描述新闻事实时语言要简洁、准确、符合观众的听觉习惯,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拖泥带水的叙述。
电视新闻是线性传播,不同于报纸的平面阅读。在阅读报纸时,读者可以从容不迫,边读边思考,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而电视新闻传播属于“一次性消费”,转瞬即逝,观众无法使其暂停去思考和慢慢咀嚼。实验表明,视觉信息残留率为70-80%,听觉信息的残留率只有30-40%。另外,电视观众的观看基本上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写作电视消息导语要符合观众的听觉习性,让观众容易听,愿意听。
1.保持必要的信息冗余。冗余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不携带信息的符号。冗余有绝对冗余和必要冗余之分,绝对冗余对新闻的传播和理解毫无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比如,拖泥带水的叙述,叠床架屋的形容词堆砌,画蛇添足的议论,滥用生僻拗口的词汇等。而必要的冗余,其本身虽不携带信息,却是理解主要信息不可或缺的符号材料。如在新闻中对某些非用不可的专门概念或人们不熟悉的用词作通俗解释、理解信息所必要的知识、有关背景材料包括此前报道过的某些情况、适当的重复等。对于电视消息导语来说,这些内容的交代无疑对受众理解新闻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
中秋节就要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南京、成都等地的一些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的月饼没有超出保质期就发生了霉变,当时这些事情只是被地方媒体简单报道了一下就不了了之。然而,我们的记者在对一家月饼厂家进行整整一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月饼发霉的背后,隐藏着更为触目惊心的事实。
—— 《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第1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消息中的第一句话是对过去消费者反映情况和媒体报道情况的简要回顾,对“月饼发霉的背后,隐藏着更为触目惊心的事实”这一新闻要素来说是属于必要冗余,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的相关背景,否则观众就很难体会这则消息的意义所在。
2.根据需要延缓交待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上文有述,电视新闻是线性传播,线性传播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写作者、编辑有时候不能把所有新闻要素按照新闻价值的轻重缓急来安排结构,而只能依据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序来结构新闻。因此相应的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也宜延缓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应如:
今天下午四点,省气象台专家最终确认,今年十一号强台风今晚九点前后在我省沿海登陆。此时,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25-30公里的速度向我海岸扑来。
—— 《百万群众大转移》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条消息表现浙江省各级领导干部对广大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视,在台风登陆前转移百万群众这一主题,新闻按时间顺序,把预告台风登陆这一信息作为导语,然后依次道来,充分考虑到了观众听的需求和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三个方面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我们不能说遵循了一般消息导语写作规范就排斥为眼睛而写、为耳朵而写的要求,也不能说为眼睛而写、为耳朵而写就是不遵循一般消息导语写作原则,三者是互相渗透、并行存在的。电视记者应系统分析,综合运用这三种手法,为电视导语写作服务。
注释: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2-08/14/c_131784938.htm.
② 罗健雄:《试论增强电视新闻报道镜头感的“五要素”》,《东南传播》,2012年第11期。
③④ 胡跃农:《电视新闻的画面导语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