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评估指标及评估

2014-03-01 08:08王金玲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妇女学科评估

王金玲

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评估指标及评估

王金玲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总结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梳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进而构建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已经具有了充分的条件,也是势在必行的。根据国家教育部学科评估的原则,基于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关注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特有的“知识的行动化和行动的知识化”的特质以及跨学科、多学科、跨领域的学科特征和本土特征,笔者建立了包含8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8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妇女/社会性别学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对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科进行了评估,得出了相关的结论,认为就总体而言,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已走过了“前学科”阶段,在较大程度上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并在学科之林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妇女/社会性别学;指标与指标体系;学科评估

自1982年邓伟志教授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的“妇女学”、1986年第二届全国妇女理论研讨会设立了“妇女学”专题论坛、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小江教授践行妇女学学科建设以来,在’95世妇会的推动下,以“社会性别主流化”为助力,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步进入知识主流。[1]建立相关的学科评估指标,对其进行学科性评估已成必要。由此,笔者初步建构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评估指标,并据此对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进行了评估,以此抛砖引玉。

一、评估指标

针对一门已获得并力图更广泛深入获得学术界公认、已在现有教育体制内运行并将进一步在这一体制内运行的学科,笔者在设立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评估指标时,采用的原则为教育部学科评估的原则,即“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相结合、以客观评估为主”,并根据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本学科具有的“知识的行动化、行动的知识化”的本土特质,以及社会—文化领域的跨领域发展和研究/教学的多学科、跨学科发展的现状,以促进本学科发展为导向,并且以费孝通先生关于学科建设的基本构件、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国际上主流的学科评估体系为三大基础,将学术组织、专业研究与教学机构、信息资料中心和媒体、学术队伍、学术研究、课程开设、人才培养、学术声誉与社会贡献作为八大基本指标,即一级指标,下设28个二级指标、88个三级指标,构成妇女/社会性别学评估体系。其中,前七个一级指标基本是客观指标,第八个一级指标则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兼顾。

这一指标体系以“学术组织”和“专业研究与教学机构”评估本学科的组织资源,以“信息资料中心和媒体”评估本学科的资料和信息资源,以“学术队伍”评估本学科的人才资源,以“学术研究”、“课程开设”和“人才培养”评估本学科教学、科研和学科力量的产出,以“学术声誉与社会贡献”评估本学科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并以这八大指标的评估综合构成对本学科建设状况与发展趋势的总体评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指标体系是一个个人设想。由于中国尚无对这一学科的评估指标及评估指标体系,而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的评估又必须依据一套指标体系,笔者虽功力不足,但不得已而勉力为之。其中难免有诸多不足之处,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合理、更具综合性的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科评估体系;

第二,这一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妇女/社会性别学及分支学科的总体评估,而不是如教育部《学科评估体系》是对具体某一高校中某一学科的评估。因此,在“论文专著”、“科研项目”二级指标中取消了对人均数的三级指标;

第三,在中国,不少群团组织、民间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中有从事妇女/社会性别研究的部门或专门的研究人员或项目;在不少妇女/社会性别组织的网站中,设有专门的研究资料库,是研究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时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料来源;不少妇女/社会性别组织的工作人员在高校兼职教授妇女/社会性别等相关课程。从中国实际出发,本指标体系也将上述相关内容作为评估指标的内容;

第四,考虑到与教育部评估指标规定的一致性,“学术刊物”、“论文专著”中的三级指标只限于纸质版本,不包括电子出版物;出版机构限定为国家批准的出版机构;

第五,“学术声誉与社会贡献”的三级指标引入了国外高等教育学科评估中常用的非文献计量指标中的相关指标(另一些指标分散于前七个指标中)及相关理念①国外高等教育学科评估中“常用非文献计量指标包括:科研人员数量、科研时间、外部资金、研究生数量、荣誉和奖励、演讲、国际访问等七个方面;适用于社会人文科学的非文献计量指标主要包括:与校外机构合作研究的方案等以及其他没有衍生出版物的学术研究活动,如学术会议上的专题演讲、组织承办相关会议、期刊编辑、学术团体(机构)中的相关兼职、学术评估领域的专家组成员,以及学术科研在媒体普及传播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等”。参见翁震宇:《学科评估体系中“非文献计量指标”的引入与实践---以“艺术学”门类学科为例》,载《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年第3期。,并由此将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学术声誉”这一指标内容具体化了。

具体的指标及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二、总体评估

1.学术组织

第一,目前有两大全国性综合学术组织:中国妇女研究会和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其中,前者有团体会员115个,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后者有包括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在内的会员2000余人,已在全国尤其在高校系统建立了一定的学术地位。

第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建立了省、市、自治区一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妇女研究会,不少省、市、自治区中还建立了地市一级的妇女研究会;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下属的12个地区性子网络,这些组织均是推进当地妇女/性别研究和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本领域已有两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和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经济学、传媒学、发展研究等领域,也有一些学术共同体和非政府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下属的10个学科性子网络也已成为在本专业中推进妇女/社会性别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专业研究与教学机构

第一,女性学已获得了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二,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建立了妇女/性别研究机构。[2]

第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社科院系统设有妇女/性别研究机构的共有九家,其中,浙江社科院社会学所与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合招社会学硕士专业女性社会学研究方向硕士生。

第四,据估计,目前中国有妇女/性别群团组织、民间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有千余个。其中以全国妇联为最大。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行业性、联谊性、服务性、研究性、综合性妇女非政府组织纷纷成立。

此外,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分别于2006年、2012年设立的第一批、第二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在推进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的发展中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3.信息资料中心与媒体

第一,在信息资料中心方面,首先,目前中国最大的妇女/性别研究信息资料中心为中华女子学院下属的“中国女性图书馆”,已藏有正式和非正式印本出版物万余册。此外,不少专门的研究机构及高校的妇女中心也建有专门的文献资料室,藏书量为数百至数千册不等。其次,在公共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及不少非政府组织图书资料室的藏书中,均有有关妇女/性别研究方面的中文和外文藏书。

第二,在网站方面,目前作为妇女/性别研究(含教学)信息、资料储存、交流、发布主载体之一的妇女/性别网站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类是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从全国妇联到地方妇联的各级妇联网站,此类网站基本上均设有“文献资料”栏目;一类是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妇女研究网”之“图书资料”等栏目,文献资料综合性较强,也较全面;一类是学科型、行动型妇女非政府组织网站,也均设有文献资料专栏,文献资料专业性较强,以国内外新的信息和文献为主;一类是相关高校妇女/性别中心等的网站,文献资料大多以本学科、本专业的学术性或教学类文献资料为主。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近两年来,微信/易信公众号所载相关研究文章和信息也逐渐进入研究者和教师的视野,学术作用正在不断增大。此外,不断涌现的从国家到民间、从综合性到专门性的各类妇女/性别博物馆,也已成为妇女/性别研究与教学信息资料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在学术刊物方面,目前,在人文社科领域,《妇女研究论丛》是妇女/性别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等女子学院学报也是刊发人文社科类妇女/性别研究论文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不少专业学术期刊、社科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高校/党校主办的学报等都曾或一直设有关于妇女/性别研究的栏目,一些专业或综合性刊物/学报会经常刊登有关妇女/性别研究的论文。此外,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为代表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教育文摘》等权威性转载刊物也以专刊、专栏形式转载妇女/性别研究论文。在自然科学领域,医学类期刊和心理学类期刊是发表妇女/性别研究的两大主要载体。其他学科类的期刊中,有关妇女/性别研究的论文也时有所见。此外,近十余年来,国内也有一些以书代刊的妇女/性别研究公开出版物,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内部发行的刊物《妇女研究动态》就被国家图书馆收藏,而对一些以书代刊的其他学术出版物来说,妇女/性别也往往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受到关注。

第四,在出版机构方面,中国妇女出版社是目前国内最具妇女/性别研究专业性的综合性出版社,妇女/性别研究著作是其出版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代表的专业学术出版社、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为代表的综合性出版社、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诸多的妇女/性别研究类著作,与中国妇女出版社一起,四者构成国内人文社科类妇女/性别学专业著作出版机构的主体。在自然科学领域,人民卫生出版社、知识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专业性或综合性出版社及一些高校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妇女/性别类学术专著。

就教材而言,自然科学领域大多有全国统一教材,但人文社科领域尚无全国统一的妇女/性别课程教材,教师大多使用自己或他人编撰的教材,妇女/女性/社会性别概论类教材就有10多种,而女性文学、女性/性别社会学类的分支学科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此外,在不少主流学科的教材中,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也包括了妇女/性别方面的教学内容。

4.学术队伍

第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专职或兼职从事妇女/性别学及相关学科教学与学术研究者至少有两万余人。

第二,仅据全国性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在作为个人会员从事妇女/性别学及相关课程教学的大专院校教师中,副高级职称及以上者占80%以上。而截至2013年10月,在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妇女研究网”①参见:http://www.wsic.ac.cn.之“妇女研究学者”专栏中副高级职称的学者为87人,其中硕、博士生导师占50%左右。

5.学术研究

(一)科研基础方面

首先,目前妇女/性别学科尚无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有省级重点实验室。

其次,在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没有与妇女/性别相关的学科,但在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与妇女/性别相关的有三个学科,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与妇女/性别相关的有三个学科②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之附件,2007年,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cfiles/moe/cmsmedia/userFiles/File/2008/04/26/2008042619/2008042619_094341.xis.,均为自然科学中的医学类。省级重点学科的态势亦如此,在自然科学的医学类领域有与妇女/性别相关的省级重点学科,但在人文社科领域,尚无与妇女/性别相关的省级重点学科。

其三,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和省级人文社科基地中尚没有专门的妇女/性别学及相关学科的基地。

其四,至2012年,全国妇联已在全国设立了两批共32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涉及高校、社科院、党校、妇联四大系统。

其五,对“中国妇女研究会网站”之“相关研究机构”栏目中所载名单统计,截至2013年10月28日,全国高校/研究机构中共设有64家妇女/性别研究机构。但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看,这些机构大多为“无专门办公室、无专职人员、无专项经费”的“三无”机构。

(二)获奖、专利方面

首先,国家“三大奖”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最高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尚无专门的有关妇女/性别的项目。其次,在各省省级哲学人文社科成果奖中,均有若干妇女/性别类研究成果。其三,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中医药科技奖中也不乏有关妇女/性别的成果或项目。其四,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颁奖两次。其中,第一届(2004年)共计63项奖项;③详见:《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名单》,载《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6期。第二届(2010年)共计84项奖项。④详见:《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二届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名单》,载《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5期。在已获得国家批准备案的发明专利中,也有一些是与妇女和男性相关的专利。检索显示,至2013年11月15日,共计有3261项专利项目,占总数的0.04%。

(三)论文专著方面

首先,就期刊论文而言,自检索期最初年限1949年至2013年11月15日,以“妇女”、“女性”、“男子”、“男性”为主题的论文共计67915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38.83%,SSCI期刊来源论文占2.74%,SCI期刊来源论文占0.09%。这表明,总体而言,妇女/性别研究的期刊论文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核心期刊论文的所占比例较高,近四成,但进入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SSCI)和自然科学引文索引期刊(SCI)的论文所占比例仍很低,前者不足3%,后者甚至不足1%。

其次,就硕、博士学位论文而言,自检索期最初年限1984年至2013年11月17日,以“妇女”、“女性”、“男子”、“男性”为主题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博士学位论文为10410篇,占博士学位论文总数的4.85%;硕士学位论文为172116篇,占硕士学位论文总数的9.48%;共计182526篇,占硕、博士学位论文总数的8.99%。⑤硕、博士学位论文篇数数据来自中国期刊网之硕博士学位论文库,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PMD,2013年11月17日下载。其中,博士论文数和硕士论文数为检索所得,总数为笔者计算所得。总体来说,妇女/性别主题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所占比例均不高,低于10%。

其三,就著作而言,以中文著作(含译著)为例,以“妇女”、“女性”、“男子”、“男性”为主题词查询,分别得到6958、15413、234、2530部著作,共计26135部,涉及妇女运动、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医学、艺术学、人才学、心理学、心理咨询、生活方式、妇女保健、男子保健、性学、宗教学、管理学、体育学、妇女学等诸多领域。

其四,就科研项目而言,在基金资助方面,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基金”分类数据看,在期刊库所定1949年至2013年11月17日,以“妇女”、“女性”、“男子”、“男性”为主题词分别检索,结果显示,标明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20464篇,占期刊论文总篇数的2.97%。就基金类型看,在标明基金资助的相关论文中,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64.39%;省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26.43%;部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5.35%;国际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占3.78%。相比之下,一是国家级基金资助所占比例最大,且为大多数;省级基金资助居二,占比近1/3,两者构成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的主体;二是来自政府的资助构成妇女/性别研究资助基金的基本面。

6.课程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教授开设过妇女/社会性别及相关课程的高校为1000余所。除原有的在医科类高校开设的医学类课程,如妇科、产科课程外,仅从全国性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中填写了授课信息的153位个人会员所填写的信息看,开设课程的高校既有重点高校,又有一般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包括综合性高校、理工农医类高校、艺术体育类高校等。而开设的课程涵盖妇女学/女性学/社会性别概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及自然科学的医学、建筑学、心理学、统计学及管理学等学科门类;通识课和专业课等层次;必修课(全校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类型;博士研究生课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本科生课程、高职高专生课程、培训班课程等层次。

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看,在妇女/社会性别及相关学科的课程中,以本科生课程、选修课课程为多数;以史学、女性文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课程、以女性/妇女社会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学科课程、以妇女学/女性学概论为代表的妇女/社会性别学概论课程及以妇产科、男科为代表的医学类课程四者构成课程主体;而不少跨学科的课程,如同性恋研究、身体研究、性健康研究、性与性别研究等课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2006—2010年,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所资助的22门妇女/社会性别学及相关学科课程(涉及妇女学、社会性别研究、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法学、民族学、医学、教育学、体育学、犯罪学、心理学等学科)也在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推进作用。[3]

7.人才培养

一是在奖励方面,首先,国内目前除女子院校外,只有少数高校将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作为核心/主流课程,就总体而言,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较难获得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鉴于此,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妇女/社会性别学优秀课程的评选活动,共有34门课程、36位教师和两个课程组获奖,获奖课程涉及妇女/社会性别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文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语言学、法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育学学科及医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促进了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其次,检索显示,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论文中,尚无妇女/社会性别主题的论文。为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学研究,促进该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成长,从2010—2013年,中国妇女研究会进行了四次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共有56篇博士学位论文、61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奖,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健康研究、民族学、人类学、传媒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及电子显微学等自然科学专业。①该数据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科研处提供。

二是在学位点及专业方向、学生情况方面,北京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1998年于全国率先在社会学硕士专业中设立了女性学硕士研究方向,至2006年毕业了9届学生;2005年底,北京大学又在社会学系设立了女性学硕士学位点招收硕士生,女性学正式成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建制。[4]2002年,中华女子学院成立女性学系。2002—2004年,合作举办了“女性学”学士后研究生班,毕业生均获香港中文大学女性学学士后文凭。2006年初,经教育部批准,本科专业中增设“女性学”专业,中华女子学院招收了第一批女性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人。2010年,首届女性学本科生毕业,均获得女性学学士学位。同年,女性学专业被教育部列为本科第一批次招生。

至2008年上半年,在30所大学和研究所设立的40多个硕士学位点和14个博士学位点中,已分别招收妇女/女性和性别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学位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医学八大学科门类;除北京大学2006年设立了女性学专业硕士点外,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于2007年设立了女性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厦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08年设立了女性研究专业硕士点。[5]此后,妇女/性别学学位教育进一步扩展,设立女性学系和相关硕士专业方向和博士专业方向的高校以及高校中设立的相关硕士专业/博士专业方向都在不断增加。而继中华女子学院之后,南京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于2011年成立女性学系;湖南女子学院也于2011年获教育部批准招收女性学专业本科生,并于2012年招收了首届女性学本科生,成为全国第二所设立女性学本科专业并招生的高校。至2010年,妇女/性别专业研究的硕士点及设有妇女/性别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共计107个,包括83个硕士学位点/专业方向、24个博士专业方向。[6]

8.学术声誉和社会贡献

随着妇女/性别研究广泛深入地展开,随着性别平等意识不断进入主流,妇女/性别研究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社会贡献不断增长,学术地位也不断提高。具体而言,首先,在中国妇女研究会的组织下,2004年和2010年,有关妇女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分别对中国政府执行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情况进行了评估,撰写了《消歧公约》“影子报告”(《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紫皮书》),并将“影子报告”提交给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委员会,作为来自妇女的一种评估和建议。

其次,全国性的综合性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广泛深入地探讨妇女/性别议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并在2009年的研讨会上设立了学生论坛,与会者交流研究成果,分享研究心得;两次研讨会共评选出优秀论文46篇。

除了全国性的综合性组织外,不少专业性及地区性的学会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的研讨会/论坛,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妇女/性别相关议题进行讨论,交流科研成果,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其三,在社会学、文学、人口学等学科的全国性学会中,均有以妇女/性别研究者的身份担任理事、常务理事或副会长者;在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库和专家组成员中,妇女/性别研究者均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在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妇女非政府组织的理事会/董事会等领导层中,从事妇女/性别研究与教学者也为数不少,有的妇女非政府组织的领导层成员均为妇女/性别研究/教学/行动者。

其四,《中国妇女报》《妇女研究论丛》、中国妇女网、中国妇女研究网及许多非政府组织的网站都辟有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发表、介绍、转载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成果,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库等中有关妇女/性别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有为数不少的阅读数和下载数。

其五,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论全国还是地区层面,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有关妇女/性别议题的提案、议案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有的成为国家政策或全国人大立法讨论议题。如,王金玲于1986年在全国首次提出的“建立妇女生育基金”的建议,经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200多个市成为政府政策,至今已作为“妇女生育保险”在国家层面成为职工基本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经反家暴网络及相关专家的多年努力,在各地《反对家庭暴力条例》纷纷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上,国家层面的《反对家庭暴力法》已进入立法讨论过程。

除了人大代表的提案和政协委员的议案外,妇女/性别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在各个层面或向政府建言献策,或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用的基础性资料,在政府制定性别平等的政策,促进妇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在1990年、2000年及2010年,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形成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数据,并以此数据为依据,向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提交了调研报告,为相关政策的修改、出台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也有许多基于妇女/性别研究的社会行动,如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反对性骚扰、预防艾滋病、妇女热线、妇女反贫困、妇女健康促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改善了妇女的生存状况,促进了妇女发展,推进了性别平等。

三、结论

以上的评估虽然粗略,但从中仍然可见,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已逐渐摆脱了作为传统学科的附属、构件或组成体的身份,转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以全面建设新的性别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性别平等、性别公正、性别合作为认识论基础,重视将妇女及其他弱势性别群体的经验提炼、上升为知识并进入主流的知识传承体系,并进一步建构新的知识论和知识体系;关注社会性别视角和性别平等立场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渗透和跨学科融合,努力推进行动的知识化和知识的行动化,建设特有的学科性和本土性。今天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正不断呈现和强化独立的学科范畴、领域和体系以及鲜明的学科特征和本土特色,产生了诸多的学科成果和较强的社会效益。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已走过了“前学科”阶段,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并在学科之林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的学科化还有诸多不足,面临诸多挑战。但也由此,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拥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较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以及较多的发展机会,能够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实现更快更好的成长,从而迈向了学科化的新高度。

[1]王金玲,王平.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1995—2011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魏国英.从女性研究到女性学学科建设——高校女性学发展脉络[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6).

[3]王金玲,姜佳将.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建设新进展和新经验——“第二届全国妇女/社会性别学课程建设与发展经验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1,(6).

[4]魏国英.我国女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进展与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4).

[5]陈方.中国女性学领域与学位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

[6]陈方.再论女性/性别研究学科建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6).

责任编辑:张艳玲

Indicators and Evaluation of Women’s/Gender Studies in China

WANG Jinling

Over the last decade,women’s/gender studies has mad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China.Thus,it is imperative to sum up experiences of discipline building,present achievement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build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indicator system,and conduct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evaluation in the women’s/gender studies field.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cademic evalu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author designed a indicator system of women’s/gender studies,which is based on the status and needs of disciplinary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turning knowledge into action and acquiring knowledge from action”and interdisciplinary mult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 studies,and emphasized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women’s/gender studies in China.Based the indicator system which contains 8 first level indicators,28 second level indicators,and 88 third level indicators,the author conducted a discipline evaluation of women’s/gender studies in China,and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on the whole,women’s/gender studies has gone through a“pre-disciplinary”stage, and become a truly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at have taken roots and won a place rooted in the arena of disciplines.

women’s/gender studies;discipline evaluation;indicators and indicator system

10.13277/j.cnki.jcwu.2014.06.008

2014-10-21

C913.68

A

1007-3698(2014)06-0059-10

王金玲,女,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性别社会学和婚姻家庭研究。310007

猜你喜欢
妇女学科评估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超学科”来啦
当代妇女的工作
评估依据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