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调查分析
——以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的专业选择为案例

2014-03-01 08:08王俊田菊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师范本科生

王俊 田菊

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调查分析
——以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的专业选择为案例

王俊 田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但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趋势也愈发明显。通过对案例院校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的实证调查发现:本科生在院校、学科/专业选择的动机、过程、结果及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选择专业过程中受到性别观念影响和对性别隔离现象的看法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要解读这一现象,需要深入探究这种差异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并就其背后可能隐含的性别化逻辑和社会结构性的规训进行分析,从观念、政策、制度等层面去思考与变革。

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专业性别隔离

一、背景与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学术的兴起,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从全球总的情况来看,随着女性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也日趋严重。虽然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女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工学和农学的比例低于在各领域的总比例,但医学的女生比例高于总注册率;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女生比例则与总注册率持平,教育学的女生比例高于各领域总注册率。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地区,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大致相同。[1]3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普通高校在校女大学生比例不断攀升。2009年,女大学生的比例首次超过男生的比例,达到50.48%;2012年,在校女大学生的数量比男大学生多62.1万人,其比例已经达到51.35%。[2]

虽然目前男女大学生总体比例大致均衡,但高校中性别不平等现象乃至性别歧视问题却依然频频出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一些院校、学科/专业出现了严重的性别隔离,在高考招生中出现的一些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成为问题的焦点。例如,2005年北京大学在小语种招录中涉嫌性别歧视,2012年一些高校在高考招生中进行男女生区别划线及限制男女生比例等问题,都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为此,2013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杜绝录取歧视”被写入新版规定。2014年6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各高校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的通知,从政策层面上明确缩小了招生性别比的特区,使得军事、国防和安全等特殊院校与专业的招生中,女生开始与男生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高考招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未因此消失。2014年7月,广州女大学生黄叶韵子针对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院校在高考招录投档中男女生分数悬殊的性别差异,致信习近平主席,呼吁“让妇女多参与军事和科技的学习和建设”。[3]此外,一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通过公开网站查阅了教育部2013年招生工作规定出台后各高校当年的招生计划,并发布了《2013年“211工程”学校招生性别歧视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112所“211工程”学校中,31所高校不存在性别歧视,约占总数的28%;有81所“211工程”高校在招生中存在性别限制,其比例占七成以上,其中34所属于直接违规。报告还指出,有31所“985”高校存在性别限制,占总数的约79%。[4]对学科/专业的性别偏好和隔离是造成高校招生性别歧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学科/专业性别隔离,以男生为主的理工科专业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相比之下,以女生为主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2013年中国高校各专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就业率排名前十的专业均为理工科专业,其就业率均在92.5%以上;而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集中在农学、医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大多属文科类专业,就业率均不足80%。[5]专业的性别隔离进一步加剧了职业的性别隔离,造成女性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频频遭受种种或显或隐的不平等待遇。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门槛”,令原本就处于就业困境中的女大学生倍感前途艰辛与无奈。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一所部属师范院校本科生的专业选择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数据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从案例院校相关部门,如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收集相关数据;二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关数据。问卷部分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问题,内容大致分为三个维度:基本情况、选择专业原因,以及性别与专业选择的关系等。本研究通过EXCEL进行数据统计,运用EXCEL和SPSS 17.0对数据进行百分比与显著性分析。

(二)样本的选择

问卷以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师大)的本科生为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发放。调查对象涉及文科、理工科以及艺术类的各年级男女学生,每个年级的男女生比例按照华中师大2013年的整体男女比例3∶7分配。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76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为760份,有效率为97.94%。问卷涉及的本科生的性别、年级、学科门类分布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年级分布情况

表2 调查对象学科分布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整体上存在性别隔离现象

华中师大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教师教育是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华中师大虽然现在向着综合性大学发展,非师范生与师范生2012年、2013年、2014年的比例分别约为1.57∶1、1.89∶1、2∶1①本数据从案例院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获取。,但因其师范院校性质历史悠久,其男女生比例与其他师范类院校一样,极度不平衡,出现了较严重的性别隔离现象。2009年至2014年,该校本科新生女生比例分别为64%、66%、69%、70.64%、72.8%、76.5%。②本数据从案例院校学生工作处获取。有媒体和社会人士感慨:“师范大学已成为女儿国。”[6]本研究将以该校2012级本科生的数据对其学科/专业性别隔离的整体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从整体上看,华中师大的性别隔离现象比较严重。2012级共有本科生4391人,其中男生1289人,所占比例为29.36%;女生3102人,所占比例为70.64%;男女比为3∶7,达到了极度不平衡的状态。这种状况也使得学校在2012年频见报端,引起社会各界对师范院校性别失衡问题的讨论。具体来看,该校师范专业共有1696人,男生所占比例为27.12%,女生所占比例为72.88%;非师范专业共有学生2695人,男生所占比例为30.76%,女生所占比例为69.24%。③本数据从案例院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获取。虽然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远高于师范类学生,但是男女比都接近3∶7,说明女生并非单纯地集中在师范专业或非师范专业,而是在整体上都呈现出男少女多的不均衡状态。进一步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这与学校师范院校的定位高度相关,社会普遍认为,师范大学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而中小学教师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女性职业”或“女性为主的职业”。

从各个学科类别看,也出现学科的性别隔离现象。如表3所示,在各学科中,除了教育学和工学的男女比例大致持平以外④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教育学大门类下的专业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体育学等,其中教育学专业男女生比例接近2∶8,心理学专业约为2∶8,教育技术专业约为4∶6,体育学专业约为8∶2,特别是运动训练、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教育学学科整体男女生比例持平是综合以上几个专业的平均值。,其他学科都出现严重的女多男少的性别失衡状态,在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女生比例都超过了70%,其中文学和艺术学的女生比例甚至超过了80%。

从具体的专业方向看,该校也存在着专业性别隔离现象。本研究将专业分为男性专业、女性专业和中性专业三大类。相关数据显示,男性专业主要是:化学物理学交叉班、化学生物学交叉班、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经济学交叉班、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女性专业主要是:学前教育、教育学、财务会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生物科学(师范)、外国语类(英语、日语、英语翻译等)、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音乐学等专业;中性专业主要是: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①根据案例院校2013年的相关数据得出,整体的男女生比例为3∶7,因此本文假定男生数量在30%左右,女生数量在70%左右为正常水平,故而本文将男生数量在40%以上的专业定位为男性专业,将女生数量在80%以上的专业定位为女性专业,其他的定位为中性专业。从中可以看出,男性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及体育的相关专业,而女性专业则集中在教育、语言、新闻等人文社科专业,这和其他学者关于专业性别隔离状况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表3 2012级本科生各学科男女比例分布情况

(二)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

1.专业选择前的中学分科初显性别差异

从高一进入高二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文理分科的选择,学生需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文科或理科。从调查对象的情况看(见图1),在高中阶段,52.50%的学生选择文科,47.50%的学生选择理科,文理科的总人数差别不大。但是男生和女生在文理科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有65.22%的男生选择了理科,59.13%的女生选择了文科,也就是说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出现了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多的性别差异。由于大学专业对文理科背景有一定的要求,导致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理科男生一般选择相关的理工科专业,而文科女生选择符合文科性质的专业,这就给高校中的学科专业性别隔离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图1 高中阶段男女生文理科分布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也分析了学生选择文科或者理科的原因,主要是:对文科或理科感兴趣(39.21%)、文科或理科更适合自己(62.24%)以及老师家长的建议(22.37%),仅有15.79%的学生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考虑过为未来进入大学选择专业做准备。这说明他们在高中阶段选择文理科时主要还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对于未来将会攻读的大学专业考虑得并不是很多,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读大学后由于文理科的限制而无法选择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2.本科生选择院校的过程存在性别差异

从总体上看(见表4),本科生选择华中师大的主要原因是:“华中师大是‘211工程’学校,学校声誉好”(60.79%)、“地理位置优越”(28.42%)、“有免费师范生计划,经济压力小”(23.82%)、“父母期望”(21.58%)、“个人兴趣”(21.18%)等。分性别统计,男生选择华中师大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声誉”(51.69%)、“个人兴趣”(28.99%)、“经济压力小”(27.05%)、“地理位置”(25.60%)等几个方面;而女生选择华中师大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声誉”(64.20%)、“地理位置”(29.48%)、“父母期望”(24.95%)、“经济压力小”(22.60%)四个方面。可见两性在选择院校时都会考虑学校声誉、经济压力、地理位置这些因素,但是男生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会更多地注重个人兴趣,而女生则更多地考虑父母对她们的期望。

为了考察本科生择校原因的性别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我们对其进行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学校声誉”(P=0.002<0.05)、“个人兴趣”(P=0.001<0.05)、“父母期望”(P=0.000<0.05)三个方面,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男女两性在这三个因素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在选择师范院校的其他三个因素上,即“性别观念”、“经济压力”、“地理位置”,男生和女生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3.本科生选择学科/专业的原因存在着性别差异

因为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分开来进行分析。

一是本科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存在性别差异。从男女性别方面分析,在“对专业感兴趣”、“无经济压力”、“工作稳定”、“老师家长的建议”和“考虑分数落脚点”这五个方面“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男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其比例分别达到了73.42%、54.43%、45.57%、35.44%和32.91%;“教师职业理想”、“同伴建议”和“冷热门”是男生选择专业的“一般”原因,分别占到了54.43%、46.84%、36.71%;而“性别观念”和“调剂”则不是男生考虑的主要因素。女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主要是:“老师家长的建议”(64.26%)、“工作稳定”(56.17%)、“无经济压力”(43.83%、)、“考虑分数落脚点”(39.15%)四个方面;“对专业感兴趣”(49.79%)、“教师职业理想”(47.66%)、“同伴建议”(48.51%)、“冷热门”(40.02%)这几个因素,对女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影响,但只处于“一般”水平;而“性别观念”和“调剂”这两个因素,和男生一样,并不是女生选择师范专业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性别和本科生专业选择的原因两个群体的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生在“对专业感兴趣”(P=0.000<0.05)、“老师家长建议”(P=0.000<0.05)、“性别观念”(P=0.016<0.05)以及“工作稳定”(P= 0.012<0.05)这四个因素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几个因素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具体来说,男生更容易因为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这一专业(男M=1.95<女M=2.62),而女生则更倾向于受到老师家长的影响(女M=2.23<男M=3.91)、性别观念(女M=3.36<男M=3.69)及未来工作稳定(女M=2.36<男M=2.74)而选择师范专业。

二是本科生选择非师范专业的原因存在性别差异。调查数据显示,男生选择非师范专业的重要原因是:“对专业感兴趣”(59.38%)、“职业前景广”(57.03%)、“考虑分数落脚点”(46.87%)这三个方面;同时,“老师家长的建议”(46.88%)、“同伴的建议”(47.66%)、“冷热门”(34.38%)、“专业实力”(36.72%)和“不满意师范生的就业政策”(32.81%)也是男生选择非师范专业的原因之一,但是影响程度不如前几个因素大,仅仅是“一般”水平;大部分男生不会因为“性别观念”和“调剂”的原因选择非师范专业。女生选择非师范专业的原因则比较倾向于“职业前景广”和“考虑分数的落脚点”这两个因素,其“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分别占45.28%和44.03%;在“对专业感兴趣”(47.48%)、“老师家长的建议”(35.53%)、“同伴建议”(38.36%)、“冷热门”(36.16%)、“专业实力”(45.60%)和“不满意师范生就业政策”(32.08%)几个方面,影响程度仅仅处于“一般”水平;而“性别观念”和“调剂”则不是女生选择非师范专业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本科生性别和选择非师范专业原因的T检验,男女两性在“专业感兴趣”(P=0.000<0.05)、“冷热门”(P=0.022<0.05)、“专业实力”(P= 0.010<0.05)和“不满意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政策”(P=0.010<0.05)这几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来说,男生选择非师范专业时比女生更多地考虑“专业兴趣”(男M=1.66<女M=2.84)、“冷热门”(男M=2.59<女M=3.38)这两个因素,而女生则倾向于考虑“专业实力”(女M=3.05男M=3.36)和“不满意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政策”(女M=2.97<男M=3.31)这两个因素。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也存在不同之处,师范专业的学生更看重老师家长的建议、工作的稳定、个人兴趣以及经济状况,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更看重专业的职业前景以及自己分数的落脚点。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因素同样存在差异,男生更看重个人兴趣、职业前景等,而女生更可能因为老师家长的建议或者未来职业稳定而选择某一个专业。两性在某些因素方面还是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的,而这些差异与社会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期待有较高的相关性。

三是本科生在学科/专业的选择过程中都受到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这一点无显著性别差异。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50%的本科生认为专业选择和性别是有关系的,六成以上的同学也赞同对于性别与专业的看法会对他们的专业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性别分析看,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有64.52%的女生认为性别会影响她们的专业选择;男生的比例也并不低,占到了58.42%。既然性别会影响他们对专业的选择,那么到底哪些性别因素会对本科生的专业选择产生影响呢?

根据研究的统计结果,调查对象认为,“两性生理和思维的差异”对本科生选择专业的影响最大,“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达64.21%;而“两性气质差异”、“对性别角色认同”、“家庭和社会对两性的不同期待”以及“两性适合不同性质的工作”在“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上的比例也超过了50%;只有“性别刻板印象”对本科生的影响没有那么显著,其比例仅为28.82%。分性别来看,“两性生理和思维方面的差异”对男女两性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比例分别达到65.70%和63.65%;而在“两性气质差异”、“对性别角色认同”、“家庭和社会对两性的不同期待”以及“两性适合不同性质的工作”在“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上的比例同样超过了50%;在“性别刻板印象”方面只是达到了“一般”水平。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P>0.05,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两性之间在性别因素影响专业选择方面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性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4.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结果的态度差异

其一,本科生对学科/专业选择结果的满意度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对自己所读专业的满意度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比较满意”和“一般”两项的比例共占到了86.47%。分性别来看,46.38%的男生对于所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高出女生9.43个百分点;50.63%的女生认为自己选择的专业“一般”,高出男生13.2个百分点。我们对不同性别的本科生专业满意度进行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P=0.02<0.05,说明不同性别的本科生对于专业的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于专业选择的满意度要高于女生的满意度(见图2)。

图2 本科生专业选择满意度分布情况(%)

其二,本科生对师范院校存在性别隔离现象的看法无显著性别差异。从图3中可以看出,有84.21%的学生认为现今师范类院校的性别比例失衡是一种正常现象,男生的比例要略高于女生,达到了89.86%。他们认为师范院校更适合女生就读,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倾向“女性化”的职业。而认为此种现象不正常的学生很少,男生则更少,仅仅有7.73%的男生认为师范院校出现的男少女多现象是不正常的。这说明就华中师大的本科生来说,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师范院校性别隔离的现象是正常的,并没有不妥之处。通过对不同性别本科生对专业性别隔离现象的态度的卡方检验,其检验结果P=0.06,大于0.05的显著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本科生对于专业性别隔离的态度虽然有一定性别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未达到显著的水平。

图3 本科生对师范院校存在学科/专业性别隔离的看法

四、讨论与思考

通过案例可以看出:本科生在学科/专业选择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实然存在,调查当年的数据显示男女生的整体比例为3∶7;这一比例可能还有扩大的趋势,案例院校2014年新生男女比例更是接近2∶8;且男生相对还是集中在理工类专业,而女生更愿意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男生更愿意根据个人兴趣或者就业前景选择专业,而女生则把父母期望或者职业稳定性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考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学科/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实然存在是否就是本科生的应然选择或合理选择?如果存在不合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不断发展与延续?或者说即使是学生“自主选择”,其自由选择的空间又有多大?他们是否是在一个选择已经被结构化了的世界做出自己的“选择”,如,社会普遍认为中小学教职具有“女性化”倾向,这是由于教师职业地位低导致了女性群集或男性的撤出,还是由于女性更适合教书?等等。关于性别差异合理性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研究所要关注的并非学科/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本身,而是性别差异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性别结构及制度化逻辑。

不可否认,学科/专业选择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解释的。首先,由于两性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专业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加之有些专业对两性的身体、心理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也需要在选择时加以考量。但是需要追问的是:这些差异是性别之间的差异,还是个体之间的差异呢?其次,男女自然生理上的差异在一定的人力环境中业已转化为劳动能力上的男强女弱,导致男女之间在“先天劳动能力”上就有了“性别级差”,性别级差使得男性被“赋予”了能够更多地创造“社会收益”、担负着更多“养家糊口”责任的期待,因此社会普遍认为男性的人力投资价值要高于女性[7],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实然问题,也是男女两性在专业选择时不得不考量的一个现实问题。

但是,当今高校中的某些学科/专业性别隔离的状况已经远远超过了合理化解释的范畴,诸多差异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基于个人的能力、禀赋及努力程度等差异合理筛选的结果,而是一种社会化运作和社会结构性规训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基于本质主义“合理化”的解释甚至成为某些所谓特殊院校、特殊专业在高考招录中进行性别歧视的理由。

因此,本研究认为,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并不仅仅是个人选择和单纯的教育问题,虽然高考招生和大学的学科/专业选择主要依据考生的志愿,但学生的个人选择也是历史、社会文化相互建构的结果。尽管个人在院校或专业选择中必然存在个人兴趣与能力的特殊性,但这往往不全然是依照个人倾向或兴趣的选择,而是经由作为社会的个人和当时社会提供的就业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这个问题应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里来思考,它的解决对促进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性别平等、推进女性平等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女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中的学科/专业性别隔离现象也越发严重,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共同努力,并从观念、政策、制度等层面去变革,特别是大学,在这个进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宣传性别平等、促进学科/专业领域性别公平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妇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3]女生致信习大大:高考招生性别歧视该禁止[EB/OL].网易教育论坛,http://edu.163.com/14/0728/07/A27OKABM00294MP6. html,2014-07-28.

[4]2013年中国的12个女权时刻——年度公开创新行动回顾[EB/OL].女权之声143期,http://weibo.com/1740974192/ArleIzRLl,2014-01-03.

[5]哈尔滨工业大学商业智能(BI)实验室.2013年中国高校各专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 13/1105/19/9482_326868188.shtml,2013-11-05.

[6]华师本科新生几成“女儿国”,男女生比例接近2∶8[N].楚天都市报,2014-07-30.

[7]潘锦棠.性别人力资本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

责任编辑:董力婕

Survey and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Choice of Discipline or Major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s’Choices on Major 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ANG Jun,TIAN Ju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women have an increasingly greater access to the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trend of gender division on major has exhibited itself more conspicuously.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ndergraduates about discipline or major choice,in the motivation,process and result of selection of discipline,there exists a gender difference,but with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on the major choice and views on the gender segregation.To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we should make a deep research in the“rationality”and“irrationality”of the difference,uncover the possible underlying gender logics and the reasons,and act in the categories of ideas,system and structure.

undergraduate;discipline or major choice;gender differences;gender discrimination;major gender segreg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4.06.004

2014-08-15

G776

A

1007-3698(2014)06-0031-08

王俊,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女性/性别教育、教师教育等;田菊,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女性/性别教育。43007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13年度一般课题“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FA130035。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师范本科生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