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4-03-02 07:47朱要龙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州市农化云南省

朱要龙,谭 鑫

(1. 云南大学 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2.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

朱要龙1,谭 鑫2

(1. 云南大学 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2.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文章基于协调的含义,把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解读为两者的同趋性、互动性、协调性,并通过聚类分析、VAR模型、协调度C模型和协调发展系数D模型,在实证层面对这三个特性进行解读,我们得出: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发展虽然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但是两者在空间维度上并未实现同趋分布;再次二者的互动作用不明显,尤其表现在人口城镇化对产业非农化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最后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观测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度问题:16州市中除昆明外,其余15州市均表现出不协调的特性。这些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云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参考。

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协调关系;云南

一、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是指要素向既定收益空间有效聚集的过程[1],人口城镇化只是城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人口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产业非农化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非农产业的不断壮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一方面鉴于城镇化与非农化两者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与内在差异,有可能孕育两者的矛盾冲突,导致人口城镇化演进与非农产业发展的失调;另一方面基于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其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具有特殊性,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关系做出深刻的分析,为实现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支撑。鉴于“协调”一词的内涵,我们从同趋性、互动性、协调性三个层面来分析。

二、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同趋性分析

(一)数据指标说明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1995~2011年云南省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人口城镇化指标选择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记为U(p);产业非农化水平指标:第二、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记为F(n)。本文其他部分对这些数据指标将不再做出解释和说明。

(二)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同趋性分析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同趋性做出说明。在整体系统中,同趋性不仅表达了在时间序列中两者的共同演进;也表达了在空间分布中两者的同趋分布。因此,我们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

1. 时间序列中的共同演进

1995~2011年云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大致发展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9年,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今。1999年与2000年交际之处,云南城镇人口突然减少了1000多万,导致人口城镇化率骤降,原因本文不做深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分析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关系,因为这种同趋性表达的是二者在时间序列中的相关性。图1正是对这种相关性的表达: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人口城镇化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

图1 1995-2011年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演进趋势

为进一步解读二者同趋演进的相关性,我们计算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既可以用来衡量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也可以表达两个变量相关的方向和相关的程度。其定义公式如下:

表1 pearson相关系数测试结果

U指人口城镇率、I指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S指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测试(见表1),我们不难发现:U与I、S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2. 空间分布的集聚分布

在此部分中我们分别对云南省16州市的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水平做聚类分析并进行对比(见图2),以此观测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同趋分布情况。聚类分析是指从一批样品的观测指标中,找出能度量指标(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或亲疏关系统计量,然后构建一个相似对称矩阵,并按相似程度的大小,把变量逐一归类。本文选择系统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前为消除不同性质变量带来的影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进行无量纲化。本文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之后采用余弦距离作为聚类分析的距离公式:

式中x与y就是样本观测值,在本文中指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发展水平两类样本观测值。

图2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聚类分析

表2 2011年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聚类分布

通过聚类分析树状图,我们把云南16州市分为3大类别(见表2)。Ⅰ类为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其特征表现为较高的产业非农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表达了二者的同趋分布;Ⅱ类为保山、文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普洱、临沧、楚雄;与Ⅰ类州市相比,其特征表现为产业非农化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城镇化水平也相应表现发展不足;Ⅲ类为丽江、怒江、迪庆、昭通,其特征显著的表现为较高的产业非农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

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实证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云南产业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虽然总体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但是两者并未实现同趋发展:一是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二者偏差值明显(见表3);二是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未能实现空间上的同趋分布,表现在各州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发展的不均衡分布。

表3 1995-2011年云南省人口城镇化率与产业非农化率

三、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互动性分析

(一)模型构建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主要用来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和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2-3]

其数学表达如下:

表4 F(n)与U(p)的ADF检验结果

表4数据显示: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U(p)与F(n)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AD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说明dU(p)与dF(n)是一阶单整序列,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行VAR模型构建。

(二)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VAR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VAR模型滞后期P的确定主要通过Lag、LogL、LR、FPE、AIC、SC、HQ等信息判断,我们选择滞后阶数为1阶(见表5)。

表5 确定滞后阶数的信息量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VAR模型如下:

Up=-0.17*Up (-1) + 0.35*Fn (-1)-134.18

Fn=0.0068*Up (-1) + 1.12*Fn (-1) + 32.44

我们看到在第一方程中:F(n)滞后1期系数为0.35,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好的带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相反第二方程中:U(p)滞后1期的系数为0.0068,与F(n)滞后1期系数1.12相比表明:人口城镇化未能对非农产业的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接下来我们进行方差分解,深入观测这种互动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见表6。

表6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方差分解表

人口城镇化U(p)对来自自身当期冲击的反应最为显著,第一年为100%,第二年为92.23%,第八年仍然高达49.36%的水平;人口城镇化对来自产业非农化F(n)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第十期高达64%的水平,由此说明:产业非农化的发展对人口城镇化发展有着明显的冲击作用。产业非农化F(n)对来自自身当期冲击的感应也十分明显,第一年99.8%,直到第十年仍高达99.84%;而对于来自人口城镇化的冲击感应较弱,第一年为0.11%,第二年0.14%,第四年之后水平稳定在0.15%,这种冲击水平十分微弱;由此我们得出:人口城镇化对产业非农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四、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度分析

(一)模型构建

通过依托相关文献[4-6],本文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系数(C)模型和协调发展系数(D)模型。C模型:

式中C表示协调系数,U(p),F(n),分别表示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水平;理论上来讲,二者离差越小越好。K为系统调节系数,因为本文中涉及城乡人口转变、一二三产结构演变以及考虑到二者的协调互动,所以K = 6。

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量,因此在计算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系数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系数测度模型。

表7 协调度的等级划分及标准

(二)数据分析

通过对2008~2011年云南16州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协调发展度测算(见表8、9),我们看到:宏观层面来看,2008年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经过四年发展,2011年为轻度失调状态;二者并未实现良好协调。微观层面来讲,16州市又表现出极不均衡的协调发展状态:昆明市2008~2011年均呈现出良好协调状态,其中2011年协调系数为0.81,这一数据指标远远高于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截止2011年曲靖、玉溪、红河、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普洱为轻度失调状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普洱的轻度失调状态是人口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双重滞后的表现,而曲靖、玉溪、红河是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表现;保山、文山、临沧、楚雄、丽江为中度失调状态,其中丽江突出的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尚达不到全省36.80%的平均水平,差值高达8.57个百分点,而临沧、楚雄、文山、保山则表现出双重滞后;2008~2011年怒江、迪庆、昭通测算结果均显示为严重失调状态,均表现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其中2011年三州市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22.57%、25.31%、22.59%,低于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14.23、11.49、14.21个百分点。

表8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度测试结果

数据测算结果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虽然没有实现良性协调,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协调关系正在逐步改善,2008年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普洱由中度失调状态发展成为2011年的轻度失调;怒江、迪庆、昭通虽然一直处在严重失调状态下,但是协调系数正逐步变大,也呈现出良性发展状态;其余州市协调系数也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表9 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发展水平

五、结论

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发展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的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云南省作为欠发达的边疆地区,在自然表征和社会构成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非农化的协调发展道路有着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因此本文基于协调发展的三个特性,力图分析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发展的协调状态,通过实证观察认为:云南省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未能实现协调发展。一是未能同趋发展,尤其是各州市呈现出的两者不均衡分布;因此启示云南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要注意非农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非农产业发展进步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二是未能呈现良性互动,因此需要深刻理解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非农化的经济内涵,把握二者的作用机理,使得两者呈现出良性互动,产业非农化带动人口城镇化发展,人口城镇化促进产业非农化发展,二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三是未能实现良性协调,一些州市表现在非农产业发展不足、一些州市表现在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当然也存在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发展双重滞后的州市;因此在推进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进程中,不能过分偏重人口城镇化发展或非农产业发展,人为造成二者的失调。总之,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是未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两大抓手;要始终坚持:二者同步协调、良性互动、二力并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 罗淳.中国“城市化”的认识重构与实践再思[J].人口研究,2013(5):3-15.

[2] 陈永奎.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8):124-125.

[3] 刘丹.城乡统筹下的成都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4] 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2-17.

[5] 苏发金.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1):147-150.

[6] 李刚,魏佩瑶.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5):72-79.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ng Relations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ZHU Yao-long1, TAN Xin2
(1.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2 Yun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Kunming 650111, China)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coordin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interpret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ir trend, interactivity, and coordin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is at the empirical level through VAR model,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C models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coefficient D model, and then comes the results: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has demonstrated a high degree of correlation, but they do not achieve the same tren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pace dimension. Secondl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s not obvious, especially the role of the industri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inally, we observe the problem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dimensions: except Kunming, the 15 of 16 cities have shown inconsistent characteristics. These findings will provide appropriat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advanc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coordinating relations; Yunnan

C922.2

A

1674-9200(2014)05-0104-07

(责任编辑 杨爱民)

2014-05-19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课题“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2014-GM-032);2014年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西部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实现路径研究”;云南大学第六届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云南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协调发展研究”。

朱要龙(1986-),男,山东五莲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经济、城镇化、人口流动研究;谭鑫(1968-),男,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镇化、生态经济、产业经济、农村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州市农化云南省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魔方
农化人不谈九九六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坚守农化制造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